第一章 青少年為什麼要學經濟學7(1 / 3)

第一章 青少年為什麼要學經濟學7

生產者的自利行為

現在我們知道,企業家是一個高收入的階層。如果可以選擇,每個追求自利的經濟人都願意把企業家作為自己的職業。但從前麵的內容中我們也看到,企業家並不好當。除了要比別人操更多的心,更關鍵的是,企業家的收入並不能得到保證。

我們前麵也說過,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企業家才能。與此同時,一個人也可能擁有其他的生產要素(如資本和土地),最起碼的一點,每個正常的人都有勞動的能力。因此,對於市場中擁有生產要素的人來說,以什麼樣的方式參與社會生產,取得收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要牢記經濟學的基本前提:人都是自利的。在生產過程中,各種生產要素的擁有者——無論是勞動者、企業家還是提供資本、土地的人,每個人都要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簡單地說,一個勞動者會在生產中追求盡可能高的工資;一個土地所有者會在生產中追求盡可能高的租金;一個提供資本的人會在生產中追求最高的利息;而一個企業家會尋求最高的利潤。

關於第一點,在前麵的內容中已經描述。下麵我們要考察土地所有者、借款人和企業家如何在生產中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這樣的行為又將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在某個城市,有一個繁華路口的拐角土地在出租。現在有兩個人想租用這塊土地:阿蘭想在那兒建一個服裝店,她認為那個地方的良好地理位置可以使她每年的盈利達到10萬元;另一個對那塊土地感興趣的潛在用戶大江認為如果他在那兒建一家藥店的話,每年的盈利會達到35萬元。這樣,如果兩個人競爭,大江會比阿蘭出更高的價錢,土地擁有者也會因此將土地租給(賣給)大江。

正如勞動力的工資反映了勞動力生產的產品的價值,土地的價值也取決於土地上生產出的產品的價值。一塊土地到底作什麼用,取決於市場上不同生產者在這塊土地上的潛在收益,收益最高(出價最高)的競爭者會得到這塊土地。這樣一來,當農業用地轉為建築用地、生產用地或者采礦用地的時候,它的價值就會超過了用於種植莊稼時的價值,即土地得到了升值。

位於旅遊勝地的餐廳在定價上高於一般餐廳,而且這些餐廳在很多時候都是滿員的。雖然從表麵上看,這些餐館經營得很成功,但是這些餐館的老板卻很少能發大財。為什麼?因為他們必須為他們的餐館所處的地埋位置付出高額租金。這就是土地所有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結果。

除了土地的租金,居民獲得收入的另一個途徑是轉借資本。當居民用他們的儲蓄來購買債券或股票時,他們是在向企業家提供資本,因而得到了相應的報酬。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投資是由居民和企業家之間的金融中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協助完成的。但無論如何,隻要提供資本,就會得到利息。

利息的高低通常以年利率衡量。它表示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為貸款額或存款額的某一百分比。舉例來說,廠商發行利率為10%的價值為1000元的債券(也就是居民向廠商貸款1000元),每年要向居民支付100元的利息;金額為1000元的銀行賬戶,在年利率為5%的情況下,每年獲得的利息為50元。

當一個居民在決定投資時,要綜合考慮各種投資的風險和回報。顯然,在風險相同的前提下,居民將優先購買利率更高的資本債券。就像一個人在投資買股票時,如果不考慮風險因素,他也會先找他認為報酬最高的股票購買。

有了土地、資本和勞動力,還要有企業家把它們組合起來,並轉化為產出。企業家的角色和前麵三者不同,他的收益同時取決於產品的價格和成本。因此,在生產過程中,他既要考慮投資的收益,又要盡量降低生產的成本。例如,一家企業通常同時會有好幾個投資計劃,但由於可用或可貸到的資金有限,所以他們會先選擇報酬最高的計劃進行投資。若還有資金可用,則他們可以再進行報酬次優的投資計劃。

不僅如此,在生產過程中,就企業家的知識和經營能力所及,他在每一場合下都會選擇成本最低的生產要素。大部分產品都可以用一些不同的工藝來生產,因此企業家在使用生產要素的時候要進行選擇。

比如,你可以用幾種方法拆除一個老建築來修建公園:可以用500個工人用大錘猛砸,然後自己把碎片抬走,這是一種勞動密集型技術;也可以是兩個工人用起重機、蒸汽挖土機、有伸縮挖掘裝置的鋤耕機和傾瀉車,這是一種資本密集型技術。類似地,一個高爾夫球場可能是由幾百個工人用鐵鍬和草籽修長的,但也有可能是由一些工人用大型推土機和草皮修成的。漢堡包可能是由快餐廚師一個一個烤製的,也可能是幾百個一起,在由機械控製的移動烤架上製作的。

在追求生產成本最低的過程中,企業會選擇最合適的技術。例如,如果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中勞動供給既充足又便宜,而資本供給不多,最優生產方法就應該采取勞動密集型工藝。比如手工裝配運動鞋這類東西是最有效率的。這就是為什麼耐克公司的運動鞋幾乎都是在勞動力成本非常低的發展中國家生產的。下麵用一個簡單的數字例子來說明企業如何在不同的投入組合中進行選擇:

譬如說,某企業的工程師計算出,用兩組投入都能生產出同樣的產品。在這兩種情況下,燃料E的成本為每單位2元,而每小時勞動L的成本為5元。在第一種選擇下,投入組合為E=10和L=2。第二種選擇的投入組合為E=4和L=5。哪一種選擇更好呢?在市場價格下,第一種選擇的生產總成本為:(2元×10)+(5元×2)=30元,而第二種選擇的總成本為:(2元×4)+(5元×5)=33元。因此,第一種選擇是較好的最小成本的投入組合。

更普遍的情況是,存在著許多種可能的投入組合,而不僅僅是兩組。但是,我們沒有必要去計算每種投入組合的成本,以找到最小的成本組合。有一個求最小成本組合的方法:首先計算每一種投入的邊際產量。然後用邊際產量除以每種要素的價格,得到每1元投入的邊際產量。當每1元投入的邊際產量對於各種投入都相等時,就得到了最低成本的投入組合。

企業的這一法則完全類似於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所遵循的原則。在分析消費行為的時候,我們看到,為了使效用最大化,消費者購買物品時要使花費在每一種消費品上的每一元錢的邊際效用都相等。而最小成本原則則要求,每1元的單位投入的產出的邊際產量相等。如果每1元投入的邊際產量不相等,你就可以減少邊際產量比較低的那種投入,並增加邊際產量高的那種投入,從而在更低的成本下得到同樣的產量。

這一結論稱為最小成本法則,即:為了以最小成本生產出一定數量的產出,企業應該購買各種投入,直到花費在每一投入上的每1元的邊際產量都相等為止。或者換句話說,一元錢不論用於增雇員工,或用於增加投資,或用於增加資源的使用,應該取得同樣的邊際收益。

最小成本原則對改進企業的經營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企業應該著力於研究自己各種要素投入的邊際產出、經常調整自己的要素組合,使之處於最優狀態。有些企業不注意這種調整,或者使得機器設備閑置,沒有足夠的人員去操作運轉,或者有些關鍵設備能力不足,使得人員在設備旁排隊等候。這都會使生產過程出現浪費。將最小成本原則推而廣之,可以看到,每1元成本不論用於購買設備,或用於擴建廠房,用於培訓職工,或用於引進技術,或用於聘請專家,或用於收集折商業情報、確定產品方向等,都應得到同樣的增收效果。

最小成本原則還說明,生產要素的使用數量與要素的價格有關。價格低的要素可以投入到邊際收益很低的程度,即投入數量應該增大,同時減少那些價格很高的要素的投入量。完成同樣的生產過程由於采用不同的機構設備和工藝流程,可多用資本少用勞力,也可以多用勞力少用資本。例如,發達國家按照他們的資源相對比例選用多用資本少用勞力的自動化程度很高的設備,這些設備對我國來說並不經濟合理。因為我國人工的價格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是較低的,因此應該相對地多用人工少用機器。這是我國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時必須注意的國情特點。

由於生產過程中生產要素的提供者(勞動者、借款人、土地所有者)總在尋求報酬最高的途徑,而要素的使用者(企業家)要采用成本最低的生產方式,其結果是社會對生產要素的使用會形成一個均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如果沒有更高的要素報酬的吸引,土地、資金和勞動力就不會離開當前的用途。或者說,如果企業家要增加對生產要素的使用,就必須支付更高的報酬。這使得生產的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記住這個結論很重要,後麵的內容將用到它。

思考和練習

1.生產者追求自利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分別舉例說明。

2.企業家和其他生產者的自利原則有什麼不同?

本章小結

生產不是生產物質,也不一定是生產物品,而是生產效用(或者說價值)。在這個過程,各種生產要素的貢獻缺一不可,到最後,生產創造的價值也要分配到各種要素的頭上。

最基本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使用要素必須支付報酬(價格),勞動的價格是工資,資本的價格是利息,土地的價格稱為租金。

企業家是生產活動的靈魂。他要將勞動、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按一定方式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在市場上出售產品,用得到的收入支付要素價格以及原料費用。如果還有剩餘,那就是他的利潤,如果發生虧損,也將由他來承擔。

利潤是企業家才能的報酬。企業家才能在多數場合下表現為組織管理能力,但從根本上說,企業家活動的特征是創新和承擔風險。

一個勞動者會在生產中追求盡可能高的工資;一個土地所有者會在生產中追求盡可能高的租金;一個提供資本的人會在生產中追求最高的利息;而一個企業家會尋求最高的利潤。

在追求最大利潤的過程中,企業家會選擇成本最低的生產方式。它的原則是每1元投入的邊際產量對於各種投入都相等,即成本最小原則。

價格原理

你扔出一顆石子,它一定會掉到地上;一個人從高樓往下跳,就會摔得粉身碎骨。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地球的引力場之中,我們見到的一切物體的運動無不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可是直到三百多年前牛頓發現地心引力為止,曾經在地球上生存過的若幹億人,竟沒有一個覺察到地球存在著引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