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社會範圍來看,願意在某個行業工作的訓練有素的勞動者就這麼多,要想得到更多的產出,就必須支付更高的報酬將在其他行業工作的合格的勞動者吸引過來。同樣,這種情況也適用於得到更多的土地、原材料和資本物品。這樣,某種產品的生產成本最終會隨著產量對生產要素需求的增加而上升,這也決定了供給曲線向上爬升的特點。
把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一種商品的價格如何在自由的市場交易中被決定。如下圖(以前麵的數據為例):
假設這種商品的價格還沒有確定,我們隨便給它定價為4元。這時候,市場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將是1000,供給量是200,供給比需求缺少800個單位。由於供不應求,消費者要爭相購買,由此造成抬高價格的市場壓力,導致這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隨著價格上升,市場上對這種商品的供給量會增加,而需求量則會減少,這將導致供求缺口縮小。
再假設我們給它定價為8元,市場的需求量將是200,供給量是1200,供給超過需求1000個單位。由於產品過剩,對生產者造成了降價的壓力,導致市場價格下降。隨著價格下降,願意生產這種產品的廠商減少,市場對這種產品的供給量下降。與此同時,市場對這種產品的需求量會增加。這兩方麵的作用將導致產品的過剩逐漸減少。
隻有在價格等於6元的時候,對這種商品的市場需求量是500,而市場的供給量也是500,供求的餘缺等於零,價格和交易量才會穩定下來。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均衡,此時的價格叫均衡價格。
總之,如果價格低於均衡價格,將造成供不應求,迫使價格上升;如果價格高於均衡價格,會造成供大於求,迫使價格下降。與此同時,價格的變動又減少了供求的餘缺。隨著供求的餘缺越來越小,直到供求相等,商品的交易就會穩定下來,形成均衡。這就是價格決定的過程。也可以說,價格是均衡的反映,它是消費者根據效用最大化原則決定的購買量跟生產者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所決定的生產量相等的結果。
通過市場調節,任何商品都會出現一個均衡價格,但由於種種原因,各個企業的成本千差萬別,有的高有的低,這樣就出現了利潤。例如上述產品的市場價格是6元,而某家企業的生產成本是4元,這家企業就有2元的利潤空間。如果某家企業的成本是7元,就會虧損倒閉。所以在所有提供這種商品的企業當中,成本最高的一家正好是6元,它是各家企業成本從低到高排列處於最邊上的那一個,所以稱為邊際成本。
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是經濟學中極為重要的概念,它是生產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結果。我們可以把生產某種產品的全部企業看作一個整體。作為理性的生產者,這個整體在生產少量產品時可以利用最優等的資源在最有利的條件下進行生產,所以成本較低。而當產量增加時,這個整體生產者不得不逐漸運用劣等的資源在不利的條件下進行生產,所以成本隨之上升。
如果成本高於價格,意味著發生了虧損,作為整體的生產者要削減產量(剔除成本較高的企業),結果成本降低;如果成本低於價格,意味著有利可圖,生產者將增加產量(有新企業進入),結果是成本上升。隻有在邊際成本等於價格的時候,生產者的利益最大,產量才會穩定下來。
同理,從消費的角度來看,價格等於消費者消費最後一個單位產品所得到的效用,即邊際效用。這是因為,在市場決定均衡價格的過程中,消費者會根據商品的價格和它對自己的邊際效用調節消費量。如果價格低於邊際效用,說明購買這種商品很值,消費者將增加消費,使邊際效用降低;如果價格高於邊際效用,說明購買這種商品不值,消費者將減少消費,使邊際效用提高。這麼做的最終結果是:邊際效用等於價格,同時等於邊際成本,形成市場均衡。
也就是說,任何一種商品如果按照供求均衡的原則來生產和消費的話,會導致這樣一個結果:即生產出來的全部產品中,成本最高的不超過價格,消費掉的全部產品中,效用最低的不低於價格。這就使得社會以盡可能低的成本提供盡可能多的價值,從而達到最佳的經濟狀況。
此外,還要注意,所謂的市場均衡不能僅僅看作是一種商品的供求平衡。因為任何一種商品的需求和供給曲線都是消費者權衡多種消費和生產要素在各種用途上進行分配的結果,所以各種商品的供求和價格是相互聯係的。也就是說,市場上不存在某種商品的個別均衡,而隻有所有商品都達到供求平衡的總體均衡。沒有總體均衡,就沒有個別均衡;要達到個別均衡,就必須達到總體均衡。這一點後麵要詳細論述。
思考和練習
1.供給定理的內容是什麼?供給曲線向上爬升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描述均衡價格形成的過程?
本章小結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就是價值,它表示一切商品的相對稀缺性,也是衡量經濟活動是否合理的標準。如果沒有價格係統,人們的生產和消費就會失去方向,經濟活動將陷入混亂。
科學技術要成為生產力,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價格係統作為決策背景。如果價格係統出現了混亂,科研成果不但不能緩解物品的稀缺性,反而浪費了資源。
價格在經濟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三點:提供激勵、傳遞信息、調節供求平衡。
價格的本質是各種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價格的高低不由商品的用途決定,也不由為之付出的勞動決定,而是供求雙方的關係決定。
供給相對需求越稀缺,物品的邊際效用越高,價格就高。供給相對需求越充足,物品的邊際效用越低,價格就低。
市場對商品的需求表現出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求量越大的規律,我們稱之為需求定理。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原因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市場對商品的供給表現出價格越低供給越小、價格越高供給量越大的規律,這就是供給定理。供給曲線向右上方爬升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的生產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市場交易中,價格太低的話造成供不應求迫使價格上升,價格太高的話造成供大於求使價格下降,最後,市場將在均衡價格的位置達到供應和需求的均衡。這時價格等於邊際效用,並等於邊際成本。
從1月14日起,由北京始發的“春運”列車開始上浮票價。與此同時,旅客客流量不斷刷新曆史紀錄。昨天北京各站上車人數已超過28萬,下車人數達21萬,共加開53列臨時列車。
記者從北京鐵路分局了解到,由於從北京始發的列車大部分要從京廣、京滬等客流量較大的“熱門路線”上行駛,所以這些路線都要漲價。此次車票上浮幅度為硬座15%,其他席別20%。鐵路客票在節前的上浮日期為1月14日至20日,共7天,節後上浮時間為1月24日(大年初三)以後。
昨天上午,在北京站、西站廣場前,所有售票窗口前排滿了買票的旅客。一位姓劉的旅客告訴記者:“我知道今天起火車票漲價,但過春節了,家還是要回的。”這番話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
以上是描述2004年中國“春運”火車票漲價的一則新聞報道。事實上,價格變動是經濟世界中隨處可見的現象:當寒流襲擊美國的佛羅裏達州時,全美國的橘子汁價格都會上升;每年夏天,新英格蘭地區的天氣變暖時,加勒比海地區的旅店房間就要降價;當中東爆發戰爭的時候,全世界的汽油都會上漲,汽車的價格會下降,等等。
在上一章我們學習了價格決定的基本原理,但沒有說明價格變動的過程。下麵我們將通過分析供給和需求的變化來描述價格變動的具體過程。隨後,我們還將指出,在市場狀況發生變化時,如果人為地幹預價格,將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例如春運中的買票難和票販子現象。而票販子和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二道販子,在經濟中到底有什麼樣的作用?他們是商品短缺和市場混亂的罪魁禍首嗎?這些問題是我們進一步理解價格原理的關鍵,這一章的內容將對它們進行分析和介紹。
價格的變動(一)
美國前總統卡特在任內的一次記者會上被問到:他所提議征收的汽油稅是否會提高汽油的價格?卡特的回答是:剛開始時課稅會使價格上升;但較高的價格會使需求減少,稍後汽油價格就會回跌。因此他的觀點是,征收汽油稅不會提高汽油的價格。
在上一章,我們學習了關於價格決定的基本理論。其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價格與供求的關係,主要的結論是:價格越高,供給越多,需求越少;價格越低,需求越大,供給越少。供不應求的商品會漲價,供過於求的商品會降價。
但在學完前麵的內容後,一位叫米小虎的同學和老師爭辯起來。他說:供不應求的商品會漲價,漲價之後,需求減少、供給增加,又會導致價格下降,所以最終的結果應該是價格不變。這就類似上麵卡特的觀點。另一方麵,如果商品供過於求,價格會下降。降價之後,需求增加、供給減少,又會導致價格上升。所以無論供求狀況如何,商品的價格都不會改變。
卡特和米小虎的說法似乎很有道理,又似乎自相矛盾。為了判斷他們的觀點是否正確,我們從一個簡單的事例開始來分析商品價格的變動過程。
假設某一年夏季,天氣特別炎熱。由於天氣變熱,人們想吃更多的冰淇淋,需求增加了。反映在市場行為上,就是說,在任何一種既定價格下,消費者都想購買更多的冰淇淋。
我們知道,需求曲線反映的是價格和需求量的對應關係。當每種既定價格下冰淇淋的需求量增多的時候,我們描繪出的需求曲線就改變了。具體來說,這條需求曲線會向著需求量增加的方向移動。
如圖,需求曲線從原來的位置向右移動到新的位置。結果,均衡點的位置改變了。由於供不應求,價格由2元上升到2.5元,交易量由7增加到10,達到新的市場均衡。換句話說,天氣熱提高了冰淇淋的價格,增加了冰淇淋的銷售量。
在此,我們要區分兩個不同的概念:需求的變化和需求量的變化。在價格理論中,需求量變化是指其他因素不變,由價格變化引起的購買量的變化,這種情況我們前麵說過;而需求變化則是指價格不變,由其他因素的變化引起了購買量的變化,例如上麵剛剛提到的天氣變熱。也可以說,“需求量”是指消費者在每個價格下願意購買的數量,“需求”是指需求量與價格的對應狀況。反映在坐標圖上,需求量是指需求曲線上的一個點,而需求是指整條需求曲線。需求量變化相當於需求線上的點沿著需求線滑動,而需求變化則是需求線本身發生了移動(“供給”和“供給量”的關係也是如此)。
在上麵的例子中,天氣炎熱改變了在任何既定價格時消費者的購買願望,所以說需求增加了。而供給沒有變,因為天氣並沒有改變在任何一種既定價格時企業的銷售願望。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需求增加,結果是價格上升,供給量增加。也就是說,由於供給曲線不變,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導致均衡價格上升,均衡數量增加。
在本節開頭的事例中,卡特說石油價格上漲將導致需求減少,是混淆了“需求”和“需求量”的概念。下麵我們把正確的分析用圖形表示出來:
當汽油加稅的時候,汽油廠商要把稅額加到售價裏。因此,要保持原來的供給量,價格必須增加。或者說,由於加稅,增加了生產成本,使企業在任何一個既定價格時願意生產並銷售的汽油數量減少。反映在坐標圖上,是供給曲線從原來的位置向左移動到新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