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少年為什麼要學經濟學8
供求定理(一)
上一節我們初步說明了價格如何決定。簡單地說:價格是由物品的稀缺性決定的。或者說,價格是物品稀缺性的反映。物品的供給相對於需求越稀缺,物品的價格就越高。
這個結論非常重要和有用。以後,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一種商品的價格比另一種商品高?你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回答,是因為這種商品比那種商品更稀缺;如果你看到一種商品的價格正在下降,你也可以肯定地說,這種商品正在變得更加充裕。這就是關於價格決定的基本觀點。
但如果進一步問:為什麼一種商品會比另一種商品更稀缺?物品的稀缺性又是如何決定的?就需要進一步探討供給和需求的情況。因為稀缺性是供給和需求對比的結果。物品的稀缺性(價格)發生變化,既可能是需求發生了變化,也可能是供給發生了變化,甚至是兩者同時發生了變化。所以,為了真正理解價格決定和變動的過程,我們必須對需求和供給作進一步的研究。
在這裏我們要區分一下“需求”和“需要”的概念。“需要”是一個自然概念,它表示人們在生理和心理上對某種物品或感情的要求,與經濟能力無關。而“需求”是一個經濟概念,它表示和購買能力有關的消費欲望。“需要”對應的是“滿足”,而“需求”對應的“供給”。
也可以說,需要是需求的基礎,需求是由需要引發的。如果沒有購買能力,需要就不能成為需求。例如,幾乎每個人都想旅遊世界,但有錢旅遊世界的隻是少數人,所以說“需求”的範圍要小於“需要”。
現在假設你是生產某種產品的廠商,你必須為自己的產品製定價格,你將如何給它定價呢?上麵說到,價格是物品的稀缺性決定的,但所謂的“稀缺性”是一種事後的理論描述,它看不見摸不著,顯然不可能成為製訂價格的依據。在現實生活中,你隻會根據常識和經驗來確定商品的價格。
如果你要出售的產品在市場已經存在,你多半會參考目前的市場價格來確定自己的產品價格,你定的價格不會與同類產品的價格相差太遠。如果你銷售的是一種新產品,你也許會根據自己的生產成本和市場調查來試行一個價格。但最關鍵的是,你還要根據你的銷售情況來調整自己的價格。如果你的產品大受歡迎,供不應求,你一定會漲價;而如果你的產品在市場上出現滯銷,你就可能要降價。總之,無論如何,你最後確定的價格,一定會使產品的供求大致保持平衡。
事實上,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各種價格都是供求平衡的結果。例如,一噸水的價格是2元錢,一件襯衫值100元,一台電視的價格是1000元,一輛汽車的價格是10萬元……這都是供求平衡下的價格。如果把一輛汽車的價格從10萬元改為100元,結果必然是供不應求,迫使價格上升。而如果把一件襯衫的價格由100元改為10萬元,結果必定是供過於求,迫使價格下降。隻有在一個適當的價格下,供求達到平衡,此時的價格才是一個穩定的價格。
定價太低的東西會供不應求,定價過高的東西會供過於求,這是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這種現象的背後包含著兩個基本的原理,即:一種商品的價格越低,願意購買它的人就越多,而願意提供它的人就越少;一種商品的價格越高,願意購買它的人就越少,願意提供它的人就越多。換句話說,商品的價格與人們對它的需求量成反比——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商品的價格和人們對它的供應量成正比——價格越高,供給量越大,這就是著名的需求和供給原理。下麵我們要詳細說明這兩個原理。
商品的價格和需求量的關係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看:就單個消費者而言,某種商品價格高時買得少一些,價格低時買得多一些,是很自然的事情;就整個消費者群體而言,我們經常看到的事實是:對某種商品,一部分人可能因為比較富裕也可能因為需求迫切,價格比較高的時候也要買,另一部分人則可能因為收入較少,或者對該產品的需要不太迫切,所以要等到價格低一些的時候才願意購買。下麵是一個事例:
安娜是一個經濟學院的大學生,而她的男朋友去了一個藝術院校。她們倆的學校處在兩個不同的城市,安娜經常乘車去看她的男友。
最近安娜所在城市的客運公司進行了一次價格戰,她們之間的長途車票價格從100元降到了80元。安娜的行為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首先,她的日子好過了。上個月她去看了3次男友,一共花費了300元車費。這個月她也可以去3次,而且還可以在享受同樣商品和服務組合的情況下節省60元。因為日子好過了——也就是說,她的收入可以買到更多的東西,所以她可能增加去看男友的次數。
其次,車票的相對價值改變了。降價之前,安娜每次去看男友不得不放棄價值100元的其他商品和服務;價格戰之後,她的每次旅程隻需要放棄價值80元的其他商品和服務。這意味著她坐車比更以前劃算了,所以她也可能因此增加去看男友的次數。
為了方便聯絡,安娜還花1000元買了一個移動電話。而在10年前,移動電話剛出現的時候,價格是2萬元,隻有少數富人用得起,被稱為“大哥大”。以後,移動電話降價到1萬元,很多在外工作流動的公務人士也開始使用。再往後,移動電話再降價,幾千元也能買到,於是普通學生也開始購買移動電話。
可見,無論就個別消費者來說還是就消費者整體來說,對商品的需求,都表現出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求量越大的規律,我們稱之為需求定理。為了直觀地反映需求定理,我們可以用圖表把它表示出來。
設想對於某種商品,當市場價格為9元時,市場的需求量為150,當市場價格為8元時,市場的需求量將為200,當價格為7元時,需求量將為300,當價格為6元時,需求量將為500……如此等等,見右表。
如果我們以縱軸P表示商品的價格,以橫軸Q表示市場對這種商品的需求量,那麼按照價格的多少和相應的需求量就可以畫出這種商品的需求曲線。如下圖,典型的曲線是一條從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即一條負斜率的曲線(它一般用D表示)。
需求曲線跟P坐標軸可能相交。這是因為人們的收入和財富都是有限的。對於任何商品,在價格足夠高的時候,購買量將等於零,或者說人們就買不起它。另一方麵,需求曲線跟Q坐標軸有交點,它說明在價格等於零的時候,人對某種物品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因為人的消費能力是有限的。
要記住,需求曲線反映不是某個人的需求,也不是某些人的需求,而是整個市場上所有人的需求。你可以想象,對於某種商品,一個人的需求或許很少,或許很多;他願意出的價格或許很高,或許很低。但無論一個人的需求如何,隻要把所有人的需求都彙總起來,得到的結果是價格越高需求越少,價格越低需求越多。把這些結果排列起來,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需求曲線。
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根本原因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前麵的第五章說過:當我們在一段時間內消費越來多某種產品時,每多消費一單位該產品可以給我們帶來的滿足感越來越小。例如前麵的安娜,當她每個月給男朋友打1個電話時,她說的都是最重要的話;而第2個電話所說的會是相對平淡的話;如果她繼續打下去,每個電話的邊際效用會越來越小。這種規律存在於一切商品。由於多消費一單位某種商品對人們的效用越來越小,人們願意為它支付的價格也就越來越少。
另一方麵,一個人為了實現最大的滿足,要隨時調整自己的消費,讓每一元錢在各種商品上獲得的邊際效用相等——也就是說,要讓自己購買的各種商品的邊際效用與它的價格相比均等。為了保證這一點,如果某種商品漲價,你就會減少對它的消費量,以提高其邊際效用,同時把你的購買力轉移到其他物品,降低這些物品的邊際效用,直到各種物品的邊際效用與其價格的比相等。
這樣一來,為了保證效用最大化,如果某種商品漲價,消費者就會減少購買。相反,如果商品降價,消費者將增加購買。這就是需求定理和需求曲線反映的情況。
思考和練習
1.需求定理的內容是什麼?需求曲線向下傾向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需求定理有沒有例外?在同學之間進行討論和辯論。
供求定理(二)
知道了需求量和價格的關係,現在讓我們來看供給量和價格的關係。這個問題同樣可以從兩個層次來說明。
就個別生產者來說,當他考慮應該生產何種產品的時候,首先要保證自己不會虧損,其次還要考慮如何使自己的生產資源得到最大的收益。這兩個因素都會使生產者把生產資源用於生產價格較高的商品。下麵是一個例子:
布朗是一個美國農民,他根據不同的價格來考慮向市場提供大豆的數量。如果市場上大豆價格低於每蒲式耳1.50美元,布朗就不生產大豆。一來生產一蒲式耳大豆的成本比1.50美元要高,二來布朗可以用自己的土地來種植其他收益更高的農作物。而當大豆的價格超過每蒲式耳1.50美元時,布朗就開始用自己的農場種植大豆了。因為較高的價格使得把原來種小麥的土地改種大豆或者把原來休耕的土地種上大豆都變得有利可圖。
而當大豆的價格從每蒲式耳1.50美元漲到2.20美元時,布朗每年提供的大豆也由10000蒲式耳增加到20000蒲式耳。因為較高的價格還可能使大豆的種植變得更加密集,布朗會使用比較昂貴的農藥或機械來提高畝產量,而這些生產資料在大豆價格較低時使用是不劃算的。
從生產的整個行業來看,即便是生產同樣的產品,但由於生產條件、管理水平、技術水平的差異,不同的廠家會有不同的成本。當我們在市場上看到一個價格的時候,可以想象,在這個價格下,成本較低的廠商在賺大錢,成本較高的廠商在賺小錢,而有的廠商剛好保本——即它的成本剛好等於價格。但無論如何,廠商的成本不可能高於價格。如果成本高於價格,廠商就會倒閉。
因此,價格就像一條“生死線”。當價格上升的時候,成本較高的廠商也可以存活下來,於是會有更多的廠商進入這個行業;而當價格下降的時候,那些成本較高的廠商就會麵臨“價不抵本”的局麵,被市場淘汰掉。其結果是,價格越高,整個行業的供給量就越大,價格越低,供給量就越小。
所以,無論就生產某種商品的個別廠商還是就生產這種商品的整個行業來說,對商品的供給,都表現出價格越低供給量越小、價格越高供給量越大的規律。這就是供給定理。
和討論需求一樣,我們可以假設對於某種商品,當市場價格為8元時,市場的供給量將為1200,當市場價格為7元時,市場的供給量將為800;當市場價格為6時,市場的供給量為500……如此等等,見右表。
如同需求曲線的做法,我們仍以縱軸P表示商品的價格,以橫軸Q表示市場對於這種商品的供給量,按照價格的多少以及相應的供給量,可以描出這個市場上這種商品的供給曲線。如下圖,典型的供給曲線是一條從左下方向右上方爬升的曲線(一般用S表示)。
供給曲線向右上方爬升的根本原因同樣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也就是生產效率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對於個別廠商而言,要增加產量,可以在現有的生產場地和機器設備上增加工人。但新增人員得到的產出不會像原來的時候那麼高,而會逐漸下降。除此之外,工廠也可以在各種休息時間保持生產線的運轉,例如在晚上或周末增加班次。但加班會使工作效率降低,還要加倍支付工資。所以,無論是讓目前已被雇傭的工人工作更長時間或吸引更多的工人加入到這一行業,由於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都會導致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上升。
從某個行業的內部來看,各個廠商成本都不同。原因是每個廠商都會搶先使用那些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產要素,例如一位特別有能力的經理、一台非同尋常的好機器、廠房所處地理位置極佳等——而其他廠商則缺乏這些生產要素。由於這些特殊的生產要素十分有限,要想增加產量,隻能使用差一些的機器設備,使用素質較低的工人,使用不太好地理位置等等,所以成本將隨著產量增加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