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芬香永存(2 / 3)

看到這樣的兩個圖形,一個沉穩而平滑,線條柔和;一個棱角鮮明,光芒四溢,不禁讓我想起了中國古代曆史中的兩種人,通子與執子。 線條柔和者為通子。他們是通達之人,麵對明主或昏君,他們或入仕為官,或隱逸山林。他們順應時局地選擇,該退時則退。於是麵對亂世,他們或垂釣於濮水,或放歇於鄴下,或采菊於東籬,或幽居於竹林。他們行吟高歌,他們倚風長嘯。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係之舟者如莊子,他持竿不顧,寧“曳尾於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淵明,“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閑適者如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通子們胸中釋然,他們圓如卵石。他們明白,麵對亂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認真。於是他們遊閑山樂水,以淥水清猿、曲徑通幽為伴,騎馬揮毫,信可樂也。 然而,受命於危難,救民於水火的往往是執子們。他們胸中自有乾坤。 披發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國的落日染紅眼前的汨羅江,子蘭讒言,鄭袖內惑,人民如涸轍之鮒,喘息掙紮。屈子的堅持有用嗎?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搖頭歎息。楚國滅亡之時,也是他命盡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遠置於詩人之上。“人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為詩人,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執著如屈子,你怎聽不進“聖人不凝滯於物”呢? 死可以明誌,生卻可以踐誌。當死降臨到司馬遷頭上時,他選擇了生,他隱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文采不表於後世”。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執著呢!他終成一家之言。 棱角分明,無所畏懼者如執子。他們執著著他們的追求,無悔無怨。那個“投戎從筆”的辛棄疾,一生被棄用多達38次,僅剩一把軟羊毫,他也要書寫禦敵之心,縱把欄杆拍遍,也無人會。諸葛亮,執著於白帝托孤,積勞成疾,逝於五丈原.. 執子們執著著他們的執著,通子們通達著他們的通達。不論圓滑避世,明哲保身,還是棱角分明,堅守信仰,他們都成為了中華萬代的不朽財富。 我們在通子們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中學會從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中學會包容。通子們教我們學會適應,沉穩柔和如圓;我們在執子們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中學會堅持;從嵇康繞梁的琴聲與阮籍的慟哭而返中體會信念與力量。執子們教會我們閃亮自我,堅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 曆覽前賢,如果我們擁有了執子的執著與通子的包容,該會有另一種更美的圓形吧!

表達我們的愛

布萊爾曾說過:“一個人年輕時若是保守黨,就太沒有心肝,但一個人年老時若是自由黨,就太欠成熟。”或許,張揚屬於年輕人,內斂屬於老人。 蘇軾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李清照低吟:“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或許,張揚屬於男子,內斂屬於女子。 張揚,讓陽光燦爛普照大地,讓萬物複蘇;內斂,讓月光撒下的清輝伴著失眠的人入睡;張揚,讓滾滾長江水無休無止;內斂,讓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駝鈴悅耳動聽。 張揚與內斂,孰是孰非呢? 過於張揚,烈日會使草木枯萎;過於內斂,黑暗會讓趕路的行人恐慌;過於張揚,江水會決堤:過於內斂,駝鈴無法給迷路的人指明方向。 原來,張揚與內斂誰也離不開誰。 年輕人和老人都需要張揚也需要內斂;男子和女子既要懂得張揚也要懂得內斂。

張揚自己的青春,人生才會燦爛多彩。然而過於張揚就成了張狂。張狂是幼稚的表現,

它可能會讓你跌入萬丈深淵。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麵對著劉邦別有用意的提問,韓信低頭看著棋局,漫不經心地回答。在關鍵時刻,他不懂得內斂,依然口出狂言。殊不知他這句話更加堅定了劉邦要滅掉他的決心。張狂使他將自己推向死亡。我們要懂得在張揚中學會內斂。 內斂自己的個性,生活才會更安全。然而過於內斂就成了冷漠,成了懦弱。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誌士感慨著壯誌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呢。他們渴望著識千裏馬的伯樂,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呂尚碧溪垂釣,得遇重人的文王那般幸運呢?在期望與失望中等待,結果隻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我們要學會在內斂中張揚自己。 我們要新穎,要多變,張揚自己的個性,讓生活之水沸騰;我們要規範,要穩定,要內斂自己的浮躁,在坎坷麵前心如止水。 內斂,是寒冷時媽媽送來的一衣溫暖,是酷熱時爸爸送來的一陣涼意,是口渴時的一壺清涼,是下雨時的一傘叮嚀。 張揚,是歡快時的大聲歌唱,是悲傷時的放肆呼喊,是歡聚時的載歌載舞,是離別時追著火車跑的背影。 人生中,用內斂和張揚來表達我們的愛,一滴水也足以讓大海翻滾,一枯草也會讓青山黯然。別忘了張揚,也別忘了內斂。

規矩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個圓使我想到了循規蹈矩、穩定、規範。有人認為這樣就是死板,由於偏愛後一個圓形,認為這才是個性的張揚。 什麼是個性的張揚呢?周傑倫手舞雙節棍唱著“哼哼哈兮”是一種個性;女子十二樂坊站著拉二胡是一種個性;凡高的《向日葵》又是另外一種個性..其實,個性就是展現自我的風采,展現自我的才華,展現自我的見解..我們應當承認,個性張揚有利於個人的發展,也有利於社會的進步。然而,時下卻有一些人一味地去模仿別人,追求所謂的“時尚”;一個“酷”的表情,一個“炫”的姿態,這些在我個人看來,並不是個性的張揚,而是一種膚淺的作秀罷了。試想一下,走在大街上,每個人都和周傑倫一樣留著一小把胡子,再戴個墨鏡,擺出一臉的“個性”,那麼我們周圍必定是單調、黯淡無彩的了,這便又回到了“圓”的圓形,達成了共性。一味盲目地去模仿別人,便會失去一些原本屬於自己的真我風采。其實社會大舞台上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何必要窮根究底,去爭論紅樓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寶釵的端莊,黛玉的優雅,湘雲的開朗,妙玉的清高,熙鳳的潑辣,還有那晴雯的俏麗,紫鵑的聰慧,平兒的細致,大觀園才得以流光,《紅樓夢》才得以溢彩麼?不正是有了這麼多性格迥異的人,才構成了這個多元豐富的社會大舞台的嗎?所以,我們所提倡的“個性張揚”必須是針對自我的內在和潛能,隻有真誠、誠實地秀出自我,張揚個性,才能像第二幅圖那樣,變成一顆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

然而,單單主張“個性張揚”是不夠的。個性的張揚又必須受“圓”這個道德與法律

的製約。就像高中規定我們女生不能留長發,這其實是對張揚個性的抑製。但試想一下,眼前一片紅發、金發,甚至綠發,發型各異,那還叫什麼校園啊。學校之所以製止,是因為這樣“個性的張揚”是不符合“高中生的個性”的。所以,個性還必須符合特定的時代、背景,而這便要受到“圓”這個規矩的限製了。當然,“圓”的製約還應當合情合理,賦予“人性”;有關“圓”的規定還應根據時代的改變,周圍環境的改變而做出調整,隻有這樣,個性的張揚才得以理解,得以支持。隻有這樣,社會大舞台才得以發光,豐富多彩,升起的星星才得以與日月同輝! 風,從水中掠過,留下粼粼波紋;陽光,從雲中穿過,留下絲絲溫暖;歲月,從樹林中走過,留下圈圈年輪..那麼朋友,我們從時代的大舞台上走過,又該留下點什麼呢?我們應當留下青春的驕傲,尋夢的足跡;我們就當留下真我的風采與個性的張揚,我們應當留下無悔的演繹和星光的燦爛!

美麗的光環

曾不止一次為黛玉含恨而死淚雨滿麵,又曾不止一次因為寶釵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為什麼要讓這兩個同為日月之精華的奇女子,在大觀園中悲慘地結束一生。 記得曾看過很多關於釵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評論,覺得頗為憤慨。無論是寶釵還是黛玉她們同是世間最美麗的女子。我憐黛玉,也惜寶釵,因為她們讓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麗與氣質。 一、大家閨秀篇 或許這個標題是百年來人們對這位商販小姐統一的評價吧。不錯,寶釵是一位恪守封建禮教、嚴格遵守道德規範的小姐,可正是她的沉穩與規範才讓她令人刮目相看。小小年紀就能夠處理好上下關係。老夫人喜歡,丫頭們樂意,這樣的好小姐上哪兒去找啊。 寶釵處事能力強卻從不外露,僅是在鳳姐兒生病的時候,她推辭不過,隻好幫忙處理一些家事。可是從這對事情的處理中,便能看出她的睿智與過人之處。 其次,在大觀園中要比的便是美貌與才能,這兩樣她都具備,此乃天下奇女子。 其實寶釵是規矩的,寬容的,她不介意一得一失。她有寬廣的心胸,她敢於承擔生活所有的不幸。寶釵啊,你就像是一個圓,毫無棱角可言,從不刺痛別人,又善於幫助別人,你的心胸是那麼寬,你為人是那麼好。 你讓我看到了一個女人特有的溫和。 二、淚水長流篇 也許黛玉最顯著的標誌就是那雙哭腫得像桃核一樣的眼睛了,不知道這玉兒的眼淚為什麼如此的多,哭得讓人斷腸。

在大觀園中,這位恐怕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了吧。由於家庭變故,從小寄居外祖母家的她變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恥笑了去,正是這樣,才使得她多疑、猜忌。然而在骨子裏,

黛玉有的是水一樣的柔情。 對待自己的愛情,黛玉敢於追求,她願意表露出來,希望寶玉能了解。在這一點上,她突破了封建禮教對女子的束縛,打破了這些規矩。盡管她最後含恨而死,但仍然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敢愛敢恨,敢突破,敢創新的奇女子。 雖然黛玉有時會有一些小性子,小心眼,但這始終無法抹去遮住和她獨有的光輝。黛玉啊,你就像是一顆星,雖鋒芒畢露,難免刺痛他人,可你是那麼特別,與眾不同。 你讓我看到了一個女人特有的氣質。 三、合篇 無論寶釵,還是黛玉,無論是圓,還是星,她們各有各的光輝,各有各的美麗。寶釵的規矩——像圓;黛玉的新穎——像星。 我們看寶釵,也看黛玉;我們愛寶釵,也愛黛玉。我們要學做圓,也要學做星,閃耀獨特的美麗光環。

寫下我不是人,並不是說我真的不是人,而是對我是人這一事實進行一次論證。 作為一個人,我從小接受真、善、美的學校教育,但我不明白自己會輕易接受假、惡、醜的思想。作為一個人,我做事絕對會為自己盡最大的努力,在公共汽車站,我盡管排在最後,絕對能第一個上車找個座位。看到別人摔倒和盲人過馬路,我絕對會說:“摔得好,啊!瞎子。 ”如果我遇到倒運事,絕對會咒罵整個社會。 在這個社會,我追逐一切物質利益,然後狠狠地罵著社會。 從此,我雖是一個人,但我已不是一個“人”,我的心靈扭曲、變黑,我不再是一個“人”。 一件事總是有無數的變化和無數的可能性,就在我認定自己不是“人”時,我戀愛了,我的女朋友名字叫真善美。從此,我的生活全部被打亂,純粹一團糟。

和她在一起,坐公共汽車我總是在最後,好不容易排到座位還要給後來者讓位,隔壁李大爺、王大媽的垃圾總要我承包,還有什麼獻愛心捐款等等,我真的無法忍受,但是我卻不能為她買一對耳環表達我的愛意,我受不了,向她苦苦問道:“這一切都是為什麼? ”她說:“因為我叫真善美。”但是,事情也不是完全糟,我發現小區裏從來不理我的人看見我時會微笑,總有人叫我去宣傳愛心捐款的意義,還會收到很多感謝信,於是我又沉醉在其中,忙於應酬很多寫感謝信的人。真善美說:“你變了,我強迫你變了,但是我不喜歡強迫,如果有一天你覺得自己真的變了,再來找我。”我像個傻子一樣,不知所措,她走了,我又回到以前爛泥潭似的生活,隻是多了一項內容,想她,想我愛的這個人真善美。有一天,我看書時看到這樣一句話:“人就像一隻鼎,由真、善、美三足鼎立,缺少了哪一個都不行。”我激動地像個孩子,大聲喊道:“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找到真善美,我對她說:“我明白了,我已經改變了,原來,看到別人,為了別人,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