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伐褒,褒人便將這個女人獻給了周幽王。褒姒長得十分美麗,很受周幽王的寵愛。周幽王原來已有王後,是宣王封在今河南南陽的申侯的女兒,稱為申後。自從有了褒姒以後,周幽王便對申後冷落起來,並想把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立為太子,而把已立為太子的申後所生的宜臼廢掉。在當時廢長立幼,是不合禮法的事。申後對此心懷不滿,帶著兒子回娘家求救。申侯自然對周幽王的作為不滿,於是聯合鄶國和犬戎一同攻打周幽王。犬戎早就想進攻鎬京,苦於沒有機會,趁此立即發兵直撲鎬京。周幽王見戎兵包圍京城,眼看難保,就命令士兵在驪山上燃起烽火調諸侯兵馬前來援救。烽火燃起多時,可就是遲遲見不到救兵的蹤影!這把周幽王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褒姒剛到鎬京的時候整天愁眉不展,周幽王想盡辦法都不能引她開心一笑。周幽王曾下令全國,如有逗得褒姒一笑者,賞賜千金。聞令趕來獻技者上萬人,但都未能逗引褒姒一笑。到後來有人給周幽王出了這樣一個主意,讓周幽王點燃驪山烽火台上的烽火,把全國各地諸侯召來,也許能博得褒姒的一笑。
當時沒有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國都如有緊急情況,派使騎馬速報,召諸侯發兵來救是來不及的,於是在驪山峰頂建造了一座烽火台,專門用來報警。烽就是煙,火就是光。遇有情況,點燃柴草,白晝濃煙衝天,夜晚火光映天,很遠很遠的地方都能看得見,諸侯見後即派兵相救。這種緊急警報當然不能隨便亂用。周幽王為了逗得褒姒一笑,采納了那人的建議,命人燃起驪山烽火。各地諸侯望見烽火燃起,都以為京都發生緊急情況,於是紛紛派兵前來援救。各路大軍趕到鎬京城下,連個敵兵影子也沒看到一個,抬頭隻見周幽王正陪著妃子褒姒站在城樓之上呢,一個個氣得掉轉馬頭就走。褒姒站在城樓之上,看到城下各路諸侯帶領幹軍萬馬白跑一趟的情景,忍不住噗哧一聲笑了出來。周幽王見褒姒笑顏一展,高興得什麼似的,也顧不得向諸侯解釋,揮手讓他們撤兵回去了。這樣的事周幽王搞了好幾次,諸侯再也不相信烽火了。
這次犬戎大軍圍城,周幽王令人燃起烽火,想召諸侯前來相救,等了半天,誰也沒有帶兵前來援救。周幽王在危急中帶著褒姒和伯服倉惶向驪山逃竄,當時在周王朝作司徒的鄭桓公也隨著周幽王一起突圍,後來被犬戎兵士追上,鄭桓公戰死,周幽王和伯服被亂兵殺死,褒姒被犬戎人搶了去,犬戎大兵衝進鎬京,在城內大肆劫掠了一番,才滿載著戰利品退去。
周幽王寵幸褒姒,為博得褒姒一笑,竟荒唐地點燃驪山烽火,戲耍各地諸侯,最終導致了國敗身亡的可悲下場。
周厲王專營私利
周穆王在位時,周朝國勢強大,然而盛極則衰,穆王以後的幾代天子墮落成性,日益腐化,厲王胡更是以魚肉百姓、專營私利而聞名。
厲王是個暴戾貪財的君主,他想盡辦法搜刮百姓:厲王的一位大臣榮夷公非常善於搜刮財利, 因而受到厲王的寵信。厲王派榮夷公管理山林川澤, 實際上是將山林川澤據為已有。百姓到山上砍柴打獵就會受到嚴刑,百姓到河湖捕魚也將受到毒打。
看到厲王如此專製,不管百姓死活,大夫芮良夫再也無法忍受,就勸諫說:“榮夷公好財專利,他卻不知長期如此會引起禍患。人們衣食不足,他卻把山林川澤把守起來,這樣下去肯定會喪失民心,怨聲載道的。”厲王無心聽逆耳忠言,反駁道:“我是一國之主,普天之下財富盡歸我所有,一草一木都是我的,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芮良夫忙說:“正因為天下都是大王您的,您才不能這麼做。天下萬物都是您的,百姓也是您的,隻有讓百姓感到衣食無憂,生活有所依托,百姓才會擁護您,否則百姓起來反抗,天一下就該易主了。”
厲王對這些良言一點兒都聽不進去,繼續搜刮百姓,魚肉人民。厲王的嚴刑禁令壓得百姓朝不保夕,民怨沸騰。大臣召公虎怕長此下去會引起民眾的反抗,就向厲王進諫說:“百姓已經受不了這麼嚴酷的政令了,怨憤之聲四起,如果不改變您的政令,周的天下就會動搖的。”
厲王對此仍當做耳邊風,他不但不改政令,反而更加苛刻。 他找來衛國的巫師,讓他監察非議政令的人。同時他還派許多士兵在道路旁對百姓的言行進行監視,百姓稍有不滿言行就會遭到棍棒的教訓。他們隨處捕風捉影,見人們小聲說話,他們便說是在私下裏詛咒厲王,因而使其受到嚴刑酷罰,有的甚至被殺頭。
在如此嚴厲的刑罰之下,敢言語的人越來越少了。街上的行人隻知低頭走路,連個招呼都不敢打。有時遇到交情非常好的親戚朋友也隻是多看上幾眼而已,這便是“道路以目”這個成語的由來?
厲王見此情景非常高興,以為自己高明,召公虎卻提醒他說:“這種強行塞住人口的做法遲早要出事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如果對河水隻知堵塞,不知疏導,長期下去必然會把堤壩衝垮;如果百姓有怨言而不讓講,後果會比這還嚴重。”厲王對此仍不理睬。
厲王專營私利,大臣雖屢屢勸諫,但他終不悔改。三年之後,百姓實在忍無可忍,爆發了國人的武裝起義,推翻了厲王的統治。
國人暴動
周厲王貪財好利,百姓怨不敢言。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群眾揭竿而起,推翻了他的統治,曆史上稱這次起義為“國人暴動”。
“國人暴動”發生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不敢言語的“國人”麵臨永無休止的壓榨,已經到了不發作不可活的地步。”“國人”也就是居住在京城及四郊之地的貴族及平民。這次起義者多數為平民百姓,也有少數被排擠的貴族和在皇室中服役的奴隸。
參加起義的百姓徑直衝向王宮,高呼“交出厲王,取其性命”,厲王見起義隊伍聲勢浩大,不敢出來,他在隨從的掩護下,從後院出逃,藏到彘(今山西霍縣)的一個地方,在那裏藏匿了十四年,不敢出門見人,直到去世也末返回京城。
暴動者闖進王宮,四處找尋都不見周厲王,就遷怒於太子靜,聲稱:“不交出厲王,就用他的兒子代替。”太子靜聽說暴亂者要殺自己,非常害怕,逃奔到召公虎家,讓召公虎出主意。起義者知道太子靜逃到召公虎家後,又將召公虎的宅院包圍起來,非要讓召公虎交出太子,否則此事不會完結。
召公虎看著蜂擁而來的暴動者,潸(shan)然淚下,說:“想當年我屢次規勸厲王要施仁政,與民休戚,他就是不聽從,如今百姓群起而攻之,弄得個四處逃散,真是老天有眼呀! ”為了將此事平息下來, 召公虎準備將自己的兒子交出來做替罪羊。家人開始時不肯,他便解釋道:“身為人臣就應盡忠。如果我今天把太子交出去,他必死無疑。厲王肯定會以為我把他的兒子視為仇人發泄怨恨。畢竟我是臣子,事事都得為國君著想。”家裏人聽了之後,也想不出別的辦法,隻好把召公虎的兒子扮成太子的模樣交了出去。這樣太子靜的性命才保全下來。
暴動的民眾殺了“太子”後怨氣也就消了,人群漸漸地散去。
國人暴動後,厲王出逃,“太子”被殺,朝中大臣不敢接厲王回宮,也不敢擁立太子靜即位。於是由召公虎與另一位大臣周公共同管理朝政,這在曆史上稱為“共和行政”。這一年為共和元年,從此中國人有了確切的曆史紀年。
大將蒙恬、蒙毅
蒙恬的先人是齊國人。蒙恬的祖父蒙驁,事奉秦昭王,官職做到上卿。秦莊襄王元年,蒙驁作為秦將,討伐韓國,奪取了成皋、滎陽,占據了三川郡。第二年,蒙驁攻取趙國,奪下三十七個城池。秦始皇三年,蒙驁進攻韓國,又取下十三個城邑。五年,他進攻魏國,奪取二十座城邑,占據東郡。始皇七年,蒙驁死了。他的兒子名叫武,武的兒子是蒙恬。蒙恬精通獄法,做了獄官。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是秦國裨將軍,與王翦進攻楚國,大破楚軍,殺了項燕。二十四年,蒙武攻取楚國,虜獲楚王。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為這種家世得以當上秦將,去討伐齊國,大破齊軍,被始皇拜為內史。秦國已並吞天下,就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向北,驅逐戎、狄,收取黃河河套以南。秦始皇為鞏固北方邊防、防止匈奴入侵,下令蒙恬把原來燕、趙和秦的長城連接起來。蒙恬借地勢之險,設置要塞,連接三國舊城,又向東向西延伸,築起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東西萬餘裏。這就是聞名古今中外的萬裏長城。
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也很寵愛他,信任他,並提拔他的弟弟蒙毅為上卿。蒙恬在外手握重兵,蒙毅在內參與秦始皇大事的決策,其他將相沒有人敢與他們兄弟相爭。
趙高因其父之罪,生下來便受了宮刑。秦始皇聽人說他精通獄法,便選拔他做中車府令,並派他教兒子胡亥審案判罪。趙高得以為胡亥出謀劃策,胡亥很寵信他。趙高犯了罪秦始皇派蒙毅審問定罪,蒙毅認為應該判死刑。而秦始皇認為趙高辦事機敏,就赦免了他,並恢複了他原來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