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冬十月,秦始皇出遊,帶著左丞相李斯,小兒子胡亥,以及趙高等。他們一行到九嶷山祭祀了虞舜,又沿長江而下到錢塘,上會稽,又北上至琅蚜,在平原津突然生病。病勢越來越重。第二年七月,秦始皇死於沙丘平台。李斯秘不發喪,隻有胡亥、趙高等少數幾個人知道真相。
趙高怨恨蒙毅,便想趁機除掉蒙氏兄弟和公子扶蘇。與李斯密謀後,詐言秦始皇發布詔書,立胡亥為太子,派使者送信給扶蘇,說扶蘇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還上書誹謗,散布不能回朝做太子的怨言;蒙恬知道扶蘇的計謀,不報告,不矯正,所以賜扶蘇、蒙恬死,將兵權交給王離。
扶蘇看了使者帶來的書信,大哭一場,要自殺。蒙恬對扶蘇說:“皇帝出巡在外,未立太子;使我帶三十萬大兵守邊疆,派你來做監察,這是使天下安定的重任。現在隻是來一個使者,怎麼知道不是有人搞陰謀欺詐呢?上書弄清真相再死也不晚。”而扶蘇卻說:“父親叫我死,怎麼能不死,還請示什麼?”說完就自殺了。蒙恬沒有自殺,被拘禁在陽周。使者回去報告。
胡亥聽說扶蘇已死,很高興。便想赦免蒙恬。趙高深感蒙恬不死總是自己的大患。便向胡亥說:“我聽說先帝想從諸公子中選舉賢明的人立為太子,而蒙毅卻多次進諫說‘不行’。如果知道太子您賢明而很久不立,這是不忠啊。依臣之見;不如殺了他。”胡亥聽了之後就在蒙毅為秦始皇祈禱山川的代州抓住了他。
秦始皇的喪事到鹹陽才辦,下葬後,太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由於趙高親近二世,便日夜毀謗蒙氏兄弟,想製他們於死地。
子嬰進諫說:“現在蒙氏兄弟,是秦國的大臣謀士,可是您卻想一天之內都丟棄他們,我認為不可以這麼做。我聽說輕慮者不可以治理國家,獨智者不可以當君王。誅殺忠臣而樹立無德之人,對內使群臣不相信君王,對外使鬥士的心相離。我認為萬萬不可以這麼做!”
胡亥不聽,卻派禦史曲宮傳令到代州,命令蒙毅說:“先帝想立太子而你卻非難這件事。現在丞相認為你不忠,罪過殃及宗族。我不忍心,就賜你死,你是很幸運了!你自裁了罷!”蒙毅說:“我不能理解先主的意思,我從年少時就侍奉始皇,一直到他去世,但我不知太子的能力,太子單獨去周旋天下,離各公子都很遠,這我一點不懷疑。其實先主想舉賢明為太子也是多年了,我有什麼意見敢進諫,有什麼顧慮敢去參謀呢?不是我掩飾自己想逃避死亡,是因為怕連累先主一世的英名,希望曲宮大夫為我考慮,使我了解死罪的真實情況。過去秦穆公殺了三個賢良,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了伍子胥。這四個君主,都是因為這些重大過失,而失去了人心,讓眾人唾罵,認為君主不賢明,所以在諸侯中聲名狼藉。所以說:‘用仁道治理天下的人不殺無罪者,不懲罰無辜者’,請大夫三思!”使者仍按胡亥的意思,殺了蒙毅。
二世又派使者到陽周,對蒙恬說:“你的罪過太多了,況且你的弟弟有大罪,按法也涉及你。”蒙恬說:“從我的先人起,一直到子孫,功勞可以到秦三世了!現在我率三十萬兵,雖然被囚禁,但勢力足可以背叛秦,可是我知道人必須守義;不敢辱侮先人的教導,以不忘先主。曆史上許多君王都是因用人不當而身亡國滅。所以我認為過失可以改而諫言可以使人警覺。我說這些,並不是為了免於其咎,我以諫而死,也願意陛下為萬民百姓著想。”使者說:“我受詔來執行刑法,卻不敢把將軍所說的話告訴皇上。”蒙恬感歎道:“我對皇上有什麼罪呢?為什麼沒過錯卻要死呢?”過了一會,慢慢說;“我的罪是該死啊,北起臨洮,東到遼水,西南至海上的萬裏長城,這其中不是斷了好多地脈嗎?要沒有罪過這就是我蒙恬的罪過了!”於是他吞藥自殺而亡。
宋楚之戰
公元前643年,管仲死後的第二年,齊桓公也死了。齊國的幾個公子為了爭奪王位,明爭暗鬥,兵戈相見。一時間,國內烽煙不斷。公子昭在國內連立足藏身之地都沒有,趕緊逃往宋國,請求政治避難。齊桓公苦心經營的霸主地位也就宣告結束。
宋襄公本來好管閑事,現在一見公子昭疲於奔命的狼狽樣,“騰”地一下,他的火就上來了:“來人,給我通知各諸侯國,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到齊國去接替君位。”聞聽此言,公子昭感動得“撲通”一聲就跪下了:“謝謝大王!”宋襄公一副洋洋得意的樣子:“明天各國的國君就會率領各自的軍隊來護送公子。”可過了幾天,隻有三個不起眼的小國派幾位將軍帶很少兵馬前來同宋軍彙合,秦、楚、趙等大國根本沒有理睬。沒有辦法,宋襄公隻得帶領四國的兵馬打到齊國。齊國內亂,無君無主,大臣一見公子昭帶領四國兵馬回來,便大開城門,投降宋國,迎接公子昭即位。公子昭也就是齊孝公。
本來齊國最初是諸侯的盟主國,如今,宋國幫助齊孝公重得王位,宋國的地位自然也就提高了。按說宋襄公應該高興了,但他卻愁眉不展,心中像壓了一塊大石頭。宋國雖是小國,但宋襄公卻野心勃勃,他想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但這次約會各諸侯卻隻有三個小國聽從他的命令,秦、楚、趙等國根本沒有理他,可見他在諸侯中的威信還遠遠不夠。於是,他召集大臣們商議如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為繼承霸主之位做準備。宋襄公說:“我想先借大國的力量壓服其他小國,再聯絡大國。目前,實力最強的是楚國,一些小國都臣服於他。如果能先聯絡楚國,使楚國與我們合作,那麼楚國勢力下的那些國家,自然也就歸服我們了。不知各位有何高見?”大臣們聽了宋襄公的想法,都默不作聲,覺得宋襄公的想法不切實際,但又不敢直言相勸,目光便都落在公子目夷身上。此時此刻,隻有公子目夷的話宋襄公才能聽得進。公子目夷也深知這點,便走近兩步直言相諫:“我以為宋國是一個小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強,威信也不夠高,要想成為盟主,時機還不成熟。再說楚國也不會拱手把盟主的地位讓給我們的,望襄公三思。”此時,宋襄公主意已定,哪裏聽得進去,兩眼一瞪,“難道做盟主的機會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嗎?我倒要看看楚國能怎麼樣!”
於是,宋襄公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到宋國商議同諸侯國訂盟約之事。楚成王和齊孝公都同意宋襄公的想法,並決定公元前639年7月約各諸侯國國君在宋國盂(今河南睢縣西北)召開盟主大會。到了開會那天,宋襄公駕車去開大會,公子目夷攔車說道:“別看楚成王答應得痛快,但他也想稱霸中原,您隻身前去,萬一楚成王不懷好意該如何是好,主公應多帶些兵馬,有備無患。”宋襄公說:“這是一次和平會談,事先已講好都不帶兵了,我怎麼能自己破壞規矩呢?”公子目夷力勸無效,也隻得空手跟隨。果然,在召開盟主大會的時候,楚成王咄咄逼人,提出要做盟主,宋襄公指責楚成王背信棄義,雙方爭吵起來。無奈楚國人多勢眾,宋襄公爭執不過,氣得麵紅耳赤,還想爭辯幾句,隻見楚國的隨行官員,“刷”地脫去外衣露出一身身亮堂堂的鎧甲,各執兵器,逼視宋國君臣,又上來幾個彪形大漢把宋襄公五花大綁,押解出去。公子目夷手無寸鐵隻得眼睜睜地看著宋襄公被楚國虜走。後來經過魯國和齊國的調解,讓楚成王做了盟主,才算把宋襄公換了回來。宋襄公這個氣呀,他恨楚成王不守仁義,也恨其他國家的袖手旁觀,尤其是彈丸之地的鄭國也跟著起哄,跟楚成王一起反對他。他越想越氣,為了出這口氣,他決定出兵攻打鄭國。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趕緊向楚國求援,楚成王沒有直接去救鄭國,而是派兵去攻打宋國,以解鄭國之圍。得知國內告急,宋襄公趕緊撤兵回來,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的南岸駐紮下來。楚宋兩軍隔岸對峙,楚軍開始渡過泓水進攻宋軍,公子目夷見楚軍仗著人多兵強,竟然白天渡河,不把宋軍放在眼裏,就對宋襄公說:“主公,現在趁他們正在渡河,派騎兵迎頭痛擊,一定會殺得他們人仰馬翻。”宋襄公直搖頭說;“宋國是仁義的國家。怎麼能趁人家渡河的時候與人開仗呢,這樣太不仁義了。”正說著,楚軍已經迅速渡河上岸,正亂哄哄地排隊形,公子目夷急得直跺腳,又對宋襄公說:“不能再講仁義了,趁他們陣形未穩,打他們個措手不及,定能取勝,如果再不動手,可就來不及了。”宋襄公有些生氣了,責備他說:“人家的隊伍還沒排好,你卻開始衝鋒,會讓人家說宋國無大將之風,等他們把隊伍排好,再戰不遲。”說話間,楚國兵馬已排好陣勢,戰鼓齊鳴地向宋軍殺來,楚軍如決堤的洪水,漫天卷地一陣衝殺,令宋國軍隊無法阻擋,紛紛敗下陣來。宋襄公在戰車上仗劍指揮,還想抵抗。一陣亂箭射來,腿上已中了一箭,鮮血直流,虧得公子目夷率幾員戰將,拚力廝殺衝開一條血路,殺出重圍,逃到宋國國都商丘。
宋國百姓,議論紛紛,都說宋國不該和楚國打仗,更不該用那樣的打法。聽到老百姓這些話,宋襄公揉著受傷的大腿不緊不慢地說:“講仁義的人都是這樣打仗的,戰場碰到受傷的人就不能再去傷害他。對頭發花白的人就不該捉他當俘虜,這樣,天下人才會心服口服。”公子目夷氣不過說:“戰爭是無情的,你不傷害受傷的人,他也會傷害你,你不去活捉頭發花白的人,那就等著他來把你捉去吧,主公,你倒是講仁義,可結果呢?你還不清醒嗎?”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箭傷複發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