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忽必烈的妻子察必正在開平,她得知消息後,馬上報告給了忽必烈。忽必烈立刻召集跟著他的諸王、大將和謀士們,商量怎麼辦。謀士郝經說:“阿裏不哥已經開始行動了。大王雖然有重兵,但是,如果他宣稱有大汗的遺詔,先即位了,我們還能回去嗎?”他給忽必烈獻了一條妙計:一方麵派一支軍隊去接蒙哥的靈車,把大汗的寶璽奪過來;一方麵派軍隊奪取並守衛燕京;同時通知各王到和林去舉行喪禮。正在這時,南宋宰相賈似道又來求和,忽必烈馬上同他訂了和約,然後帶著人馬北上。
公元1259年,忽必烈到達燕京,遣散了脫裏赤招買的人馬。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到達開平。他的大將廉希憲和商挺私下對他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機會丟失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於是,忽必烈在開平召開忽鄰勒塔,在塔察兒、也先哥、合丹、米哥等王的擁護下,忽必烈登上了大汗的寶座。
阿裏不哥沒想到忽必烈的動作這樣少,他慌忙在4月也召開忽鄰勒塔,宣布自己為大汗。
常言道:“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蒙古國出了兩個大汗,那怎麼能行呢?看來隻有通過打仗來決定了。當時,東部的各個王都支持忽必烈,西邊的王中,有的支持阿裏不哥,有的支持忽必烈,而且忽必烈還統治著中原,因此忽必烈的力量比阿裏不哥大得多。因為阿裏不哥的勢力在西邊,因此忽必烈就派廉希憲向陝西進軍。阿裏不哥在陝西的大將是渾都海,他手下一個姓劉、一個姓霍的戰將駐紮在六盤山一帶。廉希憲一到,兩軍就打了起來。廉希憲的老將劉黑馬一馬當先,一場惡戰,活捉了劉、霍二人,把渾都海打得大敗。廉希憲又從霍魯懷口裏知道,駐紮成都的密裏霍者,駐在青州的乞台不花,都要起兵反叛忽必烈,情況萬分緊急,來不及報告忽必烈,廉希憲就假傳聖旨,派劉黑馬到成都殺死了密裏霍者,派汪惟正到青州殺死了乞台不花。不久八春、合丹等又來同廉希憲會合,他們打敗渾都海,並殺死了阿蘭答兒和渾都海,阿裏不哥在西方的力量被打垮了。
同時,忽必烈親自帶領大軍,直撲阿裏不哥的老巢和林。阿裏不哥哪裏是對手,慌忙逃到謙州,他怕忽必烈追來,就使了一個緩兵計,派人向忽必烈認罪,說他願意投降,等他把馬兒養肥了,再同其他王一起來拜見。忽必烈認為阿裏不哥所做的事,全是他的謀土指使的,因此,就對使者說:“你回去告訴我的弟弟,說我相信他的話,原諒他了,叫他快快來見我。”後來忽必烈等不及了,就派也孫哥駐守和林,自己先回開平了。
公元1261年秋天,阿裏不哥養肥了他的戰馬,又收集了一批人馬,又發兵南下。他深入到也孫哥那兒,假意說是來投降,也孫哥信以為真,沒有做打仗的準備。阿裏不哥發動突然襲擊,又把和林奪了回去。忽必烈知道後,馬上又帶兵北上,兩軍在昔木土腦兒相會,結果阿裏不哥又被打敗,逃回和林。可是這時,原來支持阿裏不哥的阿魯忽王也起兵反對他,阿裏不哥被迫逃到新疆去。
後來,阿裏不哥又多次打了敗仗,加上蒙古高原又發生了饑荒,原來支持阿裏不哥的各王,紛紛跑到忽必烈那兒去了。公元1264年,阿裏不哥隻得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問他:“咱們兄弟倆,按道理講,到底誰該當大汗呢?”阿裏不哥說:“以前我是對的,現在是大汗你對!”他還挺硬氣的,隻承認失敗,可不承認沒有道理。後來,忽必烈下詔:阿裏不哥等王,都不問罪,但是他的謀臣,要全部殺死。樣,忽必烈鞏固了他的汗位。
忽必烈平定阿裏不哥後,把政治中心由和林搬到中原,他繼續推行“雙法”來改造蒙古國。公元1271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的建議,按《易經》五“乾元”(相大)的意思,把國號改為“大元”,這樣元朝正式成立了,忽必烈就是元世祖。第二年,元世祖把燕京改為大都,作為全國的首都。
一隻眼的石人
從元成宗以後,又傳了九個皇帝,元王朝的政治越來越腐敗,皇室內部鬥爭十分激烈,人民災難深重。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又叫元惠宗)妥妥惟帖睦爾即位後,荒淫殘暴,鬧得國庫空虛,物價飛漲,百姓忍受不下去,很多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
河北有個農民叫韓山童,他祖父是個教書先生,曾經利用傳教的形式,暗地組織農民反抗元朝,被官府發現,充軍到永年(今河北邯鄲東北)。韓山童長大以後,繼續組織白蓮會(一種秘密宗教組織),聚集了不少受苦受難的農民,燒香拜佛。韓山童對他們說:現在天下大亂,佛祖將要派彌勒佛下凡,拯救百姓,這個傳說很快就傳到河南和江淮一帶,百姓們都盼望著有那麼一天,彌勒佛真會下凡來。
正巧在這個時候,黃河在白茅堤決口,又碰上接連下了二十多天大雨,洪水泛濫,兩岸百姓遭受嚴重水災。有人向朝廷建議,把決口的地方堵住,另外在黃陵岡(今山東曹縣西南)開挖河道,疏通河水。公元1351年,元王朝征發了汴梁(今河南開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十五萬和兵士兩萬人,到黃陵岡開河。
修河工程開始了。民工們在烈日暴雨下,被迫日日夜夜沒命地幹活,可是朝廷撥下來的開河經費,卻讓冶河的官吏克扣了去,修河的民工連飯也吃不飽,怨聲載道。
韓山童決定抓住這個機會,發動群眾。他先派幾百個會徒去做挑河民工,在工地上傳播一支民謠:
“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民工們不懂這歌謠是什麼意思,但是聽到裏麵有“天下反”三個字,就覺得好日子快要到來了,開河開到了黃陵岡,有幾個民工挖呀挖呀,忽然挖出一座石人來。大家好奇地聚攏來一瞧,隻見石人臉上正是一隻眼,不禁呆住了。這件新鮮事又很快地在十幾萬民工中傳開來,大家心裏都想,民謠說的真的應驗了,既然石人出來,天下造反的日子自然來到了。
不用說,這個石人是韓山童事先偷偷地埋在那裏的。
百姓被鼓動起來了。韓山童有個夥伴劉福通,對韓山童說,現在元朝壓迫百姓那麼厲害,百姓還想念著宋朝。如果打起恢複宋朝的旗幟,擁護的人就會更多。韓山童很讚成這個主張,就跟大家宣布,說韓山童本來不姓韓,而是姓趙,按輩分排起來,還是宋徽宗的第八代孫子;劉福通也是南宋大將劉光世的後代。他們說得那麼有鼻子有眼睛,百姓們聽了,也不由不信。
韓山童、劉福通挑選個日子,聚集了一批人,殺了一匹白馬,一頭黑牛,祭告天地。大家推韓山童做領袖,號稱“明王”,並約定日子,在潁州潁上(今安徽阜陽,潁上)起義,用紅巾裹頭作為起義軍的標記。正在歃血立誓的時候,有人走漏了消息。官府派兵土把韓山童抓去,押到縣衙門殺了。韓山童的妻子帶著他兒子韓林兒,逃脫了宮府追捕,到武安(今河北武安)躲了起來。
劉福通逃出包圍,把約定起義的農民召集起來,攻占了潁州等一些據點.原來在黃陵岡開河的民工得到消息,也殺了河官,紛紛投奔劉福通的隊伍。因為起義兵士頭上裹著紅巾,當時的百姓把他們稱做紅軍,曆史上把它稱做紅巾軍。不到十天,紅巾軍已經發展到十多萬人了。
元王朝聽到劉福通聲勢浩大,嚇慌了神,趕忙調動了六千名色目人組成的阿速軍和幾支漢軍,鎮壓紅巾軍。阿速軍本來是元王朝的一支精銳的隊伍,但是那時候,已經十分腐敗,將領們隻知道喝酒享樂,兵士們到處搶劫。一碰上紅巾軍,還沒交鋒,主將帶頭揮著鞭子,騎馬向後逃奔,嘴裏還不停地叫喊著:“阿卜阿卜!”(阿卜是走的意思。)下麵的兵士一看主將臨陣脫逃,也都四散逃竄了。
過了一個月,劉福通的紅巾軍又連續攻下了一批城池。江淮一帶的農民早就受到白蓮會的影響,聽到劉福通起義,紛紛響應,象蘄水(今湖北浠水,蘄音qí)的徐壽輝,濠州(今安徽風陽)的郭子興,都打起紅巾軍的旗號起義。也有不打紅巾軍旗號的。象江蘇北部的張士誠。
公元1354年,元順帝派丞相脫脫集中了諸王和各省人馬,動用了西域、西番的兵力,號稱百萬,圍攻占領高郵的張士誠起義軍。高郵城被圍得水泄不通。起義軍正在危急的時候,元王朝突然發生內亂。元順帝下令撤掉脫脫的官爵。百萬元軍失去了統帥,不戰自亂,四散逃奔。
元軍潰散以後,劉福通的北方起義軍趁機出擊,大破元軍。第二年二月,劉福通把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接到毫州(今安徽毫縣),正式稱帝。國號叫宋。韓林兒被稱為小明王。
韓林兒,劉福通在毫州建立政權以後,分兵三路。出師北伐。西路軍由李武,崔德率領,進攻陝西、甘肅、寧夏、四川;東路軍由毛貴率穎,從山東、河北,直逼元朝京城大都;中路軍由關先生、破頭潘等率領,從山西打到遼東,配合東路軍攻打大都。
三路北伐軍都取得很大的進展。毛貴的東路軍一直打到元大都城下。劉福通親自率領大軍攻占了汴梁,把小明王韓林兒接到汴梁,定為都城。紅巾軍聲勢浩大,元王朝大起恐慌,糾集地主武裝加緊鎮壓,三路北伐軍先後失利,汴梁又落在元軍手裏。元王朝又用高宮厚祿招降了張士誠,劉福通保護小明王逃到安豐(今安徽壽縣)後,受到張土誠的襲擊,公元1363年,劉福通在戰鬥中不幸犧牲。北方起義軍經過十二年的戰鬥,終了失敗。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名叫鐵木真,他統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汗國。成吉思汗一生東征西戰,馳騁歐亞戰場,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鐵木真的童年和青年時代是在動亂的歲月中渡過的。他的父親也速該是蒙古尼倫部孛兒隻斤氏族的首領。也速該死後,蒙古尼倫部分裂。長大成人的鐵木真決心要恢複父親也速該的勢力。戰爭中,沒有經驗的鐵木真遭到一連串挫折和磨難,也逐漸懂得了鬥爭的策略。他爭取到了紮達剌部落首領紮木合的支持,實力日益增強,許多舊時的居民和奴隸也紛紛前來投靠他。1189年,鐵木真被一部分蒙古尼倫部的奴隸主們擁戴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