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2(3 / 3)

鐵木真的強大引起了紮木合的嫉妒,他以自己的弟弟因掠奪鐵木真部下的馬群而被殺為借口,糾集了十三部三萬之眾向鐵木真發起進攻。鐵木真也將他的三萬士兵分為十三翼迎戰。這就是蒙古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戰”。會戰結果,鐵木真失敗了。但紮木合在戰爭中表現出的殘酷手段使他部下的許多人極其不滿,他們毅然脫離紮木合,反而投奔到鐵木真那邊去了。“十三翼之戰”中,鐵木真雖然失敗了,但他的實力反而更加壯大了。

鐵木真在漠北高原崛起後,與蒙古其他各部的矛盾越來越大。從1201年開始,曆經三年,鐵木真率軍先後征服了塔塔爾部、乃蠻部、蔑兒倉部及其他一些小部落,又打敗了紮木合,完成了統一全蒙古的大業。

1206年,全蒙古的奴隸主貴族在鄂嫩河畔舉行大會,一致推舉44歲的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尊號“成吉思汗”。“成吉思”是蒙古語“強大”的意思。這也標誌著蒙古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正式建立。此後,他製定了一種帶有草原特點的封建製度,把蒙古的牧民或奴隸,按十戶、百戶、千戶、萬戶編製起來,設立十戶長、百戶長、千戶長、萬戶長。千戶長和萬戶長都由成吉思汗任命他的親屬、功臣和貴族擔任。他們都獲得封地,並領有封地內的封戶,平時生產,戰時出征。領戶分封製的實行,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的進程。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成吉思汗親自控製了一支精銳部隊。大大加強了護衛軍的實力和地位。

為了加強封建統治,成吉思汗還建立了司法機構和初步的成文法。蒙古原來沒有自己的文字,成吉思汗命被俘的乃蠻掌印官畏兀爾人用畏兀爾文字寫蒙古語,並教授蒙古奴隸主的子弟們學習。此外,在掌印、狩獵、牲畜等的管理和經營、軍務的總管、軍需的供應等方麵也進行了整頓,製定了各項製度。

建立了統一的蒙古帝國政權後,成吉思汗就開始籌劃向南推進、統一全國的計劃。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軍進攻西遼,又進入西夏,擊敗了西夏軍隊。西夏向金朝求援,金朝袖手旁觀,坐視不救,致使蒙古軍長驅直人。西夏國王請和,向蒙古臣服。接著,成吉思汗開始籌劃對金朝的進攻。1211年,蒙古軍隊發起了對金的攻擊。占領中都後,縱兵擄掠,大火月餘不滅,給中都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1219 年,成吉思汗又率軍入侵擁有40萬軍隊的花剌子模(今蘇聯中亞部分、阿富汗、伊朗等地),揭開了向國外侵略擴張戰爭的序幕。蒙古軍隊一直攻打到今格魯吉亞、高加索山脈和俄羅斯境內。1225年春,成吉思汗回到蒙古,持續七年的遠征結束了。1227年7月,成吉思汗身患重病,一病不起。這位一代天驕帶著他燦爛輝煌的業績結束了他的一生,終年66歲。

成吉思汗改變了諸部落之間長期爭戰的局麵,加強了經濟聯係,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進步作用。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

施耐庵,其生平事跡,舊籍記載絕少,傳說亦多參差。一說他原籍蘇州,後遷淮安。我國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所著《水滸傳》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深受人們的喜愛。

相傳施耐庵出身船家,從小對水上生活比較熟悉。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華出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人。35歲考中進士後,曾在浙江擔任錢塘縣官兩年。由於當時是在元朝末年的殘酷統治下,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施耐庵深感自己與當道的權貴不合,決定歸隱,閉門著書。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和朱元璋都曾請他出山,但他堅決不應聘。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朱元璋與張士誠交戰,他為避戰亂,遷到老家興化白駒場西十八裏的地方定居。在他住的村子的西頭有一蘆葦蕩,占地十餘畝,當中蘆葦繁茂,每到秋冬季節,野鴨成群飛來。蕩口直通河溪,溝河交叉。蕩中有一土墩,高露水麵。施耐庵即以此為梁山水泊,他坐小船到此,登臨土丘,以體驗其境界,並開始從事《水滸傳》的創作。最後終於完成巨著《水滸傳》。

明洪武初年,施耐庵的好友劉基在明為官,封誠意伯。他欽慕施耐庵的才識,曾親自到白駒場訪施耐庵,想找他入朝為官,但被習慣自由生活的施耐庵謝絕了。不久施耐庵因病去世,享年約75歲,葬於家鄉施家橋。

《水滸傳》這部膾炙人口的巨著,是在群眾創作的基礎上加工完成的。成書之前,水滸故事已在民間廣泛流傳,有人為之寫作,有人為之畫讚。宋末元初,水滸故事已經為雜劇、話本所廣泛采用,如元刊《大宋宣和遺事》話本,記敘了從楊誌押送花石綱到征方臘的比較完整的水滸故事。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人物通過加工整理,使之更加精練生動,創造出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優秀作品。

直到今天,水滸故事的題材仍在京劇和各種地方劇目中占據很大的比重。《水滸傳》的藝術成就,也被後世優秀作家們學習、繼承。充滿反抗意識的《水滸傳》對後世人民群眾為反抗封建統治階級而進行的鬥爭,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有些農民起義軍往往從《水滸傳》中吸取鬥爭的經驗。因此,對人民群眾來說,《水滸傳》不但是精神食糧,也是鬥爭的武器。

《水滸傳》之所以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佳作,還在於作者通過對各階層人物及他們之間關係的描繪,把一幅活生生的北宋社會生活的圖景逼真而又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在這幅圖景麵前,可以看到社會各階層的情況及當時的風土人情等。

過去,封建統治階級視《水滸傳》如洪水猛獸,把它列為“禁書”,遭受到他們的痛恨、誣蔑和禁毀。但它在人民群眾中間卻流傳不絕,這足以證明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證明了它是一部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作品。施耐庵的名字也伴隨著《水滸傳》的影響而在我國長期地流傳著。

作為我國第一部長篇現實主義小說的《水滸傳》不僅在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並早已走出國界,被列人世界名作之林。作為世界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當之無愧的。它的作者施耐庵同羅貫中、吳承恩、曹雪芹這幾位大文學家一起作為對我國社會影響極大的人物也是當之無愧的。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別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一說錢塘)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他的傑作《三國誌通俗演義》(即《三國演義》)是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

羅貫中生活的元代中後期,是一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更加尖銳的時代。羅貫中抱著不與元朝統治者苟合的態度,置身於下層人民之中,從群眾文化裏汲取營養。

羅貫中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杭州度過的。在杭州定居,對他後來成為小說家、戲劇家有重要的影響。元朝時的杭州是南方的貿易港口、經濟中心,這裏的市民文化相當發達。元代後期,雜劇作家大多集中在杭州。在這樣一個環境裏,羅貫中細心觀察和揣摩著,其卓越的文學才華在民間藝術園地裏得到錘煉、升華。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是羅貫中的早期著作之一,它的藝術成就不能同他後來的作品所達到的高度相比,但它由逐年敘述曆史事件向著重塑造人物形象的轉變,是我國長篇敘事作品逐步成熟的表現,這也是羅貫中對我國古典長篇章回小說藝術發展的貢獻。

在元末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爆發後,一直關注現實社會問題的羅貫中作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政治決定:投身義軍,擔任了義軍領袖張士誠的謀土。

羅貫中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傳統知識分子,據史書記載,他曾經“有誌圖王”。從羅貫中加入張士誠的義軍來看,他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負和雄心的。直接投身於武裝鬥爭的洪流,使羅貫中強烈地感觸到時代的脈搏。

通過羅貫中的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這部著名作品,我們可以窺見他的政治抱負和社會理想。在《風雲會》一書中,作者塑造了一個文武雙全、智勇兼備、胸懷天下、心念萬民的聖君形象——趙匡胤。由此可見,他理想中的明君應該是這樣的。也正是基於此,當他發現現實中的張士誠不是這樣一個聖主時,羅貫中離開了張士誠,結束了他短暫的政治活動。

結束了農民軍生活的羅貫中把滿腔的熱切傾注到文學中,通過小說創作出豐富的文學形象表達他對人生、對社會的見解。據傳羅貫中曾寫過《十七史演義》,但可惜的是,流傳至今的僅剩下《三國誌通俗演義》、《隋唐兩朝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三遂平妖傳》等數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三國誌通俗演義》。

羅貫中的《三國誌通俗演義》是在長期流傳的三國故事的基礎上創作的。但是,他的“空城計”不是簡單地將原有的三國故事連綴成篇,而是以自己的思想為指導,構建出全新的三國世界。

羅貫中從民間故事中汲取養分,注重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這部小說中,他成功地處理了曆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關係,借助藝術表現,賦予曆史人物以血肉,因此前人稱這部小說是“七分實事,三分虛構”,應當是很恰當的。

在《三國誌通俗演義》中,羅貫中以其宏大的手筆、驚人的藝術表現力,為我們描繪了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麵以及形象鮮明的各色人物。《三國誌通俗演義》的問世,標誌著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新的裏程,把我國的長篇小說藝術推向了成熟。

羅貫中在明初生活了十多年後於75歲時逝世。在中國文學史上,他是一位占有顯著地位的文學家,他的《三國誌通俗演義》與《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經久不衰,有著永恒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