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1
飛將軍——李廣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西漢名將,善騎射,以英勇善戰著稱。
西漢時期,匈奴不斷侵擾漢朝北方邊境。李廣從小就經受匈奴戰火的磨煉,他是秦將李信的後代,家族世代傳習射箭,一直保存著將門家風。
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單於率領14萬騎兵南下侵漢,文帝發兵馬,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入伍參軍。因為英勇無敵,善於騎射,屢次斬殺敵軍首領,在軍中論功行賞時,他被提拔為中郎,還曾得到武騎常侍的加銜。後來,李廣經常隨從文帝出行,與猛獸搏鬥或衝陣奪關,表現出非同尋常的勇敢。文帝曾對他說:“可惜生不逢時,假使你生在高帝打天下的時候,就是作個萬戶侯也當不在話下。”等到景帝即位時,李廣又為隴西郡尉,後又徙為騎郎將。景帝三年,吳王勾結封國諸侯製造了“七國之亂”,李廣為驍騎都尉,隨從太尉在梁國的昌邑城(今山東金鄉西北)斬將奪旗,大顯身手。但西漢朝廷認為李廣身為漢將卻接受梁王贈與的將軍印,功不抵過,將其降為上穀(今河北懷來東南)太守,遂經常與匈奴交戰。後又轉任多地太守。但無論出任何地官職,他都以抗擊匈奴聞名於世。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匈奴軍南下直搗上郡。景帝派一寵臣跟隨李廣學習軍事以便領兵抗擊。一次,這名宦官率領幾十名騎兵追上三名匈奴兵。接近後,匈奴兵反身勁射,宦官中箭逃了回來,隨從皆被殺。李廣聞之便說:“這一定是專射雕鳥的能手。”為防後患,李廣率騎疾追。三名匈奴射手已徒步走出幾十裏。接近匈奴射手後,李廣令隨從分左右兩路包抄,親自發箭,兩人應聲倒地,一人被活捉。詢問得知,果如李廣所料。剛欲回營,匈奴數千騎已經趕來。胡兵以為李廣之百騎是誘餌,不敢輕舉妄動,爬上山頭擺好陣勢。此時,隨從皆調轉馬頭欲逃,卻被李廣喝住:“吾去大軍數十裏,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不敢擊我。”他讓大家前進,到離匈奴兩裏地處停了下來,又說:“大家都下馬,把鞍卸下!敵人以為我們要逃,我們卸鞍示意不走,其必堅信有詐。”敵人果然不敢進攻,派一將領前來打探,李廣帶領十餘騎奔襲,射死將官,回到原地。匈奴始終未敢動兵,後因害怕漢軍夜間伏擊,便將部隊撤回。天亮時,李廣等人安然歸來。
李廣不僅功夫了得,還是一名非常懂得士兵心理的好將軍。他的軍隊沒有嚴格的編製和一定的行列,而是采用更寬鬆的管理方式。選擇起居方便的地方屯紮,夜間不設巡更,文書等事一切從簡,但在敵前布置盡職的哨探,確保及時掌握敵情。同時,李廣對部下真摯誠懇,征戰時身先士卒,飲食上先人後己,深得士卒擁戴。公事上廉潔奉公,賞財一概分給部下,分文不取。他拙於言辭,很少與人交談,閑來無事,就畫地為陣,與人比射、飲酒,偶爾也外出射獵。一次,李廣發現一隻老虎伏在草叢中,抽箭扣弦,全力拉弓射個正著。近前一看才發現,箭正中一塊虎形大石並深入其中,連他自己都驚訝不已。於是,他退回原地,重新發箭,卻再也不能射入石中。這就引發出了眾所周知的一則成語典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漢武帝繼位,將李廣上調京師,為未央宮衛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武帝引誘匈奴進入埋伏圈,單於察覺後引兵退出,從此積恨,頻頻侵掠漢朝邊境。公元前125年,李廣出雁門(今山西代縣西北)擊匈奴,寡不敵眾被擒。他傷勢很重,被網於繩網之中,由兩馬馱運。走了十多裏,李廣裝死,伺機逃跑。他瞥見身邊有匹好馬,便一躍而起跳上馬去,奪過弓箭將胡人推下馬,南馳數十裏遇到自己的殘餘部隊,一路不斷回身射殺,才得以逃脫。回漢後,執法官以折兵過多又被生擒判其死刑,但準交贖金削官為民。不久,匈奴又進犯,武帝震怒,李廣重被啟用為右北平太守。匈奴聽說後稱他為“漢之飛將軍”,遠遠避之,幾年未敢侵犯邊境。
武帝元狩四年,國內太平,武帝召集諸將謀劃。匈奴常以為漢兵不能穿越大漠,何不出其不意,以輕騎突襲。遂令大將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帶領10萬騎兵、14萬步兵及數十萬轉運軍,分路出發,向漠北猛追北匈奴。由於年老,李廣本非人選,經屢次請命,最終得任前將軍,但必須服從衛青調遣。
衛青調其曲折行進,路中又無向導,李廣常常迷路,無法完成任務。衛青欲審問李廣隨從人員,究其罪責。此時,李廣對衛青坦然道:“諸校尉都無罪,是我自己迷路了。”回府後,又對部下說:“我自幼與匈奴打仗,大小七十餘戰,今有幸跟大將軍出擊匈奴,大將軍卻強令我走迂回遼遠的東路,我部迷失道路,豈非天意!今已六十餘歲,豈能再受刀筆小吏審訊之辱。”說完,這位曾威懾匈奴的飛將軍便拔刀自刎,結束了他為國征戰的一生。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16歲即位,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漢武帝當政時是漢朝最強盛的時期,他是我國古代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漢武帝即位時,西漢於朝已經經曆了六十多年的發展,漢初經濟凋敝、社會貧弱的麵貌已經改觀,經濟欣欣向榮,國庫非常充實。但漢武帝並不滿足於現狀,他決心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一個空前的漢家盛世。
為了實現他的勃勃野心,漢武帝非常重視選拔治國人才。他召集全國文士,策問治國安邦之道,從中選拔有才能的人。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漢武帝采納了儒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通曉儒經作為選拔官吏的標準。儒家學說認為:皇帝是奉上天的旨意來管理人民的,上天給了他統治人民的權力,絕對不能違反。這種說法給了專製的皇帝權力以理論上的根據,漢武帝就采取這種思想做統治人民思想和維護封建製度的工具。這在當時對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為了鞏固國家統一和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取措施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頒行“推恩法”,命令藩王不能把自己的封地僅僅傳給繼承王位的長子,而必須劃出一部分來分封其他子弟,並且直接由各地的郡來管理。這樣一來,藩國的土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與此同時,漢武帝還利用種種借口來剝奪諸侯國國君的爵位,打擊各王國的勢力。
漢武帝統一了幣製,由朝廷鑄錢,實行鹽、鐵和酒的專賣,又向商人征收資本稅,對擁有資產隱瞞不報或報而不實的,沒收其財物及土地。這些財政經濟政策的實行,解除了當時朝廷的財政危機,打擊了地方豪強和商人的勢力,使國家的經濟命脈牢牢地掌握在政府手中。
漢武帝還很注意發展農業生產,曾多次組織數萬人開挖水渠,大規模興修水利,對黃河下遊進行治理,使黃河在此後的80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水災。
為了保護北方邊境的安全,製止匈奴貴族的殘暴掠奪,促進邊境地區經濟的發展,漢武帝采取了許多重大的措施。從防禦性戰略轉為大規模反擊匈奴侵掠的戰鬥。他指揮得當,知人善任,起用大將衛青與霍去病對匈奴進行包圍攻擊,打了許多大勝仗。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派衛青、霍去病帶領幾十萬大軍,深入漠北,進攻匈奴主力,結果又獲全勝。漢武帝運籌帷幄,取得了對匈奴戰爭的全麵勝利,體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打敗匈奴之際,漢武帝用大量移民的方法來充實邊防。公元前138年,他派遣著名的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想聯合大月氏(古族名)共同防禦並打擊匈奴勢力。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密切了漢朝和西域各族的經濟、文化聯係。
漢武帝還開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及西南少數民族和漢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漢武帝使歸順的三個越族部落遷移到長江、淮河、南海等地,與漢族人民長期共居,彼此逐漸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來沒有完成的“大一統”局麵。在開拓西南地區的過程中,漢族把鐵製生產工具和較高的漢族文化推廣、傳播到這些地區,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在位50年,他所施行的很多政策和措施,對以後曆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他聰明果斷,善於用人,樂於納諫,賞罰嚴明。在位期間,漢武帝充分施展了他的雄才大略,把漢王朝的發展推向了極盛階段。
文姬父女美名傳
在中國漢末魏初的時候,出現了一位女詩人蔡琰,她和她的父親蔡邕都是中國文學大家,現在,我們就來講講他們的成就和故事。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陳留(今河南杞縣)人。在中國漢族和匈奴族友好交往史上,“昭君出塞”和“文姬歸漢”是膾炙人口的兩段佳話。蔡琰以她的絕代才華而名垂青史。她所作的《悲憤詩》和漢代無名氏的《孔雀東南飛》並稱為我國長篇敘事詩的雙璧。她和班彪的女兒,三通西域的班超和《漢書》作者班固的妹妹班昭,都是曆史上有名的才女,但是她卻沒有班昭那樣顯赫,其感受,盡訴於《悲憤詩》中。
和班昭一樣,蔡琰有著深厚的家學淵源。祖父蔡棱誌節很高,她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壇領袖。蔡邕,字伯喈。他學識淵博,精通經史、音律、天文和書法。當時的人就稱他是“曠世逸才”。他的散文和辭賦都獨樹一幟,善寫碑記,自成一家,受到時人的推崇。他還擅長書法,工篆、隸,創“飛白書”字體。他曾奉旨與人為太學門外的石碑書寫“六經”,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這些寫滿經書的石碑正式立起來之後,前來觀看和臨摹的,絡驛不絕,連道路都堵塞了。所以人們稱蔡邕為碑銘聖手。其實,他也堪稱鼓琴聖手。他親自選材製琴,所做天下名器“焦尾琴”還是從吳人燒飯的火中搶救出來的,此琴木質精良,聲音效果很好,隻是琴做好後尾端還有些焦痕。
在這樣一個充滿文學藝術氣氛的家庭環境中,在父親的教養下,蔡琰自幼就異常聰穎,後來在文學、音律、書法等方麵,都獲得了很深的造詣。史書說她“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她常和父親一起討論詩歌、音樂,在輕鬆、自然的生活中得到了學習和提高。宋代蘇軾說她的詩“非獨為婦人之奇,乃伯喈所不逮”。就是說她在詩歌方麵不僅是女中豪傑,而且連她的父親,一代學宗蔡邕也有所不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