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1(2 / 3)

一次,父親深夜彈琴正在樂此不彼的時候,突然斷了一根琴弦,文姬說:“第二根弦斷了。”父親說;“不過是女孩子偶然猜對而已。”於是接著彈起琴來。父親又故意弄斷了一根琴弦,問她說:“這一次你猜猜斷的是哪一根?”文姬回答:“這次斷的是第四根弦。”果然一點沒錯。

可是蔡琰的一生,卻是家門屢遭不幸,本人曆經坎坷。

蔡琰剛剛出生的時候,父親受命於漢靈帝,直述了自己對治國和對大臣們的看法,但是在皇帝身邊討論問題哪裏是好玩的,蔡邕險些因“議害大臣”被殺棄市。後來虧得有人在靈帝麵前替他極力求情,靈帝才再次下詔免其一死,但全家充軍朔方,可憐還在繈褓之中的蔡琰,於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七月就成了罪人的家屬,被充軍到北方荒涼的不毛之地。

值得慶幸的是,蔡邕一家罪徙朔方的第二年,即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四月,就遇到了大赦,蔡邕一家得以放還。不料在歸途中與他當時得罪的大宦官王甫的弟弟、五原太守王智遭遇,蔡邕又有新的罪狀被告到朝廷,蔡邕生怕自己再遭不測,不得已逃到吳會(今江蘇省境內)一帶東奔西躲12年。就是在這樣動蕩不安的生活中,蔡琰度過了她的童年。不過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她在文學、音樂、書法等方麵都受到了父親的嚴格訓練和指點。我們前麵提到的蔡邕搶救一段焦木製成舉世聞名的焦尾琴,也在這個時期。

就這樣,博學多才的文姬長大了。文姬16歲的時候嫁給河東一個叫衛仲道的人。不料新婚一年左右,丈夫又猝然病故,因為沒有留下兒女,不得已文姬隻好又回到娘家居住。

靈帝死後,司空董卓專斷朝政,隨意立廢皇帝,生殺大臣。董卓聽說了蔡邕的才學,便派人請他出來做官,他推托有病沒有赴任。董卓大怒說;“我有殺人權,問蔡邕可有這樣的膽量嗎?於是蔡邕結束了12年的亡命生活,攜全家來到京城。這期間,蔡邕隨董卓東征西走,深得董卓敬重,官至尚書。蔡邕深感董卓知遇之恩,也很想扶佐董卓為國為民多做些好事,但董卓驕橫霸道,哪裏聽得進他的勸告。

不久,董卓被王允、呂布所殺,蔡邕聽到這個消息,臉上露出了不忍的表情,歎了口氣,王允斥責道:“董卓國賊,幾乎要顛覆漢室。你身為漢室大臣,竟以他待你好而忘了大義,為罪人傷痛,豈不是同黨爪牙?”當時就要治他的罪。蔡邕知道自己一個沒有政治經驗的文人這次定是難逃一劫,於是自請刺首斷足,以便完成自己尚未寫就的漢史。王允不允。太尉馬日磾為他的才華和忠孝替他求饒一命,王允也不允。王允甚至說,當初漢武帝就是因為沒殺司馬遷,才讓他寫出誹謗漢室的《史記》出來。不久,蔡邕死於獄中,時年61歲;當時的文人學士們聽說了,沒有不為他流淚的。後來王允對此有所悔悟,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父死夫亡的蔡琰,又身遭不幸。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漢獻帝請南匈奴出兵對付董卓餘黨李傕、郭汜的嘩變,戰火蔓延到蔡琰的家鄉陳留圉縣。蔡琰被匈奴擄去做了左賢王的妻子。在舉目“非我族類”的異地他鄉,整整生活了12年,並生有兩個孩子。

在蔡琰流落匈奴期間,中原地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武全才的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曹操愛惜人才,倡導文化,於是派周近為使者,用重金把屈死的老朋友蔡邕的女兒蔡琰從南匈奴贖回。要回到闊別12年的故土,對蔡琰來說,真是喜從天降,正如《胡笳十八拍》所寫“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泣下沽衣”。但是她的兩個孩子卻不能同她一起回去,又令她悲從中來:“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故鄉之情與母子之情對一個顛沛流離了大半生的女人來說,都是那麼可貴,那麼難以割舍,她愁腸寸斷,恍惚癡迷,最終還是選擇了為中原的文化事業盡自己的力量。這就是著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

蔡琰歸漢以後,嫁給了同郡的屯田都尉董祀。由於生活的波折,內心傷痕難以撫平,她長時間生活在痛苦的陰影之中。婚後不久,董祀犯法當死。蔡琰親自闖到曹操堂下請求赦免其罪。當時朝中的公卿名士及遠方的使驛都正坐滿堂上,聽說蔡琰來了,曹操對大家說;“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隻見她身著素衣,披散著長發,從容地向曹操叩首請罪,而且聲音清晰,言辭哀楚,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感動。就連一向執法嚴峻的曹操也動了側隱之心,他對蔡琰說:“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蔡琰回答說;“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曹操也就赦免了董祀,同時還賜給蔡琰頭巾、鞋襪以禦寒。由此可見,史書說她“有才辯”當不是虛言。她確實出言不凡。

回到中原,蔡琰就投入到曹操所希望她做的撰寫《後漢書》的工作之中,來完成她父親未竟的事業。接著,又根據曹操的要求,整理蔡邕在兵亂中完全喪失的藏書,居然憑記憶所及,默寫出四百多卷珍貴的古代文獻,其記憶力和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都令人驚歎。

現存題名蔡琰的作品有三篇。但是否為蔡琰所作,自北宋蘇軾以來,就一直存在爭議。

五言敘事體《悲憤詩》,有108句,540字。多數學者認為是蔡琰所作。描寫的都是詩人漢末董卓之亂,被擄匈奴以及棄子歸漢的親身經曆,一氣嗬成,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楚辭體(騷體)《悲憤詩》38句,寫的也是詩人一生的淒楚遭遇,多數學者也認為是蔡琰本人所作。其詩具體生動,真實自然。

楚辭體(騷體)《胡笳十八拍》長達1297字,是一部長篇抒情詩,多數學者認為不是蔡琰所作。其詩感請熾烈,是很值得欣賞的一部佳作。依我看,它們都應該是蔡琰親自所作,不過,這個學術問題我們還是留給學者們去探討吧。

文人政治家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卞氏所生的長子。曹操去世後,他襲位為魏王,不久代漢稱帝,建立魏國。

曹丕是在東漢末年的戰火中長大的。他從小隨父親轉戰南北,5歲開始學射箭,6歲學騎馬,8歲就已經掌握了騎射技能,又開始學習文字。稍長,史稱他已經“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文治武功諸方麵,都得到父親曹操的著意指點。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丕18歲時,曹操攻克了袁紹的大本營鄴城,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曹丕便娶了袁紹次子袁熙美貌的妻子甄氏。以後,曹操外出征戰,曹丕常代父留守鄴城,他和他的同胞弟弟曹植這時都活躍在鄴城的文人集團之中,成為建安文學的核心人物。在父親有意無意的考驗中,曹丕都基本上完成了父親交付的重托,政治上逐漸成熟。

曹丕在政治上和文學上都較有建樹。從政治上來說,對於他最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立太子之爭中所取得的勝利。

曹操有很多兒子,其長子曹昂,為劉夫人所生。十分勇武忠誠,在討伐張繡的一次戰役中,為掩護曹操不幸犧牲了。按照常禮,立太子非曹丕莫屬,可是曹操用人注重才德,辦事往往超出禮教的規範。盡管對曹丕的封職超於諸弟,但對於繼承人問題,曹操就是遲遲不表示態度。

這個時候,曹操格外喜愛小兒子曹衝,“曹衝稱象”的典故就出自這個聰穎超人的小孩子。隻可惜曹衝又13歲病死,令曹操哀不勝哀。曹丕在勸父親節哀的時候,曾遭到曹操搶白:“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曹丕日後當了皇帝,也還說:,“假使曹衝在世,我也不會擁有天下。”

對曹丕真正構成威脅的還是曹操的第三個兒子、曹丕的同母弟弟曹植。曹植比曹丕小五歲,他才華蓋世,曹操對曹丕的這個弟弟格外欣賞,恩龐有加。但是曹丕畢竟工於心計,政治上善於苦心經營。

舉個例子,曹丕常密約心腹吳質進宮議事,為了不讓人知道,吳質總是藏在曹丕為他準備好的大竹箱裏,放在車上,拉進宮去。這件事被曹植的心腹楊修察覺,告訴了曹操。曹丕聽說機密泄露,十分害怕,還是吳質為他出了個主意,要他下次隻拉空竹箱進宮,曹操一定會派人盤查,查而無據的時候,對方必然要擔個誣告的罪名。曹丕依計而行,這一手果然奏效,曹操反而對楊修起了疑心。曹丕就這樣攻克了一個勁敵。

每當曹操離開鄴城,他的兒子們以及百官總要到城外送行,曹植往往在這個時候憑自己的口才對父親即席發表一番頌辭,出盡了風頭。曹丕的文學修養也很高,但才思不及曹植,看著曹植技壓群芳,也隻有無奈何恨居下風了。後來,還是他的心腹吳質為他策劃,要他在這種場合不去與弟弟較量口才,而是伏地痛哭,動之以情,倒也博得了大家的好感。

曹丕還會利用自己在兄弟間居長的地位,攏絡一些德高望眾、尊禮守舊的老臣,呼籲不要破壞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曹丕還費心博得了曹操的寵妃王昭儀的好感。功夫不負有心人,也加上曹植的浪漫氣質和政治上的不自愛,曹操在去世的前兩年,終於正式立曹丕為太子,曹丕得到這個消息後竟高興地摟住丞相長史辛某的脖子說;“辛君知我喜不?”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故,遵他的遺囑,曹丕把父親的喪事辦得十分節儉。這年十月,在曹操一生所奠定的基礎上,曹丕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建立了魏國,為魏文帝,並把國都從鄴城遷到了洛陽。曹丕終於十分得意地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曹丕即位後,即多次興兵東伐南征,這些軍事行動都是以振奮人心、炫耀武力為目的的,因此也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鑒於東漢外戚宦官幹政所造成的政治混亂,曹丕下令後族不得輔政,並規定了宦官的官位極限。在用人問題上,曹丕改變了父親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接受陳群的建議,設“九品官人之法”,取仕開始製度化、有序化。他複興儒學,放寬刑律,到民間訪貧問苦,使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休養生息,在他短短五年零七個月的皇帝生涯中,基本上做了一個守成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