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袁崇煥蒙冤4(1 / 3)

第七章 袁崇煥蒙冤4

徐霞客漫遊神州

崇禎五年(1632年)秋,一場大雨集中降落在小寒山一帶。小寒山東頭陳家庭院裏的小池塘積滿了雨水。主人陳函輝正站在池塘邊,望著池水出神。這時與他有金石之交的47歲的徐霞客,偕其兄徐仲昭走了進來。陳函輝連忙將兄弟二人讓進屋中,為他們換下濕漉漉的外衣,又命童子搬來交椅。陳函輝問道:“二位從何而來?”仲昭道:“我陪霞客三遊天台山、雁客山,正好路過這裏。”陳函輝道;“顏延之曾說,嵇康與世俗之人的關係不諧調,他本是個餐霞之人。霞客先生幾十年如一日,一直在山林野澤中奔波,是一位真正的餐霞宿露之人啊!”徐霞客大笑道:“難怪人人都不叫我的名子‘徐弘祖’,都叫我的別號‘徐霞客’。”陳函輝一邊挑亮燈盞,一邊道:“霞客先生,何不將您這些年來旅遊的經過,大略說給愚兄聽聽?”徐霞客霍然站起身來,眨了眨一雙綠色的眼睛,滔滔不絕地講開了:“萬曆三十五年,愚弟頭戴家母縫製的遠遊冠,腳穿芒鞋,離開家鄉江陰,泛舟於煙波浩淼的太湖,登眺湖中巍然對峙的東、西洞庭兩山,探訪洞庭西山內那窈窈冥冥的林屋洞。萬曆三十七年,暢遊齊、魯、燕、冀之間,登泰山,拜孔林,謁孟廟,吊峰山孤桐。萬曆四十一年,東臨屹立於萬頃狂濤之中的落迦山。南下攀幽邃窈窕的天台天,追尋東漢人劉晨、阮肇采藥遇仙女之處;陟‘千岩竟秀,萬壑爭流’的雁宕山,觀望轟然下瀉的大、小龍湫瀑流。唯萬曆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間,私念家在吳中,西鄰江南佳麗之地——秣陵(今南京),豈可失之交臂?於是,二十四橋明月,三十六曲濁河,一覽無餘。等到萬曆四十四年,我到更遙遠的地方旅遊,春初,遊鬆奇石怪、雲翻泉湧的黃山,峰巒錯聳的白嶽。入夏,遊山環六天峰(三十六峰)的武夷,溪曲三三水(九曲溪)的九曲。早秋,遊竹樹交陰、鬆柏蔥鬱的五泄,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的蘭亭,一觀大禹王陵墓旁的窆石,遍覽水光瀲灩的西子湖。萬曆四十五年雖家居,然而,也去過鄰近的宜興,察看了善權、張公諸洞。萬曆四十六年,攀登昂霄逼漢的九華山、挺秀大江邊的廬山。泰昌元年,在荔枝新熟之時,抵達摩雲插天、勢欲飛動的江郎山,遊覽置於萬山之上、圍青漾翠的九鯉湖。天啟元年至二年,曆覽當天地正中的嵩山,‘勢飛白雲外,影落黃河裏’的華山,號稱寬廣八百裏的太和山。俯窺瀛海、渤解,下溯瀟水、湘江。在我看來,天下九州小得象九個模糊的小點,尚隱隱如指掌間。回憶起所遇的異人,如匡廬的慧燈禪師,終南的采藥野人,華山的休糧道人,他們了無凡夫俗子的樣態,至今,猶恍恍惚惚地站立在眼前。”陳函輝聽了,他的心目中好象出現了一道無窮無盡的銀河一般。他長長地歎了口氣,問道:“先生如此旅遊,難道不覺得疲倦?”徐霞客道:“不覺得疲倦。對於我大明天子所統治的地方,我並未全去過。粵西、滇南,有待於來日遊覽。至於說到峨嵋一行,因奢酋發難,我僅草草至秦隴而返,這並非是我的意願。我本想到閬風、蓖崳等荒遠的地方考察一番!”說罷,才重新坐下。仲昭接著對陳函輝道:“我弟非常孝敬老人,每次出遊,總是攜帶琪花、瑤草、碧藕、雪桃一類的東西而歸,為家母上壽。又向家母講述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沿途的新鮮見聞,家母聽後,總是喜形於色。霞客曾因家母年邁,不願到遠方旅遊,家母卻對他說:‘從前就跟你說過,好男兒誌在四方,豈能象藩籬中的雉雞、車轅下的馬駒?我尚能多吃飯,現在我給你做出個樣子看看!’說罷,令霞客陪她遊荊溪、句曲等地。一路總是走在霞客的前麵。天啟四年,家母已八十大壽。這年。霞客又出門,正在華山下的青柯坪遊覽,忽然心動,急急忙忙地返回家。這時,家母已染重病,次年,從春到秋,霞客每天把湯、藥端到家母的床褥間,衣未嚐解帶。家母去世,霞客日夜象個孩子似的哭泣。等到服闋,霞客慷慨地說:‘從前,因母在,此身未可許人;如今,何不將此身許於山水?’於是,他再次來到家父、家母的墓前,磕了幾個頭,從此,不計裏程,不計年月,開始了新的旅遊生涯。持數尺長的鐵棍作磴道,無險不攀。能在霜露之下睡覺,能忍數日之饑餓,能逢食即吃,能與山魈、野魅在夜間對話,身穿單衣、夾衣就能過冬,能徒步走數百裏。夜裏,靠著破壁或枯樹,點燃鬆枝,走筆作遊記。”陳函輝聽了,向仲昭問道:“您有這樣一位弟弟,是否感到驕傲?”仲昭未及答話,隻見弟弟已淚流滿麵。他也就不好意思再說什麼。他知道,是因為自己說的一些話,引起弟弟對老母的思念之情。陳函輝見仲昭不答話,猛然把目光投向徐霞客,徐霞客破泣為笑,並故意問自己:“我這是怎麼了?”問罷,又哈哈大笑起來。這時,童子端上酒菜,三人一起暢飲起來。酒席上,陳函輝向徐霞客問道:“君可曾一登雁宕山絕頂!”徐霞客笑而不答。

次日,天未曉,徐霞客偷偷地離開了陳家。天明,仲昭獨自告別陳函輝,返回故鄉。

10天之後,徐霞客突然來到陳家,對陳函輝道:“我已取小道,捫薜蘿,攀越三十裏龍湫,有宕在那裏,即傳說大雁留宿的地方。我又緣石磴向上攀登十幾裏,發現正德年間的白雲、雲外兩僧居住的圓形草屋尚在。又走了二十裏,抵達雁宕山巔,那裏罡風逼人,有麋鹿數百群,夜間環繞著我的住地。我在那裏住了三宿才下山。”陳函輝聽了,頓時目瞪口呆。

崇禎九年(1636年)九月的一天,陳函輝在庭院裏采摘著熟透的栗子,驛使送來徐霞客在旅途中寫來的信。陳函輝打開信一看,那上麵僅寫道:“問津西域,不知何時複返東土!”

原來,早在兩個月前,徐霞客待到仲昭從福建返回,便與哥哥握手言別,出門去了。

徐霞客首先抵達浙江、江西等地,重溫舊夢。其次漫步在湘江兩岸,揚帆於洞庭湖中。然後直撲南嶽衡山,曆覽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岩,三十八象,二十五溪。接著向蜀地進軍,北抵岷山,南過大渡河,穿越黎山、雅山、瓦屋山、曬經山。再挺入雲南境內,橫跨金沙江,南遊瀾滄江,北尋盤江。

一日,徐霞客正行走間,他突然想給好友陳函輝再寫一封信。於是,蹲下身子,掏出紙筆,將自己一路的種種驚險經曆寫了進去,接著,他告訴陳函輝:“長江的上源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黃河之水也不是從天上來。黃河發源於昆侖山之北,長江發源於昆侖山之南,有五省的水流流入黃河,有十一省的水流流入長江。長江的流量是黃河的幾倍。……”

崇禎十二年(1639年)九月,風急霜繁。徐霞客長嘯一聲,走進滇南。次日,他雙足劇烈疼痛,行走極為困難。次年正月,麗江太守派人駕駛車輛,護送徐霞客東歸。至楚江,徐霞客不能站立起來,黃岡縣令派人將他抬上船隻。六月,徐霞客終於回到了座落在長江南岸的故鄉。

徐霞客再也不能將客人引進室內。每日,唯將從各地搜羅到的怪石放置榻前,摩挲相對。崇禎十四年(1641年)冬,他懷著未能踏遍祖國山山水水的遺憾,離開人世。

他死後,季會明等人將他生前遊曆、考察名山大川記述精詳,文筆生動的日記整理成了富有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徐霞客遊記》。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

魏源,字默深。清代經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傑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在經濟思想上也有建樹,著作有《海國圖誌》。

魏源1794年生於湖南邵陽,這裏山青水秀,風景秀麗,魏源在這種秀麗的環境中長大。美麗的大自然,使他自幼形成豁達開朗、寧靜深邃的性格。

魏源的父親魏邦做小官,長年在外,家中隻有母親維持生計,但生活仍過得恬靜和諧。魏源從小就喜歡讀書,常常母織子讀,欣然忘貧。在這樣的環境中,魏源養成了勤奮讀書、自強不息的精神。一方麵,由於家庭不富裕,父母的殷切期望使他想能通過個人努力求得一官半職,讓生活好起來。更重要的是他個人有著報效國家,兼濟天下的願望,從小就有“讀古人書,求修身道,友天下土,謀求時方”的抱負。為此他常常讀書到深夜。為了不驚擾母親,就把油燈藏到被子中照著看書,有時母親甚至要哭著來勸阻,但魏源還是不時熬夜到黎明。到老年時他還懷念這段時光:“少聞雞聲眠,老聽雞聲起。千古萬代人,消磨數聲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