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曆史名人趣事1
絕代神醫的絕代傳奇
扁鵲從一位世外高人處得到了許多秘方,師成之後他懷著一顆菩薩心腸行醫天涯。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拯救了多少蒼生,他精湛的醫術卻讓秦國大臣妒火中燒……
2000多年前,我國曆史上出現了一位著名醫學家,他倡導和推崇脈學,反對巫醫騙人害命,從而使我國的醫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的脈學原理至今還在我國中醫界沿用。這位譽滿天下的醫學巨人就是扁鵲。
扁鵲,據《史記》載,姓秦名越人,齊國勃海郡(今河北省任丘縣北)人。曾從長桑君處得到許多“禁方”(秘力)。他擅長各科,以診脈最為有名。他時常根據各地人民的需要而行醫,在邯鄲做“帶下醫”,在洛陽做“耳目痹醫”,在鹹陽做“小兒醫”。精湛的醫術和誠樸的醫道使他名聞天下。當時人們便以黃帝時的良醫扁鵲稱呼他。“秦太醫令自知伎不如扁鵲,使人刺殺之。”然而扁鵲於何地被殺,身葬哪裏,惜太史公司馬遷在他的浩翰巨著中沒有記載,使之成了千古之謎。
目前,社會上流傳的有關扁鵲墓地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湯陰說。湯陰即今河南省湯陰縣。在縣東南15裏的地方,有一土崗名伏道崗。相傳扁鵲“一旦經曆蕩邑東南社,庸醫惡其勝己,伏於道側,謀而殺之,故社名伏道。遂葬屍積塚於茲,塚前立祠”。(明嘉靖十四年《讚扁鵲仙艾詞有引碑》)。今祠、墓尚在,並有元、明、清各代碑刻十餘通。其中以金朝進士、元彰德府學教授張都於至大元年(1308年)撰寫的《扁鵲墓祠堂記》碑居早,且內容詳盡。碑曰:“伏道居縣之近郊,墓在村南5裏,舊有祠,其上貞(1213——1216年)兵亂毀之。”康熙三年湯陰知縣魏師段之《重修扁鵲先生墓廟》載:“邑東十八裏,扁鵲先生墓在”長清說。長清,縣名。即今山東省濟南市西郊、黃河東岸一帶。其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長清縣誌》載:“今盧地有越人塚”,“秦越人墓,在縣境。舊《通誌》盧地有越人塚,即扁鵲也。”曆城說。曆城即今山東省曆城縣。據1926年《續修曆城縣誌》載:“扁鵲墓在鵲山西山下。”《錦老秋屋筆記》則又說:“鵲山西山下有扁鵲墓,相傳乃秦名緩,字越人。受術於長桑君,成千古名醫。嚐寓於盧地,故稱盧醫,又曰扁鵲。今長清乃古盧地,去鵲山不足百裏,盡許葬於山下。惟是漢以後,黃河由千乘達海,支津注濟,洋溢西流成湖,鵲山在湖中央,所謂鵲山湖是也。或有墓在,亦必經淹沒塌陷無存,山西遍無名荒塚,漫曰扁鵲墓,其為後人附會無疑。”
解虞說。解虞今屬山西省永濟縣。該縣“清華鎮有扁鵲祠並扁鵲墓,墓前尚有石羊一對及宋大觀、明萬曆年間的碑刻。周有圍牆,保存還完整,縣誌也有同樣的記載。”
除此之外,還有臨潼說(傳扁鵲被害於陝西省臨潼縣東北30裏,葬於該縣紙李鄉南陳村),任丘說等等。
我們知道,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在春秋戰國之際,分別屬秦、韓、齊、魏、趙,按《史記》《戰國策》之記載,均是扁鵲行醫周遊列國所到過的地方。當時秦太醫令收買力士,追蹤扁鵲而行刺,也是不分國界的。以上諸說中,也許有以“衣冠塚”而附會,也許有的純屬偽托。但是,在未得到充分的考古證實之前,似不應一概摒棄。
屈原自沉
偉岸的屈大夫悲憤地一躍,濺起了中華民族第一朵愛國主義的浪花,一條小河因他而名垂千古。
屈原畫像
22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懷著滿腔憂憤,毅然投入波濤翻卷的汨羅江中,結束了他那堅貞不屈、才華橫溢的一生。千百年來,他的死一直為人民所惋惜、哀悼。那麼,屈原為何投江自沉呢?
清朝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認為,屈原所以寫下著名的詩章《哀郢》,是由於“哀郢都之棄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離散,頃襄王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楚)亡可待也”。據此,現代的屈賦研究者大都認為,屈原投江是因為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眼見國亡而殉國難之舉。持此說者以郭沫若為代表,他在《屈原研究》中說:“郢都陷落時,屈原逃奔江南,江南也不能安住,所以接連做了《涉江》、《懷沙》、《惜往日》渚篇,便終於自沉了。”在《屈原考》中進一步發揮說:“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寫了一篇《哀郢》……他看不過國破家亡、百姓流離顛沛的苦狀,才悲憤自殺的。”在《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中他認定:“屈原的自殺,事實上是殉國難。”
有人對上述說法持有異議,認為據《史記·屈原列傳》和《哀郢》中的有關史料來看,屈原寫《哀郢》約為頃襄王十四年(前285年),屈原沉江約在頃襄王十六年或十七年,即前283年或282年,而《史記·秦本紀》、《史記·六國年表》中載明,白起於頃襄王十九年(前2印年)開始攻楚,第三年(前287年)攻破郢都。因此,屈原寫《哀郢》和自盡在前,白起破郢在後,從時間上推算,屈原根本不可能是殉國難。從《哀郢》的內容上分析,詩人在文中一再述說自己心頭的悲哀,哀自己無罪遭貶逐而“東遷”,哀“故都之日遠”、“哀見君而不再得”、哀人們沉緬於一片“平樂”而看不到大禍將臨。明朝張京元在《刪注楚辭》中雲,《哀郢》是“原既去國,還顧郢都,念其將亡而哀之”。顯然,屈原寫此詩與郢都陷落並無關係。詩人投江前作的絕命詩《懷沙》中也並未流露出痛惜國破家亡而決心殉國難的情誌。而且,如果屈原是殉國難,史家勢必書明,以誌褒彰,但是,賈誼的《吊屈原賦》、司馬遷的《史記·屈原列傳》和唐朝沈亞之的《屈原外傳》這些對屈原結局深表同情的史家所撰寫的史籍中,均不見有屈原是為國難而殉身的記載。那麼,他究竟何故自沉呢?有人認為,屈原一直主張聯齊抗秦,而當時的頃襄王已經忘卻了疆土被蹂躪、父王被騙拘死於秦地的國恥父仇,反認秦為友,又“專淫逸侈靡”“馳騁乎雲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國內奸佞弄權、城池不修、百姓離心,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楚國已麵臨亡國大禍。滿懷救國救民之誌的詩人卻受讒言而身遭黜逐,報國無門,《哀郢》中他就悲憤地訴說:“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亡之”,《懷沙》中他更盡情傾訴冤屈:“撫情效誌兮,冤屈而自仰”,表白自己遭受長期放逐、滿懷的忠貞無處申訴,隻有“傷懷永哀”的鬱苦心情。《屈原外傳》說:屈原“晚益憤懣,混同鳥獸,不交世務……王逼逐之,於五月五日赴清冷之水”。在這種情況下,他還受到楚王的“逼逐”,被重新啟用的希望已經絕滅,身心交瘁的詩人不忍心眼見祖國和人民蒙難,也不願在衰老不堪的晚年再忍受“逼逐”,於是,他在《懷沙》中斥責了楚王的昏聵,在《惜往日》中寫下了“寧溘死以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不畢辭以赴淵兮,痛癰君之不識”,決心以死諫來震醒昏聵無能的庸君,這才是屈原之所以忍受了兩次長時間放逐而依然等待,最後絕望而自沉的根本原因。
還有人認為,屈原屢次遭受佞臣的誣陷、排擠,又被阻斷君門,投訴無路,蒙受冤屈,對這類禍國殃民的賊子,他切齒痛恨,怒斥此輩是“讒人”、“黨人”、“邑犬”,《懷沙》中他就痛斥他們“變白以為黑”,“倒下以為上”、“邑犬群呔”,這自然愈益遭致群奸的誣陷,詩人表示“知死不可讓兮,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寧願一死,也不向群小屈服。西漢桓寬《鹽鐵論·傾賢》中就指出:“夫屈原之沉淵,遭子柳之譖也。”所以,屈原是由於受奸佞相譖而逼得投江自沉的。
哭倒了長城哭不回丈夫——孟薑女
被一代奇女子寄予了如此深情的男人究竟是誰呢?堅貞的愛情,淒美的傳說,二千年塵煙吹盡,神話般的男主人公終於麵目凸顯。
正月裏來是新春,家家戶戶點紅燈。
別家丈夫團圓聚,孟薑女丈夫造長城。
這首在江南地區流傳的《唱春調》,說的是孟薑女萬裏尋夫哭崩長城的故事。這一故事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它與《牛郎織女》、《白蛇傳》和《梁山伯與祝英台》並列為我國的四大民間傳說。
相傳孟薑女為秦始皇時人,因丈夫範喜良被迫修築長城,便萬裏送寒衣,哭於城下,城為之崩裂,而丈夫屍骨被發現,後投海而死。反映了民間傳說中忠於愛情、反抗暴政的婦女形象。孟薑女故事最早見之於唐代的《同賢記》。《同賢記》說,燕人杞良“避始皇築長城之役,逃入孟超後園;孟超女仲姿(孟薑女)浴於池中,仰見之,請為其妻。……夫妻禮畢,良回作所,主典怒其逃走,打殺之,築城內。仲姿既知,往向城哭。死人白骨交橫,不能辨認,乃刺指血滴白骨,瀝至良骸,血徑流入,便收歸葬之。”
一般認為,孟薑女故事可能是由《左傳》所載春秋時“杞梁妻”哭夫崩城故事附會而成,後來經過說唱、故事、戲劇、歌曲等多種文藝形式而廣為流傳於民間。
孟薑女故事由原來的春秋時的杞梁妻逐漸演變,到了隋唐以前,急遽轉變為孟仲姿哭倒埋夫屍的萬裏長城的傳說,以至發展到後來的孟薑女麵對麵與秦始皇作鬥爭,投水而死的情節,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會地主統治階級的暴虐,以及勞動人民對統治階級殘酷的奴役勞動的不滿與反抗。這正是故事流傳久長,廣泛深入人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孟薑女故事流傳久遠,它的內容情節,真是眾說紛紜,變化之大,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孟薑女的名字,有杞梁妻、孟薑、孟姿、孟仲姿諸說;杞梁的名字,有杞良、範良、犯良、範杞梁、萬杞良、範喜良、萬喜良、範希郎、範士郎諸說;孟薑女的生地,有長清、安肅、同官、泗州、武州、乍浦、華亭、江寧諸說;她的死地,有益都、同官、澧州、潼關、山海關、綏中、東海、鴨綠江諸說;她的死法,有哭死、力竭而死、城牆壓死、投水、跳海、觸石、騰雲、投火化煙,以及壽至99諸說;她哭倒城的長度,有5丈、二三裏、3000餘丈、800裏、萬裏、10萬裏諸說;她哭崩的城,有杞城、莒城、長城、穆陵關、潼關、山海關、韓城、綏中、長安諸說;她尋夫的路線,有渡澮河而北行、出秦嶺而西北行、經泗州至長城、經鎮江到山海關、經把城關到潼關諸說。實在莫衷一是。
撇開這些枝節問題不談,在涉及到孟薑女故事的來源和原型這個主要問題上,學術界也存在著較大的分歧。
在我國學術界,對孟薑女故事最有研究的,當首推顧頡剛先生,他不僅是著名的曆史學家,而且對民間文學,特別是孟薑女故事,有著卓越的研究成果。有人說,顧先生是“孟薑女學”的創始人。這是符合實際的。他的《孟薑女故事研究》一文的發表,距今已有半個世紀,仍不失為研究孟薑女故事的重要論著。
顧先生以為,“孟美女即《左傳》上的杞梁之妻。”《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傳說:春秋時齊侯(莊公)攻打莒國,杞梁為先鋒,被打死了。齊侯歸還時。在城郊遇到杞梁之妻,向她吊唁,她不以為然,說道:“若杞梁有罪,也不必吊;倘若無罪,他還有家咧。我不應在郊外受吊。”齊侯於是便到他家吊唁了。這是公元前550年的事。顧先生的論據是:孟薑女夫名與《左傳》中男主人公名字相合;女主人公向城哭夫,最早也見之於《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