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奇特的靈魂世界3(3 / 3)

當他們抵達卡利希姆庇山海拔3600公尺的勃朗卡火山口時,身心早已疲憊不堪,原來幾天前,一陣陣大風雪就開始無情的侵襲他們,但憑著堅忍的毅力,他們克服一切的困難,從未懈怠。

這天中午,山頂的氣候簡直惡劣到極點,一方麵承受強烈的陽光煎熬,熱得想脫去身上每一件衣服;另一方麵卻又遭遇猛烈的酷寒,凍得渾身連血液都似乎凝結了。大風雪絲毫沒有作罷的跡象,連設營的機會都沒有!

寒熱夾攻之下,全體隊員隻能戴上黑色的太陽眼鏡,以防禦直射而耀眼的陽光,並且大多集聚在一起,相互擁抱來增加一些熱度,這種冷熱夾攻的感受,真是沒有人能夠想象得到。

到了下午六點,更強勁的冷風由北極地方吹來,由於風勢過猛,再加上隊員中有半數以上的人早已體力透支,根本無法抵抗這種天然的災難,接二連三的,總共有二十名探險隊員先後被凍死在這“炎熱”的赤道上。

其餘僥幸生還者,都是平日鍛煉出一副健壯的體格的人,然而當他們再次回到平地,已是每個人均隻剩下最後一絲氣力,精疲力竭的被送人醫院中療養。

事後,劫後餘生的探險隊員紛紛改行,甚至絕口不提這次恐怖的經曆,據他們表示,親眼目睹好友活生生的被凍死,那種慘烈的情形實在太可怕了,根本使人不敢正視,又怎麼有勇氣再去回憶呢?

奇怪的送命的人

二次大戰時期,一位遠征到印度的美國大兵派普·白克在行軍途中,看到一個因腳傷而無法行走的老人,無助的坐在路旁。白克的同情心油然而生,他把自己身上攜帶的藥盒取出,替老人家塗抹傷藥並予以包紮。

這個受傷的老人乃是修煉印度教的僧侶,名叫猶卡,他沒有想到會碰上一位心地善良的外國人為他裹傷,於是心懷感激的說:

“年輕人,由於我沒有辦法給你表示感激的禮物,且讓我保佑你能永遠生存於世上,我送你一條命吧!”

白克目送老者遠去,心中對這句令人玩味的話,產生一股莫大的懷疑:“命豈是由你任意贈送的?!”想著這不可能的大禮,白克忍不住一笑置之。

轉眼戰爭結束,白克曆經百戰而能大難不死,欣喜的回到美國故鄉,在一間運輸公司擔任駕駛,生活過得還不錯。

更幸運的是,有一次在行駛途中,結識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杜魯絲,經過一番交往,兩人墜人愛河,終於攜手共組小家庭,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一天,白克和太太聊天時,談到當年意外治療一位印度老僧的奇事:

“……當我在印度時,碰巧替一位受傷的印度教僧侶猶卡治療腳傷,他應該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吧!我還記得他臨走前表示,要送我一條命作為禮物。

那就是說,如果有一天我遭到不幸死亡就把命送給你。”

馬陵之戰之謎

馬陵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一次很著名的伏擊戰成史記》中曾有栩栩如生的記載。戰國時期,國勢正盛的魏國與正在崛起的齊國交戰,揮兵相向,曾從同一師習兵法的師兄弟孫臏、龐涓在不同的營壘中出謀劃策。齊軍采用孫臏的的“減灶法”誘魏軍於馬陵,一舉全殲。然而,自古至今,學者們對這一戰役爭論不不休。爭論主要圍繞著三個方麵進行:

(1)曆史上究竟有沒有馬陵之戰?

有人認為,馬陵之戰與同時代齊國和魏國之間的桂陵之戰實為一次戰役,因為龐涓在桂陵之戰中已經被俘,不可能再在馬陵之戰中充當魏軍主將。大部分認為,馬陵之戰實有其事,《孫臏兵法腫的“禽龐涓”之“禽”,包含有俘虜、捉獲、製服之義。龐涓在桂陵之戰中既未被殺或自殺,也未被俘,隻是在戰敗後去趙國當了人質,不久一以後就被放回了。

(2)馬陵之戰的起因是什麼?

史學界主要有四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魏與趙伐韓,韓求救於齊,齊因而出兵;另一種觀點認為,魏伐趙,趙與韓共擊魏,齊應韓之請伐魏;第三種觀點認為,魏伐趙,趙告急於齊,齊為救趙而伐魏;第四種觀點較新,認為戰爭的起因是魏惠王為雪桂陵慘敗之恥、太子申急欲立功固寵而主動出兵。

(3)馬陵之戰戰址何在?

關於這個問題,傳統上有河北元城、山東莘縣和河南新鄭等多種說法。近年較流行的說法是馬陵之戰發生了郯城馬陵山。首先,這裏的地形特點與文獻相符;其次,這裏出上了大量的戰國時代兵器,包括魏國兵器,可以確證是一古戰場;此外,這一帶大量村名、地名、傳說都與馬陵之戰相關;另外,當地方誌中也有關於此戰的明確記載。但是,由於史籍所記雜亂錯綜,後人理解不一,再兼無更充分的文獻和實物證明,郯城說雖較有說明力仍不能算做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