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神奇的遠古帝王2(3 / 3)

關於亞曆山大大帝的死因,古今學者一直在探尋,也眾說紛紜,但究竟是何原因,尚待人們進一步探究。(2)塞爾維

根據古代作家李維和佐納拉斯等人的記載,古羅馬曆史上“王政時代”的第六個國王塞爾維是拉丁城市科尼庫魯姆的貴族婦人奧斯裏西亞的兒子。在拉丁城市和羅馬的戰爭中,奧斯裏西亞被俘為奴,並留在宮中為羅馬國王老塔克文服務,人宮後生下了塞爾維。一天,塞爾維正在酣睡時,許多人看到他的額頭突然燃燒起來,這一情景引起了國王和王後對他的喜愛,並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那樣培養教育。當塞爾維成年以後,國王讓自己的女兒與他訂了婚,並便他加入了貴族和元老的行列。這一切引起了前國王安庫斯的兒子們的憤憤不滿,於是,他們秘密策劃了推翻國王老塔克文的陰謀。他們派兩個牧人帶著斧子和鐮刀,來到王宮門口假裝大聲爭吵並請求國王為他們評理。當他們被帶到國王麵前時,一個人滔滔不絕地慷慨陳辭,以吸引國王的注意力,另一個人則乘機掄起斧頭,殺死了國王。事情發生後,沉著冷靜的王後命令衛兵關上宮門,並積極派人收集藥品,作出為國王治病的假象,使人們相信國王還活著。與此同時,她叫來塞爾維商量,決定現由塞爾維接過王權,等塔克文的兒子成年後再把權力還給他們。接著,王後告訴百官大臣們說,國王的傷勢並不很亞曆山大接見印度使團,並讓哲人卡拉諾斯站在自己身邊

重,但為了能盡早地恢複健康,需要好好休息,所以將國事暫時委托給塞爾維管理。就這樣,塞爾維穿上了國王的服裝,由侍從官伴隨在某些場合坐在國王的座位上處理國事,並設法使人相信,他的決定絕大多數是根據國王的命令作出的。就這樣,以國王的代理人身份統治了數日之後,塞爾維的實力逐漸加強,地位也鞏固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他才把國王的死訊告訴眾人。一切既成事實,元老們一致讚成把王權授給塞爾維。於是,這個拉丁貴婦人的兒子便登上了羅馬國王的寶座。

塞爾維是一個很有魄力的國王。在位期間,他順應曆史潮流,對羅馬社會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他把羅馬居民不論貴族乎民一律按照財產分成五個等級。第一等級最低財產額為10萬阿司:第二等級為75萬阿司;第三、四、五等級依次為5萬、25萬、11萬阿司。低於第五等級的,稱為“無產者”,不列人等級。每個等級按照規定提供不同數量的軍事百人隊,以百人隊會議取代以前的人民大會(庫裏亞會議)。其次,他把羅馬原來的三個氏族部落劃分為四個地域部落,從而破壞了以個人血緣關係為基礎的舊的社會製度,基本完成了羅馬由氏族製度到國家的過渡。除此之外,塞爾維還授給許多被工商業吸引到羅馬來的人以公民權。建造了堅固的城牆,創建了對戴安娜的禮拜,把羅馬的影響擴大到了拉丁姆,並同加布人達成和平等等,可見他的政績是顯赫非凡的。

對於李維和佐納拉斯等人的說法,有的人十分讚同。現代曆史學家科瓦略失和斯卡拉德也認為,塞爾維是拉丁人。但許多曆史學家對此則一直持有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塞爾維不是拉丁人,而是伊達拉裏亞人,他的名字叫馬斯塔爾納。他從伊達拉裏亞被驅逐,後來移居到羅馬。在那裏,他奪取了王位,並改名叫塞爾維。他們的根據是,公元48年,羅馬帝國皇帝克勞狄在一次演說中,提到了這個在伊達拉裏亞人中廣泛流傳著的說法。而且這一說法從19世紀中葉弗朗索瓦在烏爾西發掘的屬於公元前3世紀的古墓壁畫中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證實。壁畫反映的是,公元前6世紀馬斯塔爾納在兩名同僚的幫助下,同幾個伊達拉裏亞城市和羅馬結成的同盟進行戰鬥的場麵。現代曆史學家布勞克和胡司根據希臘拉丁文獻的解釋也堅持認為,塞爾維就是伊達拉裏亞人馬斯塔爾納。

以上是承認羅巴王政時代確有塞爾維其人的學者們之間展開的激烈爭論。對於古羅馬的普通民眾來說,羅馬人往往認為塞爾維是拉丁人,他們十分崇拜塞爾維,平民甚至每月都舉行奠禮來紀念他。而伊達拉裏亞人則認為塞爾維是自己的同胞。真可謂人人愛英雄,個個惜人才。

在一些曆史學家對羅馬曆史上存在過塞爾維這個國王確信無疑的同時,也有一些曆史學家對此持否認的態度。他們認為,塞爾維僅是後來編年史作家虛構出來的夾在兩個塔克文之間的人物,出於狹隘的愛國熱情,他們不願意把王政時代的改革成就歸功於伊達拉裏亞出身的塔克文諸王。

因此,對曆史上是否真有塞爾維其人,如果有這個人的話,他究竟是拉丁人還是伊達拉裏亞人,至今還沒有得到完滿的解答。如果解決了這一曆史的懸案,將有助於對羅馬起源這個重大問題的研究。

(3)自我放逐的提比略

“放逐”亦稱流放,它是一種將罪犯押解到偏遠荒僻之地的刑法,是由權力機關強製犯人長期離開本國的一種懲罰手段,這種刑法可能起源於古代。古希臘入主要放逐殺人犯和政治犯,古羅馬也采用這種手段。當時,流放一般用於上層,強製勞動則用於下層。後來,英國法律則施行放逐以代替極刑,歐洲各國在近代均將罪犯流放到美洲和澳洲等地。總之,放逐的對象均為犯人,但在這裏我們要講的則是一位至高無上的皇帝的自我放逐,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波斯浮雕:羅馬皇帝的降服

公元26年仲夏的一天,羅馬皇帝提比略出走首都羅馬城,自我放逐於當時羅馬有名的流放地康帕尼亞,並且最終死於那裏,這一自我放逐時間長達11年之久,讓人不可思議,於是,各種猜測紛紛而起。

實際上從公元21年起,提比略皇帝就經常而且長時間地離開羅馬城外出隱居。在他隱居期間,曾數易住所,他在米塞努姆海角的一座別墅裏呆過,也在阿米克萊灣(今意大利的特臘契納灣)和安狄山(今意大利豐迪山)之間的一個叫洞窟的別墅裏暫住過,但呆的時間最長的則是位於康帕尼亞海岸的卡普利埃島,這裏多是罪犯流放地,而且有下述特征:(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二)風景如畫,氣候宜人;(三)常人難於接近,寧靜而安全。在隱居地,提比略通過書信控製國家政治。據蘇托尼烏斯說,提比略皇帝“在他整個隱退期間,他隻有兩次確實想返回羅馬,一次是在一艘三槳船中航行到了靠近人工湖的花園,在台伯河沿岸第一次設置了一個警衛以防止那些出來接近他的人們(時在公元32年);另一次是在阿庇安大道上回走遠達第七個裏程碑(離羅馬不足4英裏,時在公元33年),但他僅僅在遙望了羅馬的城牆後便返回了,而沒有接近羅馬城。第一次是由於一些不明的原因,第二次是由於對一個預兆的恐懼”。公元34年,提比略到了圖斯庫魯姆,但並沒有進入羅馬城。此外,他還時常獨自漫遊到羅馬城郊,多次站在台伯河邊長久凝視羅馬城,而且好幾次就站在城牆腳下,羅馬城近在咫尺,但他卻沒有進去。就這樣孤身一人地住在卡普利埃島直至死。

由於提比略長期隱退,離群索居,與世隔絕,因此在他生前關於他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各方麵均披上了一層神秘的疑雲。羅馬史家塔西佗認為,提比略隱退且自我流放的原因有二:一方麵是出於謝雅努斯(提比略手下一員大將)的陰謀,但考慮到這樣一個事實,即謝氏被處死後,他同樣離群索居達六年之久,故另一方麵懷疑是出於已意,“目的是想借此來掩蓋那由於他的行動而昭彰於世的殘酷和淫亂。”這是經過深思熟慮和下定決心才實施的;蘇托尼烏斯則以為是由於提比略的兒子分別不幸在敘利亞和羅馬死亡所致,他想獨自一人靜一靜:狄奧對提比略自我放逐的原因則隻字未提,而是一筆帶過;相關的另一種說法是:在提比略老年時,他對自己的外貌也特別敏感。他長得高,肩部下垂,卻又瘦得出奇,腦袋上一根頭發也沒有,滿臉又都長著膿瘡,經常塗著各色各樣的膏藥。當他隱退到羅得島時,他習慣於不和人們見麵,而隻是自己偷偷地享樂。

與前述眾說截然不同的是,提比略是由於他母親專橫的性格而被迫出走的,他不能容忍他母親同他平分秋色,共掌大權,但又不可能把她除掉,因為他的政權正是從她手裏取得的。但此說同第一種類似,同樣存在著一個無法解釋的現象:皇帝的母親優裏婭·奧古斯塔是公元29年死的。這是在他隱退的第三年,如此說來,剩下的八年同樣無法解釋。

十字架基本造型是萬變不離其宗,但上麵雕刻的圖案卻各有不同,這是愛爾蘭修道院的十字架

總的說來,古代人對提比略皇帝自我放逐的原因側重於他的體質弱點和倫理道德方麵,而近現代史家對此的看法和猜測則偏重於社會和政治方麵的考慮。前蘇聯史家科瓦略夫認為,“早在公元26年,在病態的對人酌厭惡和謝雅努斯的勸說的影響下,提比略離開了羅馬。”約翰·皮爾蘇·維安、狄克裏和瓦爾頓也持同一觀點。B·H·狄雅可夫則認為,“苦於經常的恐懼,提比略感到無法再在被驚慌所籠罩的城市裏住下去。”愛德華·特·薩爾蒙的觀點更為新奇和明確:提比略的目的可能是,“第一使他的繼承人可以獲得經驗,第二是為了逃避阿格裏帕那的對一個啟然海島堡壘的密謀。”上述說法中得到古代文獻資料證明的隻有謝雅努斯的影響和皇帝自己的害怕這兩點。為了躲避共和派元老貴族對自己的暗算和人身攻擊,提比略自我放逐是出於安全的考慮,這是一個不可低估的因素。皇帝本人特別喜歡卡普利埃島,主要是因為這裏的地形優勢。據說,“這個島特別吸引他是因為它隻能通過一個小海濱才能接近,因為它的四周被深海和陡峭的懸崖峭壁所環圍。”即便是躲在這個島上,皇帝本人的內心仍惴惴不安,這在公元30年他給元老院的信中典型地反映了出來。

上述種種說法不過是猜測與推斷而已。那麼,提比略為何要長期自我放逐?為什麼時常感到心虛和害怕?文獻資料中並未看出暗殺或刺殺等記載。皇帝為何病態般地討厭別人?他並未患有什麼病。這一尚未解決的曆史懸案還在吸引著大量的中外史學家。

(4)探究克勞狄

古羅馬帝國皇帝克勞狄(前10年—公元54年)是羅馬曆史上惟一一個以“愚鈍”聞名的皇帝,其父親是羅馬行省高盧的首府——魯恩的總督,名叫德魯蘇斯。克勞狄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常患疾病,無情的病魔不僅損害了他的健康,毀壞了他的外貌,而且影響了他的智力和思維的正常發育,旁人對他常投以歧視和冷眼,其母親也看不起他,在譏諷或挖苦愚蠢之極的人時,他母親常用的口頭禪便是:“比我兒子克勞狄還傻。”可就是這樣一個常被人取笑開心、飽嚐冷眼歧視而默默無聞地度過了51個春秋的“傻老頭”克勞狄竟時來運轉,登上了羅馬皇帝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