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神奇的遠古帝王3
蒙古發行的郵票
公元41年1月乃日,羅馬元老院的議事廳裏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的情況已持續了兩天,爭論還沒有停止。突然,牆外一陣混亂,皇帝的近衛軍們象眾星拱月一般地簇擁著大前天剛被暗殺的蓋烏斯皇帝之叔、羅馬人熟知的“傻子”克勞狄向軍營走去,土兵們見到他後不斷高呼其名“克勞狄”。牆內議事廳裏驟然一片肅靜,元老們麵麵相艦,好長時間才如夢方醒,急忙爭先恐後、奴顏婢膝地把元首的權力和頭銜贈給了克勞狄,這是羅馬帝國時期第一個由近衛軍擁立的皇帝。這個“傻子”皇帝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戰爭,曾占領不列顛、德意誌、敘利亞和非洲北部,並且奠定了羅馬帝國官僚機構的基礎。這樣一個統治著以地中海為內湖、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廣大地區的皇帝到底何許人也?是真傻還是假裝的?或者是大智若愚呢?
在古代,人們對克勞狄愚智的評價便眾說不一。羅馬著名的斯多噶派哲學家塞涅卡對克勞狄的評價前後自相矛盾,爭論不休的千古之謎由此產生。在公元41年或42年的一封信中,塞涅卡稱頌克勞狄是“愷撒之後最好心的人”,但在其後的一篇諷刺文中,他又把克勞狄描繪成一個暴君和傻瓜,說他死時沒有變成神,而是轉化成了一個南瓜。這種描繪在當時便算是愚蠢的象征和代名詞,表明克勞狄為神所不恥,死後也不能進入天堂。塞涅卡的兩種態度與說法截然相反。隨後,羅馬史家塔西佗等人也因襲其說,一方麵稱頌克勞狄統治初年仁慈而治,為意大利的福利勤懇操勞,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深為士兵和公盡所喜愛;另一方麵則嘲笑他是個笨蛋,毫無主見與頭腦,“由他自己決斷的事甚至沒有他的妻子和被釋奴命令的多,因為他總是依他們的利益和希望做事。”蘇托尼烏斯對克勞狄的地位形象地描繪為:“整個處於那些人和他的妻子的控製下,如我前述,克勞狄扮演的角色不是一個國王,而是一個奴仆。”塔西佗還生動有趣地描繪了克勞狄在聽到其前妻死訊時毫無反應的表情。總之,他們傾向於否定克勞狄,認為克勞狄確實是一個傻子。
古代作家中惟一肯定並讚揚克勞狄的是與克勞狄同時代的作家龐樸努斯·邁拉,他稱克勞狄為“眾皇帝中最偉大的”。由此可見,早在古代對克勞狄的評價便有爭論。貼木兒像,是大汗的指定繼承人。
1920年或1921年,在特傑亞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克勞狄的二封信,“在這封信中,涉及了亞曆山大裏亞市政組織的一個複雜問題(議會問題)和亞曆山大裏亞的猶太人同希臘人的微妙關係。克勞狄表現了驚人的豐富知識,他不是從理論上著眼,而是從實際出發對現實情況有著全麵的了解,同時也表現出了他具有非凡的機智。簡直不能理解像這樣一位人物怎麼會同時又是他的妻子和被釋奴們手下的奴隸。”前蘇聯史學家羅斯托夫采夫對此所作的論述表現了他對古代作家的觀點的懷疑。古代文獻中的另一些記載也證明:克勞狄在位時確立的方針、實行的措施和他領導時完成的一些重大工程及建立的一些組織和機構在羅馬史上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和影響。他目光遠大,有非凡的氣度膽略和智慧、富有雄才大略和高度的管理才能,許多事情決非一個傻子所能為。由此,西方在本世紀初掀起了對克勞狄個性特征和功過的再評價和再研究之熱潮。
1940年,溫斯特·木·斯克拉熱出版《克勞狄皇帝》一書,這是否認克勞狄低能愚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認為,當克勞狄統治帝國時,“顯示了他的能力”。前蘇聯著名史學家科瓦略夫也傾向於否定對克勞狄的傳統看法,安德森和羅斯托夫采夫認為,“實際情況是這樣,他隻是在晚年智力不斷衰退的時候,才被他最親近的人的意誌所左右。再者,塔西佗和元老院議員及其他作家也可能有些言過其實。”
對此,我們認為,要搞清楚克勞狄的愚智問題,給予其正確評價,應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克勞狄小時候疾病纏身似無疑問,但他到底患的是什麼病?對其智力影響如何?這是揭開皇帝愚智真相的關鍵之一。對此,不少學者作了許多推測:勒克斯以為克勞狄患的是腦水腫;坎哥琵認為克勞狄得了小兒麻痹症;波爾則說克勞狄是白癡病患者。多數學者同意坎哥琵之說。第二,文獻資料和考古及實際情況有出入及相互矛盾的問題。克勞狄先天有疾,留有一定後遺症,但並不是經常呆頭呆腦。在大多數情況下,他是以傻賣傻,裝腔作勢。因為“從孩提時他就經常為疾病所苦和在巨大的恐懼中生活,為這個原因假裝的魯鈍是合於實際情況的,這個事實是他自己在元老院中承認的”。他常假其妻子和被釋奴之手實行專製統治,打擊並屠殺共和派貴族,他對35個元老和300個騎土的處罰便說明了這點。
總之,克勞狄是否傻子的問題還沒有最後解決,揭開蒙在克勞狄臉上的麵紗之日不會太久遠,我們殷切盼望更多的新材料問世和更新的研究成果出現,從而還曆史的本來麵目。
(5)尼祿與羅馬大火
尼祿生於公元37年,是古羅馬帝國時代克勞狄王朝的最旨一個皇帝。他在公元54年還未滿17歲時就被推上帝王之座(——68年在位)。而在以後的歲月裏,因其殘酷的統治、驕奢淫逸的生活等劣行使之成為羅馬曆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
古代浙江省地圖
羅馬大火發生在尼祿在位期間。那是公元64年7月18日,在羅馬城內圓形競技場附近,大火突然發生,並釀成一場可怕的大火災。由於當時正刮著大風,於是火借風勢迅速蔓延。肆虐的大火持續了整整9天,故被後人稱為羅馬曆史上空前的大災難。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吞噬了城內成千上萬的生命財產,許多宏偉壯麗的宮殿、神廟及公共建築物被燒成灰燼,而羅馬人在無數次戰爭中掠奪來的奇珍異寶以及典章文集等有價值的文獻資料也毀於此劫。這場大火便會城14個區僅保存下來4個。有3個區被化為焦土,片瓦無存,其餘各區也隻剩下斷瓦殘垣,一片廢墟。誰是這場大火的縱火者呢?古今的學者們對此問題頗有歧義。
據當時流行的傳聞,尼祿這個素有惡名的皇帝成為眾矢之的,人們認為大火是尼祿下令放的。人們從他母後的行為,他登基後的所作所為及其火災時的表現中尋找可證實這一點的依據。
尼祿幼年喪父,由其母親阿格麗品娜撫養成人。阿格麗品娜是個陰險毒辣、酷好權勢的女人。出於虛榮和野心,她毒死了第二個丈夫而嫁給她的舅父、年事已高的皇帝克勞狄,從而成為皇後,此後不久又依仗其親信近衛軍長官布魯斯的支持,迫使克勞狄廢其親生子布列塔尼,而立尼祿為帝位繼承人。由於這一緣故,再加之年紀尚小,初登帝位的尼祿懾於其母後阿格麗品娜的權勢,而稍長則對其母漸生怨恨,而且母子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公元55年被廢太子布列塔尼突然死亡,人們認為很可能是被尼祿指使毒死的。公元58年,尼祿結識了羅馬一貴夫人波培婭·薩賓娜,這是個輕狂、毒辣的女人,塔西佗說她“什麼都有:美麗、聰明、財富,樣樣俱全,可就是缺少一顆真正的心”。由於這個女人的出現,尼祿提出與其妻奧克塔維亞(克勞狄之女)離婚。公元59年尼祿派人害死了其母阿格麗品娜。在此之後,尼祿的朝政日趨腐敗,他在位初年的兩大輔佐大臣近衛軍長官布魯斯和老師塞涅卡非死即離,其他一些有經驗的官員不斷受排擠,並漸為一批奸佞之臣所代。這些人投尼祿之所好,使之整日不務政事、縱情享樂、揮金如土,從而致使羅馬國庫積存耗損;殆盡,財政枯竭。為扭轉危局,尼祿增加賦稅、巧立名目,肆意沒收、掠奪富人的財產,從而在帝國範圍內的各階層中引起了普遍的不滿。
從火災發生時尼祿的表現,人們也認為他難以擺脫唆使縱火之嫌疑。據說他當時坐視不救,當羅馬變成一片火海時,他卻怡然自得地登上自己的舞台(一說是花園的塔樓),在七弦琴的伴奏下,一邊觀賞烈焰塗炭生靈財富等的情景,一邊還高聲吟誦有關古希臘特洛伊城毀滅的詩篇。並且大火過後,尼祿乘機在廢墟上(帕拉丁山下)營造自己的“黃金之屋”。在這座“金屋”裏,一切都竭盡奢華,不僅有宮廷建築中早已司空見慣的金堆石砌,而且有林苑、田園、水樹、浴場等。宮殿內外裝飾華貴、設備齊全。對此,尼祿方感滿意,讚歎說,“這才像個人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