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神奇的遠古帝王3(2 / 3)

亞曆山在和波斯作戰

根據尼祿的惡劣名聲及傳聞中其在火災前後的行為,一些古代史家就認定:尼祿是羅馬大火的罪魁禍首。古羅馬史家塔西佗寫道:尼祿利用羅馬大火的廢墟來修造一座新的宮殿。他還描寫道:“當大火吞噬城市時,沒有人敢去救火,因為許多不許人們去救火的人不斷發出威脅,還有一些人竟公然到處投火把。他們喊著說,他們是奉命這樣做的”。史家蘇埃托尼烏斯的記述更為詳盡:“他(指尼祿)以不喜歡難看的舊建築和曲折狹窄的舊街道為借口,竟然如此公開地點著了這座城市,以致幾位前任的執政官在他們自己的莊園上發現尼祿的侍從拿著麻屑和火把時,竟然不敢拿捕他們。而在他特別想占用黃金房屋附近的一些穀倉時,是先用作戰器摧毀後才付之一炬的,因為它們的牆壁是石頭的”。許多後代的史家卻接受塔西佗等人的觀點,比如美國學家杜蘭·威爾就承認:塔西佗、蘇埃托尼烏斯及加西阿斯都指控尼祿為重建羅馬而縱火焚城。

然而,尼祿是否羅馬大火縱火者曆來也有不同的看法。前蘇聯學者科瓦略夫就不同意前一說法,他認為“人民中間都傳說,城市的被燒是出於尼祿的意思。他仿佛是不滿意於舊的羅馬並想把它消滅以便建造一個新的羅馬。另一個說法是,燒掉城市是為了使元首能夠欣賞大火的場麵並鼓舞他創造一個偉大的藝術品。顯而易見,這些說法是和事實不符的”,科瓦略夫認為火災是偶發事件,因為自稱為藝術家的尼祿不虛在滿月的日子裏(7月18日)欣賞大火,因為這時“它的‘美學,效果是不怎麼大的。”

另外,在大火災發生以後,尼祿為了平息民眾中的不滿:情緒,曾下令逮捕縱火嫌疑犯。據塔西佗所記,這些人都是因為作惡多端而受到憎惡的一群被稱為基督徒的人。對這些“罪犯”,尼祿施以最殘酷的刑罰,他們被蒙上獸皮,為群犬撕裂分噬;或被釘在十字架上,天黑後被點火燃燒,以作燈火照明。據說這些“嫌疑犯”是第一批受迫害的基督徒。不管大火與這些被害的人是否有關聯,但尼祿的暴行令人發指,故而非但沒有使人們相信他抓住了縱火者,反而使得更多的人把懷疑的矛買指向他。

然而,這一羅馬城的災難性事件到底是因何而起,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國學者多數是轉述尼祿為營建新宮而故意縱火毀掉民房的民間傳說,從未加以肯定或否定,因而這仍然是個懸案,也許它將成為永遠的謎,或者將來有一天人們會從曆史的陳跡中找到新的線索,得以探明真相,這也未可知。

(6)查理大帝的加冕

窩闊台汗公元800年12月25日,在意大利的羅馬城,發生了一件舉世矚目,影響深遠,以至改變歐洲政治格局的大事件:一個“蠻族”人的國王,被羅馬教皇破天荒地戴上一頂金皇冠,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這個得“天”獨厚的人,就是歐洲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查理大帝”。

查理742年出生於法蘭克王國的名門貴族家庭。祖父查理·馬特是墨洛溫王朝大權實握的宮相,以打敗阿拉伯人的進攻和實行采邑改革而馳名遐邇。父親“矮子丕平”於751年與教皇相勾結,廢黜·了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國君,取而代之,創建丁加洛林王朝,成為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代國君。作為王子,查理從小就經常跟隨在父親身邊,或出人宮廷,或巡行全國;或騎馬打獵,或從軍作戰,受到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鍛煉。他身材頎長,體格強壯,雙目大而炯炯有神。他精於武藝,彪悍善戰,很早就顯露了軍事上的才幹。

一群帶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波斯人,站在柏賽波裏斯城壯觀的樓梯上

768年,“矮子丕平”去世,查理繼位為王。這時,正是西歐封建化過程急劇進行之際。隨著封建化的發展,封建貴族迫切要求向外擴張,掠奪土地和財富。因此,查理即位後,即開始了大規模的征服戰爭。他在位46年,先後發動50餘次征服戰爭。774年他吞並了倫巴德王國;778年和801年他兩度進攻西班牙;建立了“西班牙馬克”;772-804年曆時30餘年,經過18次戰役,征服了薩克森;788年占領巴伐利亞;796年征服阿瓦爾人,占領多淄河中遊的潘諾尼亞。通過一係列南征北掠、東侵西討的·軍事戰爭,查理迫使許多各不相同的部落和部族都做了他的臣民,並把法蘭克王國的版圖擴大到西至厄布羅河,北抵北海,南到意大利,東迄易北河的廣大地區,成為土地廣袤、雄踞西歐的第一個封建大帝國。

赫赫聲威和強大的國勢,使查理躊躇滿誌,“蠻族”人的國王稱號,顯然已與他的聲勢不相適應,威震四方的“愷撒大帝,,才是他推崇和效法的榜樣。恰巧,羅馬教廷內部的傾軋鬥爭,為他加冕稱帝提供了條件。795年,教皇阿連德一世逝世,新教皇立奧三世以陰謀手段登上教皇寶座,與教廷中有勢力的大貴族發生矛盾,遭到強烈反對。於是立奧三世便向外尋求援助。他致函查理,表示忠誠,以換取查理的支持。796年,查理在給立奧三世的複信中說:“正如我們與您的前任哈德良達成過協議,我們同樣願與您建立牢不可破的信仰與仁愛的團契。……我的天職是用武力保衛教會,使它不受異教徒的攻擊蹂躪,在教會內部確保教會的純正信仰。而聖父,您的職責則是用祈禱支持我的武力。”這番話鮮明地反映了新教皇與查理的親密關係。但是,羅馬的貴族對日耳曼人包括查理在內,一向是非常蔑視的。因此,立奧三世的行為遭到羅馬大貴族的反對。799年4月25日,羅馬貴族首領以教皇對法蘭克人軟弱為借口,將立奧三世逮捕入獄,備加虐待,幾乎使立奧三世致盲致啞。後來他在法蘭克使臣的幫助下設法逃了出來,潛出羅馬城來到法蘭克,向查理“鳴冤叫屈”。查理勃然大怒,於800年12月親率大兵護送立奧三世回羅馬,召集所有主教、神職人員及貴族開會,幫助立奧三世複位,並對反對立奧三世的人處以重刑。立奧三世對查理感激涕零,視同再生父母,不惜抓住一切機會報效查理的恩典。12月25日聖誕節那天,當查理跪在聖彼得大教堂做彌撒時,立奧三世便為查理戴上一頂金皇冠,封他為“羅馬人皇帝”,並頌讚道:“上帝為查理皇帝加冕,這位偉大的和帶來和平的羅馬人皇帝,萬壽無疆,永遠勝利。”這樣。在西羅馬帝國滅亡300多年後在它的領土上又建立了一個“羅馬人的帝國”。從此,法蘭克王國被稱為“查理帝國”,查理國王變成了“查理大帝”,亦稱“查理曼”。

查理的加冕,是世界中世紀史上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一件大事,它奠定了教權與王權對西歐進行教俗雙重統治的政治思想基礎。但是,查理大帝的“加冕”曾引起史學家的熱烈爭辯。據為查理作傳的愛因哈斯所述,查理對“加冕”一節事前毫無所知,因而對立奧三世的做法感到突兀,並且很反感。愛因哈德在《查理大帝傳》中這樣記述道:查理“非常不喜歡這種稱號,他肯定地說,假如當初能夠預見到教皇的意圖,他那天是不會進教堂的,盡管那天是教堂的重要節日”。事情結果真如此嗎?現代許多西方曆史學家對此表示懷疑。有人認為,查理既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又能嚴密控製局勢,絕不可能容許心非所願之事,從當時立奧三世的處境看,他也絕不敢做冒犯查理的事。有的史家則強調指出,800年時,拜占廷(即東羅馬帝國)正缺少一位皇帝,查理曾向拜占廷皇後艾琳商談聯姻事宜,未能如願。這一事實也足以表明查理對拜占廷的“帝冠”是感興趣的。另外,在立奧三世給查理戴上皇冠時,立即受到在場的羅馬貴族和僧侶的熱烈歡呼和擁戴,顯然這一事件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因此,愛因哈德說查理對“加冕”事前毫無所知,純係心非所願的偶然事件,很難令人置信。

但是,也有一些西方史家認為愛因哈德的記述是可信的。因為此人學識出色,才智過人,20歲時即被查理延聘到宮中供職。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跟隨查理左右,掌管秘書,參與機要,還幾次銜查理之命出使國外,深得查理的寵信。在查理死後,他還繼續留在“虔誠者”路易的宮廷,恩寵不衰。由於愛因哈德的優越身份和特殊地位,使他對查理的行為舉止和宮廷內幕了如指掌。他本人在自序中曾這樣說道:“我認為沒有人能夠比我更真實地記述這些事情”。同時代的學者瓦拉夫裏德·斯特拉博也曾稱讚他“提供了絲毫不假的真實情況”。因此,他撰寫的《查理大帝傳》是建立在親身經曆的基礎上的,具有可靠的史料價值,其中對“加冕”的記述,應當說是可信的,不能視為杜撰之語。我國的有些教科書也傾向於這種觀點:如朱寰先生主編的《世界中古史》在敘述這一事件時寫道:“聖誕節這一天,當查理跪在聖彼得大教堂作彌撒時,教皂立奧三世突然把一頂金冠戴在他的頭上。”“突然”說即體現了這一事件的偶然性,也與愛因哈德記述的查理對“加冕”感到突兀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