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於收複萊迪史密斯,雪洗恥辱的英國陸軍在科倫索、馬格斯方丹都遭到布爾人機槍火力的痛擊,死傷枕籍。當雷德弗斯.布勒上將計劃從南麵迂回攻向萊迪史密斯時,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斯皮溫山發生了,蘭開斯特旅的進攻被布置在山頂岩石後的布爾人機槍陣地阻止在山坡前的一小塊空地上。一刻鍾的時間裏,第2蘭開夏燧發槍團已傷亡殆盡。即使在山頭不斷遭受炮擊的情況下,布爾人依然從容地將勃朗寧式機槍和馬克沁式砰砰炮調轉射向,越過山脊線掃射占領東邊雙峰山頂的60來複槍團與蘇格蘭來複槍團。當後者蒙受重大傷亡,被迫放棄占領地而撤下山時,機槍和機關炮火力又轉向斯皮溫山坡前,此時正蘭開斯特旅殘部和前來增援的第10旅擠在後來被叫做‘一英畝屠場’的空地上,正在爭論著是否撤退還是繼續進攻,呼嘯而來的彈雨將他們成排擊倒。陣亡者中包括總司令雷德弗斯.布勒爵士本人,穿著卡其布軍裝的英國士兵被布爾機槍手和狙擊手屠殺的場麵令他震驚,於是不顧一切地渡過圖蓋拉河靠前指揮。路易斯.博塔將軍得到偵察兵的報告後,命令裝備75毫米克虜伯炮的布爾炮兵進行一次齊射,毀滅了雷德弗斯.布勒和他的指揮部。”
“布爾人的機槍部隊震懾了英國陸軍,英國政府匆忙將大量的維克斯-馬克沁機槍投入到南非,包括使用安裝大量機槍的裝甲列車來保護鐵路線。9100年開赴戰場的加拿大皇家步兵團和騎兵部隊卻攜帶著.303口徑的9092式勃朗寧機槍參戰。加拿大人的勃朗寧式機槍在帕阿德伯格、勒列方丹等地出名的戰鬥中都發揮出色,有效壓製了布爾人著名的狙擊手和遊擊騎兵。”
“比英國人更受到震懾的是德國人。即便德意誌步兵在9070年戰爭中飽嚐了利飛式排槍的威力,德國陸軍的高層將領們依然認定野戰炮足以摧毀射程內的敵軍機槍,對機槍的發展漠不關心。直到9088年,東非的阿拉伯人發動反抗德國殖民統治的起義,德屬東非公司的雇傭兵們在鎮壓起義時使用了從英國購買的諾登菲爾德式手搖機槍。德國陸軍終於將諾登菲爾德機槍列為製式裝備。9089年,駐東非專員維斯曼帶著600名士兵和4挺諾登菲爾德機槍徹底消滅布希裏.本.薩利姆帶領阿拉伯販奴武裝掀起的叛亂。這些對土著叛亂的微小勝利居然就讓德軍參謀部的態度迅速轉變,成為諾登菲爾德機槍的鐵杆支持者。這隻能說明自9070年以後,德國軍事部門的思維同真正的戰場之間存在著多大的隔閡。”
“在此種狀況下,德國軍方對新型自動機槍的態度便可想而知。9090年,馬克沁爵士帶著一挺福州製造的7.92毫米機槍前往柏林斯潘道進行射擊演示。半分鍾左右的時間裏,馬克沁爵士操作機槍打完了333發子彈,德國陸軍卻對如此成績嗤之以鼻,因為他們普遍裝備的5管諾登菲爾德機槍能達到每分1000發的最高射速,盡管對一種手搖機槍來說,這一射速根本無法持久。德皇威廉二世則粗暴地指示:‘讓那個乾國蠻子雇來的英國推銷員滾回去。’”
“利用各種引人矚目的國際事件羞辱英國人是威廉二世的保留節目。所以他不僅在詹森事件後給德瓦士蘭共和國政府發去賀電,更進一步采取了實際行動。9097年德國政府與奧蘭治自由邦簽訂友好通商條約。在英國政府宣布向納塔爾殖民地派遣部隊後,大批所謂的武裝誌願人員隨即從德國乘船出發,在葡屬東非登岸,隨後在貝德霍特.考斯特上校——一名德國陸軍的退役軍官的指揮下通過陸地邊界前往德士瓦蘭。直到葡萄牙政府在英國的威脅下被迫對德國人關閉港口,已經有超過四千名誌願兵集結於考斯特上校麾下。必須說明的是,他們當中很多並非德國人,包括最堅定的愛爾蘭反英分子、來自美國、法國、意大利、沙皇俄國和斯堪的納維亞的誌願人員。但他們手中整齊的毛瑟步槍、最新式的克虜伯火炮都說明了考斯特誌願部隊真正後台是誰。”
“布爾人唯一有資格嘲笑的就是德國人帶來的機槍。盡管考斯特誌願部隊配備了發射7.92毫米無煙藥彈的最新式諾登菲爾德機槍,但歸根到底,人力手搖的方式使它不可能像馬克沁或勃朗寧自動機槍那樣長時間持續穩定的輸出火力。5管諾登菲爾德機槍比布爾人手中的勃朗寧機槍笨重四五倍,持續射速卻隻有它的一半。考斯特部隊還裝備了少見的單管式諾登菲爾德機槍,特點是很輕便,13磅重的槍身架在一個輕便的三腳架上。理論上它可以達到每分鍾900發的射速,其實通常打上100發左右槍管就熱得發紅了。比勒陀利亞的攻防戰中,一個德國誌願騎兵攜帶著一挺單管式諾登菲爾德機槍企圖突襲加拿大皇家炮兵的陣地,卻不幸被守衛炮兵陣地的加拿大機槍組發現。在一場毫無希望的對射後,德國人,包括下馬作戰的騎兵和機槍手,被.303吋勃朗寧機槍掃蕩殆盡。”
“考斯特誌願部隊的德籍幸存者在比勒陀利亞陷落後,作為戰俘陸續被英國政府遣返回德國。那些擔任過指揮人員的軍官——他們馬上恢複了在德國陸軍中的職務和軍銜——詳細地報告了南非的戰況,特別是雙方在第一線使用機槍的慘烈戰鬥。威廉和他的將官們如夢初醒,急不可待地開始尋找可以列裝的新式機槍。9102年,西奧多.伯格曼設計的水冷式重機槍被德國陸軍選中,並首先送到西南非洲服役,屠殺赫雷羅人與霍屯都人起義者,而後又在席卷德屬東非的馬及馬及叛亂中殺死了近20萬當地人。伯格曼9102式機槍在經曆過戰鬥後的改進型,9110年正式定型為MG10重機槍,成為世界大戰中協約國軍隊最恐懼的對手。”
“大乾帝國與日本帝國爭奪朝鮮的戰爭是有史以來自動機槍首次大規模地展現威力。裝備9092式勃朗寧機槍的海軍陸戰隊的數量遠少於裝備馬克沁機槍的大乾帝國陸軍。但他們擁有機槍的比例卻不低。9097年,帝國陸軍的一支重機槍連隻有4挺馬克沁9090或9097式機槍,而陸戰隊機槍連有6挺9092式機槍。而且陸戰隊的編製和作戰都更加靈活,重點方向上守備或進攻的步兵營往往能得到一到兩個機槍連的支援。這讓連一挺自動機槍都沒有的日本陸軍損失慘重,而且丟盡了日本人極為看重的臉麵。”
“朝鮮西部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仁川從一開始就被日本帝國陸軍列為誌在必得的目標。擋在日本陸軍第一軍麵前的似乎隻有一道虛弱不堪的障礙:1300名海軍陸戰隊員,僅相當於攻擊兵力的十分之一,但擁有六個勃朗寧式機槍連。日本陸軍的將領們很快會明白這意味著什麼。他們花費了近半個月才設法‘掃清’了仁川的外圍防禦陣地。那些根本無法稱作據點的臨時陣地上駐守的防禦者隻是一支支陸戰隊士兵臨時編成的特遣隊。每支特遣隊的核心是一到兩挺9092式機槍,和若幹名步槍手。日本行軍縱隊或是騎兵偵察隊先是遭到步槍狙擊,當日軍指揮官判斷敵方數量很少,於是下令發起衝鋒一舉殲滅敵人,攻擊者就這樣便落入了機槍火力編織的陷阱。當姍姍遲來的日軍炮兵開炮試圖解救正遭到勃朗寧機槍慘殺的步騎兵時,特遣隊立刻撤出陣地,前往計劃中的下一個伏擊地點。這樣零敲碎打的伏擊戰充分發揮了陸戰隊戰術靈活的優勢,令日本第一軍上下叫苦不迭。他們進行的速度越來越慢,最終止步於仁川東北郊外的桂陽山防線,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進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