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的時候,要準備利用任何一條有可能使你獲得工作的途徑。信件、電話和個人之間的接觸,都能成為你尋求職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說來,尋求職業的人在取得進展之前,需要和潛在的雇主進行聯係,為自己確立在四個月之內和幾個人進行聯係的目標,較之在兩個星期內必須獲得工作的想法更能有效地緩和焦急不安的心情。應保持積極活躍,而不隻是被動地依賴報紙和職業介紹所。走出家門去尋找職業,切忌在家裏守株待兔。
對自己充滿信心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生命能力極度降低的時候,當我們強烈地感到自己難以適應今日的市場競爭的時候,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變得非常虛弱的時候,請記住不要說:“我不行”。
隻要你肯用心去找,你願意做一回死而複生的衝破心理極限的體驗,願意去學習新的技術,最終,你會發現自己的生命能力恢複了,提高了,你會自信地說:“我行”。
一位出租車司機說:“我也曾是一個下崗職工。不過,我是主動要下崗的。因為幹著實在沒勁兒,廠子已經兩年多開不出支了。工人們聚在一起就是侃大山,每個月就發200多元錢生活費,醫藥費報不了。我愛人常年休病假,孩子上學花費又大,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這麼下去可不行。我狠了狠心,把工作辭了,學了個車本,開始在一家出租車公司做出租車司機。累是真累,一天下來,有時連口水都喝不上,晚上回家,全身就跟散了架一樣。但真的掙到錢了,家裏的日子也比以前好多了。”
挖掘自身潛力
每個人都有別人意想不到的潛力,隻不過平時沒有把它開發出來而已。因此,下崗的時候,就是全麵挖掘自身潛力的時候了。
獲得1996年金陵“尹氏杯”美發美容大賽晚宴發型優秀獎、1997年南京個體私營美發比賽晚宴發型季軍、1997年南京市百萬職工技能練兵暨第三屆職業技能競賽美發師技能總決賽第一名、南京市技術能手稱號的劉巧雲就曾是一名下崗女工。她17歲進區服務公司學理發手藝,本想穩穩當當地吃一輩子公家的飯,沒想到,40歲那年,她下崗了。那是1993年的初春,她下崗後,孩子正念小學,婆婆已70多歲,丈夫的單位效益也不好,一個月就有二三百元錢,她頭一回嚐到了失眠的滋味。她不能這樣等下去,她要養家糊口,她有技術,為什麼不幹呢?
於是,她將自家的老屋改造一番,開了個理發店,頭一天營業就做了30多筆生意,營業額80多元。雖然腰酸背疼,但她開心極了。她的理發店紅火了好幾個月後,顧客便漸漸減少,她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從一個外來打工妹那裏得知別人嫌她的發型跟不上潮流。於是她開始學,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街上看見一個發型別致的女孩,她會跟著別人後麵看很長一段時間。就連看電視的時候,關注點都不在情節,而在演員的發型上。就這樣,她創造推出了一款又一款的新潮發型。她的盤發技術出了名,慕名而來的絡繹不絕。她非常感激這段不平常的經曆,她對自己的成功說了一句大實話:“人都是給逼出來的。”
如果她不下崗,她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正是下崗使她不得不進入競爭的市場,正因為下崗才極大刺激了她的生存欲望,她不得不麵對被安逸的生活工作環境弱化的生命能力,並衝破這一極限,重新調動自身原本的生命能力,恢複並提高這些能力。對積極發揮自己潛力的人來說,下崗是一次實實在在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隻要勇於提高自己、開發自己,終究會變不利為有利,迎來生命中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