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國文化之謎 4
印度和尚也會念中國經嗎?
墨翟,又稱墨子,子墨子,是生活在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子本人創立的墨家學說,曾被韓非子稱為顯學,曆史上常以“儒墨”並稱,可見影響之廣。而墨子本人,據說是一位麵目黧黑刻苦自勵的傳奇式人物。他目睹戰國時代諸侯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慘狀,奮力提倡“兼愛”、“非攻”的學說,表現出他的積極救世精神。《墨子》和其他曆史典籍中記載墨子阻止大國侵犯小國的事例是不少的。例如楚國使公輸般造好了攻城的雲梯,用來攻打宋國,墨子知道這件事後,便從魯國出發,走了10天10夜,趕到楚國都城郢去見公輸般,墨子解下衣帶圍作城池以小木板作器械,與公輸般展開演習,雙方較量攻守之術,公輸般多次使出各種攻城方法,墨子也隨機應變設法守禦,終於戰勝了公輸般並說服了他,使楚國不再去攻打宋國。
《莊子·天下篇》中說:“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似肢嬌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墨子與其弟子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平時過著極清苦的生活,其刻苦節儉之程度,幾乎近於宗教徒的苦行。孟子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所謂“摩頂放踵”,清代陳澧的解釋是“摩與糜通,摩頂放踵,糜爛其頂以至踵,蓋犧牲之意也。”孟子雖然與墨子是對立的學派,但是這一句話卻足以概括墨子為了利天下而甘願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呂氏春秋》雲:“孔墨弟子,充滿天下”,據清代孫治讓所著《墨子傳授考》載:“墨子弟子有十五人,再傳弟子三人,三傳弟子一人。”可見墨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且墨子弟子皆抱有舍身救世之誌,據《淮南子·泰族訓》雲:“弟子服役百八十人,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真可謂“墨子門下多勇士”。
墨翟遺留下的著作僅《墨子》一書,現存53篇,分經上、經下兩部分,共179條。其中涉及幾何學、力學、光學等科學知識的記錄是我國古代最早的,表現墨子對科學的高度重視。他不但有著作,而且有很高的技術,他製造的守城器械,據說比大匠人公輸般(魯班)還高。《韓非子·外儲說》、《淮南子·齊俗訓》記載墨子“以木為鳶,飛三日不集”。墨子可算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科學發明家了。然而對於像墨子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活動家的生平,古代曆史典籍中卻記載不多,至於墨子誕生於何地,誕生於何時,至今仍是一個謎。
據《史記·孟荀列傳》末附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自在其後。”由於太史公的記載過略,於墨子出生年代僅作傳疑之辭,更無法據此說明墨子的籍貫在何處。曆來對於墨子的出生地有三種說法:
(一)魯國人。據《呂氏春秋》高誘注:“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下,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就是說,墨子曾學於史角之後,以此定墨子為魯人。(二)宋國人。《史記·孟荀列傳》、《漢書·藝文誌》、葛洪《神仙傳》、《文選》李善注、《荀子》楊保注均以墨子為宋國人。(三)楚國人。清代畢沅《墨子注序》以墨子為魯陽文君的關係,魯陽城是楚國的地方這一點,則認為墨子為楚國人。
近代學者對上麵三種說法也不完全讚同,往往各取一說。梁啟超在其所著《墨子學案》一書中,據公輸篇有“歸而過宋”一語而否定墨子為宋人之說。據《渚宮舊事》所載:“魯陽文君說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賢人”,這一點而否定墨子為“楚人之說”。梁啟超本人則認為:“墨子魯人說,當為近真。”這是梁氏的看法,夏曾佑在他所著《中國古代史》中則主墨子宋人一說。
但也有完全否定三說者,1928年,胡懷琛先生在《東方雜誌》、《中國學術周刊》上發表《墨翟辨》、《墨學出於印度辨》二文,後又撰《墨子學辯》一書,大膽地提出了“墨翟出於印度”,“墨翟為印度人”之說,還提出“墨翟為印度婆羅門教徒”,一說,這在當時的學術界很引起了一番爭論,胡懷琛先生在他的《墨子學辯》一書中從哲學、科學、文學、文字、風俗、器物、姓名膚色、弟子八個方麵論證了自己的觀點,當時同意他的觀點的還有衛聚賢和太虛法師等人。金祖同先生曾撰《墨子為回教徒考》一文,也基本讚同墨子為印度人一說。
然而,由於墨子是否由印度來的這一事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多不見記載,因此墨子為印度人之說在我國學術界尚不能肯定。此後,現代諸學者在論及墨子出生地時,仍多沿用舊說。解放後出版的周穀城先生所著《中國通史》中說:“他(墨子)的國度,或雲是魯,或雲是宋,更或先在魯,後在宋,也未可知。”則是對墨子的籍貫不加肯定。
果為胡懷琛先生所提出的墨子來自印度國麼?則有待於曆史學家們的進一步考證研究,方能揭開這一文化史上的謎。
天生一張好嘴吃遍天下美食
過去,每當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我國絕大多數人家都要祭灶神“送灶”。民間傳說,每家灶頭都有一位“灶君”灶神老爺。舊歲逝去前夕,灶神老爺按例要上天稟報所在人家一年的善惡,以供玉皇大帝決定賜福或降災時抉擇。人們對這位“現管”的灶神老爺不敢等閑視之,唯恐他打小報告,故在送他上天前,總要供些酒菜和飴糖(麥芽糖)封住他的嘴,免得他在玉皇大帝麵前說三道四,直至除夕再把他接回來。一年一度的祭灶神活動,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帶有幽默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動之—。宋代詩人範成大曾寫了一首《祭灶詞》,對祭灶的習俗用了生動的描摹:“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獨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圓,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令人驚奇的是,習欲模式自有文獻記載以來;幾乎沒多大變化。漢應劭《風俗通·灶神》轉錄《禮器記》的規定,其“祭禮卑下”,供品也隻是“盛食於盒,盛酒於瓶”。是一種級別較低,但流傳廣泛的具有戲謔性的祭祀活動。祭灶習俗由來已久,但灶神老爺究竟是誰呢?可誰也說不清楚。
一種意見認為,灶神老爺原是一位上古帝王或其後裔,具體指誰,各家說法不同。《淮南子·汜論》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高誘注:“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於灶神。”《太平禦覽》卷百八十六引《淮南子》佚文雲:“黃帝作灶,死為灶神。”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灶神”條引《許慎異義》說:“灶神,古《周禮》說,顓頊有子曰犁,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另一種意見認為灶神是美女型的一個普通人,《莊子·達生》記載人世間的鬼物,其中“灶有髻”是一種,《經典釋勸引司馬彪雲:“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酉陽雜俎·諾皋記上》說:“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灶神即是《史記·封禪書》索隱《白澤圖》所述:“火之精曰宋無忌。”《三國誌·魏誌·管輅傳》對上述作了解釋:“王基家賤婦生一兒,墮地,即走入灶中。輅曰:‘直宋無忌之妖,將其人灶也。”顯然,管輅把宋無忌當作了灶神。
有的學者認為灶神就是灶頭邊常見的蟑螂。袁珂在《神話論文集·漫話灶神和祭灶》一文中說:“這種常見於灶上的小生物,古以為神物(或鬼物),崇而祀之,將它作了灶神。殷周鼎彝,多以蟬紋為飾,所刻繪的就是這麼一種東西。”
至於民間關於灶神來曆的傳說則更多了。有的說灶神爺原是一名貪官,被人工巴掌貼在灶上,眼睜睜看人吃美食;有的說灶神爺原是一位喜新厭舊的薄情男子,遺棄前妻後,坐吃山空,淪為乞丐,流落他鄉,饑寒中被一婦人收留,溫飽後才發現婦人是他的前妻,一時慚愧,無地自容,一頭鑽進了灶坑,死在其中,嗣後,封為灶神。還有的傳說說他原是個賭棍,甚至與土地爺賭起老婆來;範成大《祭灶詞》中刻畫的灶神形象,似乎是一位貪嘴耳軟的好好老頭。灶神究竟是誰呢?
不見不散的情人燈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俗稱又叫“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城裏鄉間,到處張燈結彩,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屆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深閨淑女,均可破常規,顧習俗,製燈玩賞,出遊嬉鬧。唐詩人崔液作詩道:“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平時足不涉戶的閨閣女子,往往乘此機會與意中人談情相會。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雲:“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郝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元宵燈會狂歡之夜,情人急於幽會,望眼欲穿,“踏破鐵鞋無覓處”,見時就在眼前的有趣場景。
唐宋明清,元宵燈節成了年節中重要的民眾娛樂活動。墨客騷人,常常吟詩作畫,為節俗增添雅興。今天,元宵放燈、觀燈,仍是中國廣大地區人民喜聞樂見的民俗娛樂活動。特別是近幾年,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人們喜歡元宵燈節,可它究竟是什麼時候起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