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把握分寸,留有餘地 3
鼓動藝術
在集體中,如果缺乏這樣一個給大家鼓勵、希望的人,也許整個集體會像一團散沙,大家各行其是,沒有共同的目標,沒有凝聚力。
鼓勵和鼓動是有所區別的。在一個群體中,為了某項活動或集體事業的成功,常常需要做好宣傳鼓動工作。
擇時鼓動法。合理掌握時機,適時鼓動,做好宣傳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使處於抑製狀態的人精神振奮,並可以使這種興奮狀態持久不衰。
奇語鼓動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做鼓動工作同樣如此。一般的口號,人們司空見慣,因而不會產生太大的鼓動作用,隻有妙趣橫生,出人意料的奇言妙語,才能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
年秋,馮玉祥將軍在湖南益陽縣給幾萬名老百姓作了一次別開生麵的演說。他讓一名士兵扛了棵小樹,左手握著小樹,右手托著一個草編的鳥窩。把它放在樹叉上,再以鳥窩裏掏出幾隻蛋來。他把樹比作“國”,把窩比作“家”,把蛋比作“生命”,把握住小樹的手比作捍衛國家的人,莊重嚴肅地說:“我們的祖國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要用自己的雙手來保衛她,那就是要起來抗日。如果不抗日;……”邊說邊把手一鬆,樹倒了,窩摔了,蛋也砸了。
這種演出實際效果就很好,巧妙地用比喻形象說明國家與小家,國家與民眾的關係,使老百姓懂得不抗日,就會導致亡國、亡家、亡命的結果。
真情鼓動法。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用富有真情實感的語言、行動去感動他人,激勵他人,常常話語雖少,卻勝過千言萬語。
年延安整風運動中,因為康生大搞極左路線,一大批同誌蒙冤受整,黨中央很快發現了極左傾向,及時糾正,在澄清是非的基礎上,毛澤東同誌代表黨中央,在延安大禮堂向這些同誌公開致歉。會議一開始,毛澤東同誌首先代表黨中央承擔了責任,脫帽肅立,會場浠噓聲一時回起。毛澤東同誌本來要講一番勉勵大家的話,要大家放下思想包袱,解脫精神枷鎖,重新以火熱的情懷投入革命鬥爭。但麵對這樣的局麵,他如何開口講話呢?他捧起帽子,低沉地說:“看來今天當著大家的麵,我這個帽子戴不起來了。”一句話重情長的話,似春風一樣立即傳遍全場。最先是前排的同誌鼓起掌來,刹時會場掌聲雷動,長久的掌聲似春雷一樣掃除了積壓在每個同誌心頭的陰霾,會場立即振作起來,毛澤東同誌在活躍的氣氛中成功地完成了講話。
如果毛澤東同誌不先以情動人,改變會場氣氛,達到領袖與群眾心與心的交流,以後的講話就不會如此深入人心了。
目標鼓動法。進行鼓動時,為其樹立一個目標,使他為了這一目標與堅持不懈。
比如某班參加樣技長跑比賽。老師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製定“勇奪第一”的目標,這個目標,是個壓力,也是個動力。為了它,全班上下一條心,互幫互助,發揚奮勇拚搏的精神,終於贏得第一名。
氣勢鼓動法。這種鼓動法據說在夏禹、商湯、周武王時就已有之。後來這一方法常用於軍事上及春他具有一定規模的活動上。
年月,“西安事變”爆發。周恩來同誌受黨中央委托,親赴西安,促成和平解決。當時張學良,楊虎城手下的軍官非常衝動,主張殺掉蔣介石。麵對那些異常憤怒,言詞激烈的軍官,周恩來同誌劈頭就提出幾個問題:“殺他還不容易,一句話就行了!可是,殺了他以後怎麼辦?局勢會怎麼樣?日本人會怎麼樣?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會怎麼樣?各位想過嗎?”
周恩來同誌一連五個發問,立即使憤怒的軍人平靜下來。接著周恩來同誌又開導他們:“這次抓了蔣介石,不同於十月革命逮住了克倫斯基,不同於骨鐵盧打垮拿破侖。前者是革命勝利的結果,後者是拿破侖軍事的失敗。現在呢,雖然抓了蔣介石,可並沒有消滅他的實力。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動下,加上英美也主張和平解決西安。所以迫蔣抗日是可能的。我們要愛國,就要從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考慮,不計較個人的私仇。”
毛病點撥:周恩來同誌的這番話,有理有據,有氣勢。連用幾個疑問就震住了那些激動的軍官。再發表一段氣勢不凡的演說闡明自己的觀點,給人以震懾力。
如何令他的眉毛自燃
讚美絕對是一門藝術中的藝術。無論雙方是事業有成也好,平庸無名也好,隻要二人自尊心、自強心、責任心交彙在一起。
雙方交流時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到彼此的共同點與相似點。多去問問對方的興趣,愛好,這裏去了解對方,而也使對方了解自己,從二人的共同愛好,興趣中拉近彼此的關係,增進他對你的好感。
所畏“酒逢知己千杯少”,無論你們身在何處話題都不要偏離開二人的共同點上,表現出你們意氣相投,無話不談,使二人都感覺到那種息息相關的感覺,這就是讚美獲取成功的前奏曲了。交流雙方是陌生人也好,稍有認識也好隻要不忘記你們也許會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性格甚至閱曆,不斷地去挖掘它,偵破它,最終攻破對方心裏的防衛線,你的讚美已算成功一半了。
不如舉個例子瞧瞧。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岩鬆就很會利用“存同”這個方法來進行采訪。一次,他到一位老學者家坦克去進行采訪,而這時老學者正臥病在床,對白岩鬆的到來甚是冷淡更是無心理睬對自己的采訪。而對這種情況白岩鬆機智地提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就是請老學者談一談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時他的鞋子被擠掉一事。老學者萬萬沒想到,竟有人對此事有所聞,而又如此感興趣,就連談了好幾個小時,而後又積極合作,順利地完成了這次采訪。
在這裏,白岩鬆並沒有像一般人那樣為了討好老學者就盲目地去讚美他們過人之處,而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位老學者的這段引以為自豪的人生經曆作為切入點,進行了間接的,但卻更能吸引人的讚美法。或許,你會問這怎麼能算是’存同”的讚美法呢?你好好想一下,當你聽慣了所有讚美你業績的人的讚美,而你又從不覺得與之有何相同思想時,你還會對此人的讚美有所好感嗎?白岩鬆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意料之外的,而又恰恰能表現出他與老學者有相同思想的剖這就是他的采訪能順利完成的奧妙所在。怎麼樣,“存同”是否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白岩鬆的例子可能太過不一般,那我們再找一找現實生活裏的“存同”的妙處。李岩是一位鐵杆球迷,經常為了推銷又為了看球賽東奔西跑,而就在從中結交不少朋友,也學會了甚是不錯的讚美法。有一次,他在去廣州的火車上遇到了一個滿口都山東口音的小夥子。因為無聊,他與小夥子開始閑聊。他先是故作驚訝對方是山東人,然後說山東如何如何好,山東如何如何漂亮,山東人如何如何豪爽,見小夥子非常高興也自吹自誇起來,就馬上轉話題談到山東人踢足球很棒,特別團結,更是讓小夥子興奮無比。原來他也是個球迷。這樣二人就因為足球這樣一個共同的喜好,成了好朋友,小夥子幫李岩找到了一大批的顧客,也使李岩又多了一大幫的山東朋友。這個例子夠有說服力了吧?其實,這些事都屢見不鮮,隻要你自己能掌握這種尋求共同之處的方法,你的讚美也會非常順利的。
事實上,“存同”是屬於這個社會範疇裏的。一個人要生活在社會裏,就一定要遵尋一定的價值原則,道德原則,這樣才能被周圍的人所接納。這就是在讚美他人時為什麼要“存同”的原因了。當然,在這個個性至上的世界裏,我們也不能忽視個性的作用,個性的讚美法也有它的長處。
個性,我們可稱之為“求異”。用你獨特的方法,對對方進行獨特的讚美,是現時代頗為流行的一種讚美方法。在眾人的讚美聲中去突出你的讚美,使被讚美人注意到你,這是你要達到的目的,那你就一定要去“求異”。做到與眾不同別具一格,其實也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