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忍”之忌 1(2 / 3)

三十六計走為上,對一個失敗者,屢屢受挫之人而言,也隻能忍受一時的不得勢,先保存自己。一次次遭受挫折和處於困境的李密,別無他法,隻能先忍受住挫折、失敗的考驗,慢慢再圖東山再起。

李密逃到雁門,為躲避朝廷的通緝,改名換姓,操起書本,當教書匠糊口;而魏先生也恰巧逃避戰亂居於雁門。魏先生與李密有同鄉之誼,兩人相敘之後,經常相互往來,並不時探究些音樂方麵的問題,各自擺出與世無爭的超脫模樣。但是,任何超然的議論總難免透露出議論者的情誌和性格,李密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又生性聰明過人的才子,在與魏先生的交談中,不自覺地便流露出他的才能,流露出他失意之後的情緒。這一切自然都引起精於樂道又善於察人的魏先生的關注。

一天,二人又相聚於茅屋之中,屋外依然是和風清徐,屋內的魏先生話鋒已不似尋常。他以玩笑的口吻,對李密說道:“我察君氣色沮喪而目光不穩,心旌搖動而談吐含混。請允許我對此妄作猜測:氣色沮喪必然是因為事業破敗所致,目光紊亂也必是胸無主見所致,心旌搖動則是精神未定的表現,至於談吐含混、欲言又止,這必定是心中有事欲找人商量啊!”魏先生這番話揭出李密的心底隱事,李密如坐針氈,外露不安之色。魏先生見狀,知道自己所斷無誤,遂即單刀直入挑開李密的真麵目說:“今天朝廷上下都在搜捕楊玄感的黨羽,君恐怕也是反抗楊隋暴政的人吧?”魏先生這一句話,如旱天霹靂,震得李密愕然良久,然而心中則深深地為魏先生犀利的目光所折服,遂起身,對魏先生說道:“先生高明能識我,先生的睿智又何不能救我呢!”

魏先生見眼前的李密態度誠懇,便以誠相待,說道:“君既沒有帝王的風姿,也不是做將帥的人才,恕我直言,隻是亂世的雄傑啊!”然後,魏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審視了當時群雄爭起的形勢,認定李密要想富貴,惟一可以選擇的是投奔擁兵晉陽的李淵。

在受到挫折和困厄時,暫時隱忍,修身養性,冷靜地分析一下自己失敗的原因,聽一聽他人的意見,也是忍受挫折的一種方法。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要做大事,須統觀全局,不可糾纏在小事之中,擺脫不出。

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味地強調細枝末節,以偏蓋全,就會抓不住要害問題去做工作,沒有重點,頭緒雜亂,不知道從哪裏下手才是正確的。因此無論是用人還是做事,都應注重主流,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妨礙了事業的發展。須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用的是一個人的才能,不是他的過失,那為什麼還總把眼光盯在那過失上邊呢?忍小節,就是不去糾纏小節、小問題,寬恕待人,用人之長。《勸忍百箴》中認為:顧全大局的人,不拘泥於區區小節;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細碎小事;觀賞大玉圭的人,不細考察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樂。因為一點瑕疵就扔掉玉圭,就永遠也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為一點蠹蝕就扔掉木材,天下就沒有完美的良材。

(1)常記人善不念舊惡

對於一個幾乎把自己射死,又曾經保護和追隨自己政敵的人,你敢用嗎?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則大膽地使用了這樣一個與自己有“仇”,但確實能輔佐自己的良才——管仲。正是齊春秋戰國時代,首先稱霸的是齊桓公,而齊桓公稱霸,全靠他的參謀管仲。

桓公名小白,原是齊國公子。管仲原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糾的師傅。齊國的君主僖公死後,各公子相互爭奪王位,到最後剩下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奪。管仲為了替公子糾爭王位,還曾用箭射傷公子小白。爭奪的結果是小白回到齊國繼承了王位,即齊桓公。幫助公子糾爭王位的魯國在與齊國交戰中大敗,隻得求和。桓公要求魯國處死糾,並交出管仲。

消息傳出後,大家都同情管仲,因為被遣送到敵方去無疑是要被折磨致死。有人建議說:“管仲啊!與其厚著臉皮被送到敵方去,不如自己先自殺。”但是管仲隻是一笑了之。他說:“如果要殺我,當該和主君一起被殺了,如今還找我去,就不會殺我。”就這樣,管仲被押回齊國。

意外的是,桓公馬上任用管仲為宰相,這連管仲自己都沒有想到。

齊國統治山東半島一帶,從整個中國來看,隻不過是東邊的一個小國。如何使這個小國登上天下霸主的地位,這是管仲日夜思索的問題。

他決心要先整頓“法製”,謀求中央集權的強國富民政策。人性本是趨利避害的,因而必須實行以法為基準、賞罰分明的政治,以達成嚴格的君民統治。而富足民生,拉攏人心更是成為明君之大道。此外,還需同時致力於遠播威名於四海的工作。這些思想不隻是小國思想,也是稱霸天下的統治思想。

齊國與魯國相鄰,由於國界綿延相連,武力衝突不斷。齊桓公5年,齊國打敗魯國,魯國隻得割讓自己一塊土地求和。魯王與將軍曹沫一起前往齊國談和。議談中,曹沫突然站起來舉起短劍抵在齊桓公胸前,以必死的眼光逼視著桓公說:“我魯國是個小國,如今由於大王的侵略,國土越發狹小,無論如何請齊王退回所奪去的土地。”

“我答應。”桓公隻得聽命。

“那麼,就在這裏訂下歸還土地的盟約吧!”

由於短劍抵在桓公胸前,誰也不敢插手,於是簽訂了歸還土地的盟約。

桓公為了保命才歸還土地,並非真的要歸還,於是在魯王離去後,立即向群臣說:“盟約另行書寫,絕不退出占領地,原有盟約無效。”此時管仲勸諫桓公道:“主君的心情我理解,但那樣做必定因小失大。輕易破壞既定的法則,失信於諸侯,將會失去天下最重要的後盾,千萬不要迷戀於這樣小的土地。”

桓公立刻冷靜下來,接受管仲的建議,收兵而返。這件事很快傳到鄰近諸侯的耳裏,大家傳頌齊王的果斷,更敬畏桓公的英勇,齊國的信譽大大提高了。

齊國北方的燕國受到異民族——山戎的攻打,因而求救於齊國。齊桓公出兵征討山戎,燕王為了感謝,親自把桓公送回齊國境內。這在當時是違反禮法的行為,因為越境送別隻限於對待公子。桓公在自己與燕王之間挖了一道鴻溝,把燕王所到之齊地都給了燕國。

桓公贈給燕王一部分領土,小小的恩惠卻得到很大的利益,諸侯聽說桓公所為,均歸順齊國,齊桓公霸業乃成。

“一年之計,如植穀。十年之計,如植樹。終身之計,如植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為穀,一分耕耘十分收獲是為權,一分耕耘百分收獲是人才。”

這是管仲留給後世的著作《管子》中的一節。

桓公在位43年,管仲在桓公死後二年也去世,這期間管仲一直擔負著重大的責任。

“你無須負起任何責任,卻把你的理想通過我來實現,沒有性命之憂就實現了理想。但是能為天下做點事,也是應該無悔了。”管仲臨終時對最好的朋友鮑叔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