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忍”之忌 2(2 / 3)

隨著情緒的失控,雙方偏離了夫妻之間交談的正常軌跡,也偏離了就事論事的原則。

丈夫抄起茶幾上的水瓶奮力一摔,小王覺得心都快碎了,絕望地毫無理智的哭罵:“摔吧!有種的把東西都摔完!”

此時,丈夫已經徹底失去了控製,瘋狂的衝動在小王的罵聲中變成了最後的絕望,正在氣頭上的夫妻,幾乎很少有人能在這關鍵時刻保持哪怕一絲一毫的冷靜與策略,更不用說有一方主動讓步了。

當小王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丈夫順手抄起一隻啞鈴擊碎了剛買不到一年的電視機:日本進口的大屏幕,將近一萬元。

這種類型的吵架,在夫妻戰爭中最普遍,由於其心理動機的隱蔽性,往往具有突然發生的特點。工作中的麻煩導致的情緒低落是這場戰爭的潛在心理因素,以妻子打爛了一個杯子為心理張力尋找了一個災難性的突破口。在小王看來,自己做得夠好的了,丈夫不但不領情,反而因為一個杯子而責怪自己。於是反感情緒立即被點燃。雙方的爭吵由杯子轉移到相互攻擊,夫妻戰爭的升級就是不可避免的,最終的後果是雙方都難以預料的。

唯一可以避免災難性後果的條件是:必須有一方主動退讓。當丈夫責怪小王的時候,小王主動退讓的話,丈夫立即就會覺得這樣對待妻子是不公平的,會覺得內疚和後悔。同樣,當妻子埋怨,“你別說話那麼難聽好不好,我又不是故意的。”這時候丈夫主動退讓的話,妻子就會體諒到:丈夫的心境不太好,我應該理解他,甚至為自己不小心打爛了杯子增添了丈夫的煩惱而感到自責。

這種因小問題而導致激烈衝突的情形,井非隻發生在夫妻之間。很多小事卻最終發展成悲劇性結果的事情,常見諸於報端。在生活中碰上類似情況,對方正在氣頭上,聲音高點,話難聽點,你應該保持冷靜而不應火上澆油,甚至發展到魚死網破的地步。切記: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吃得苦中苦

何謂苦?何為樂?處在不同的地位的人,具有不同道德修養的人,其苦樂觀自然不同。我們提倡的是不以物質享受的多寡來衡量苦與樂,而應追求道德精神的自我完善。即使是物質生活極度貧困,隻要心中有理想,有追求,也會以苦為樂。古代孟子提倡“與民同樂”,範仲淹也提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以天下為己任,以人民大眾的苦樂為苦樂,把個人的生命融入社會和人民的事業中去,再苦也是一種樂。

古人張載曾有過這樣的議論:“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這是告訴我們,人生中艱難困苦在所難免,應該以艱苦的環境來磨煉自己,不畏懼艱苦,激勵自己奮發進取。

人生有苦則有樂,《孟子》中有:“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夭,偏不作於人,二樂也;得天下之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孔子則進一步把人生的快樂分類為:“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告訴世人世界上有益的快樂有三種,那就是以得到禮教為快樂,以常常讚揚他人的長處為快樂和廣交有益的朋友為快樂三種。有損的快樂也有三種,那就是過於驕縱自己,不知節製,整天四處遊蕩,尋求刺激和樂趣,貪飲貪食喜歡狂歡不止是對人有損害的快樂。這不僅不是什麼快樂,從某種程度上講遺害不淺,一天到晚放縱自己,隨心所欲地尋求歡樂,就會荒廢了學業,荒廢了事業。四處遊近,浪費了時間,浪費了青春,也浪費了生命,一無所成。所以人應該忍損樂,增益樂,這才是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1)艱難困苦王汝於成

身處困難逆境,正是使凡人磨煉成英雄、艱難困苦王汝於成的最好時機。李申夫曾說我慪氣時從不說出,一味忍耐,慢慢地改變逆境,以圖強大,並引一句諺語說:“好漢打脫牙,和血吞到肚子裏。”這兩句話是我平生咬牙立誌堅忍成功的秘訣。我在道光年間,被京師權責所唾罵;鹹豐初年,為長沙官紳所痛罵;鹹豐六七年,又被江西官紳所譏嘲。說起來像嶽州之敗,靖巷之敗投水而欲死,以及湖口之敗連遺書都寫下了,這都是打掉習‘和著血吞到肚子裏的時候啊!

過去耿恭簡公說,做官以堅挺、忍耐煩惱為第一重要,帶兵也是這樣。和官場來往,我們兄弟都患在稍稍了解世態而又懷有一肚皮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落落寡合。迪安妙就妙在全然不識世態,他肚子裏雖也懷著些不合時宜,但卻一味渾厚含容,永不發露。我們兄弟則時時發露,總不是帶來福氣的辦法。雪琴與我們兄弟最相像,也到處少有投合的人。弟應當以我為戒,一味渾厚,永不發露。將來養得性情純熟,身體也健康旺盛,子孫也受用,不要習慣於官場機變作偽,恐怕越久德行就越淺薄。

在議論時事時,我說應當挺起骨頭,盡力堅持。三更時作一聯,即“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用以自警。我作過很多的聯,可惜沒有寫出留下來。丁未年在家作的聯說:“不怨不憂但反身爭個一璧清,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曾經用木板刻寫出來,與這個聯有些近似,就附在這裏。(2)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艱苦的生活對人是一種磨煉,是對意誌品質的考驗,也是培養自己遠大理想和浩然正氣的途徑。隻要能夠忍受住種種生活中的艱苦,也就不怕前進道路中的任何障礙了。

宋濂字景濂,明朝初年浦江人。官至士,承旨知製誥。主修《元史》,參加了明初許多重大文化活動,參與了明初製定典章製度的工作,頗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被人認為是明朝開國文臣之中的佼佼者。

宋濂年幼的時候,家境十分貧苦,但他苦學不輟。他自己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講:“我小的時候非常好學,可是家裏很窮,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尋找書看,所以隻能向有豐富藏書的人家去借來看。因為沒錢買不起,借來以後,就趕快抄錄下來,每天拚命地趕時間,計算著到了時間好還給人家。”正是這樣他才得到了豐富的學識。

有一次天氣特別寒冷,冰天雪地,北風狂呼,以至於硯台裏的墨都凍成了冰,家裏窮,哪裏有火來取暖?手指凍得都無法屈伸,但仍然苦學不敢有所鬆懈,借書堅持要抄好送回去。因此能夠博覽群書,增加見識,為他以後成材奠定了基礎。

麵對貧困、饑餓、寒冷,宋濂不以為意不以為苦,而他所追求的是成大業,努力向學。到20歲,他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向賢達之士學習,他常常跑到幾百裏以外的地方,去找自己同鄉中那些已有成就的前輩虛心學習。有一位同鄉位尊名旺,他那裏的名人來往的很多,名氣也很大,有不少人趕來他那裏學習,他的言辭和語氣很傲慢,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宋濂就侍立在他旁邊,手拿著儒家經典向他請教,俯下身子,側耳細聽,唯恐落下什麼沒有聽明白。有時候這位名氣很大的同鄉,對他提出的問題不耐煩了,大聲叱責他,他則臉色更加恭敬,禮節愈加地周到,連一句話也不敢說。看到老師高興的時候,又去向他虛心請教。他還自謙地說:“我雖然很愚笨,但也學到了許多東西。”

後來他覺得這樣學習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就到學校裏拜師學習。一個人背著書箱,拖著鞋子,從家裏出來,走在深山峽穀之中,寒冬的大風,吹得他東倒西歪,數尺深的大雪,把腳下的皮膚都凍裂了,鮮血直流,他也沒有知覺。等到了學館,人幾乎凍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動彈,學館中的仆人拿著熱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熱,用被子蓋好,很長時間以後,他才有了知覺。

為了求學,宋濂住在旅館之中,一天隻吃兩頓飯,什麼新鮮的菜,美味的魚肉都沒有,生活十分艱辛。和他一起學習的同學們一個個衣服華麗,戴著有紅色帽纓鑲有珠寶的帽子,腰裏佩著玉環,左邊佩著寶刀,右側戴著香袋,光彩奪目,像神仙下凡一樣,但是宋濂不以為那是什麼快樂,絲毫也沒有羨慕他們,而是穿著自己樸素無華的衣服,不以為低人一等,不卑不亢,照樣刻苦學習,因為學問中有許多足以讓他快樂的東西,那就是知識。他根本沒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這種表麵上的苦當回事。

正是宋濂能忍受窮苦,自得其樂,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他的那些同學一個個生活得很快樂,但是又有幾人名留青史呢?

(3)吃得苦中苦,必為人上人

一盧、苦也受不了,那就休想幹成什麼大事,經受重大的人生挫折和非常的磨難。所謂“苦盡甘來”正是這個道理。

“梅花香自苦寒來”,就是說一切成功的梅花都需傲雪淩霜,忍苦耐寒才能盛開,霜雪之中的梅花才更具香意、美意。溫室裏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霜雨雪的考驗的。

對於人生道路上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來說,能吃苦耐勞是到達理想境界的惟一方法,做學問是這樣,搞科研也是這樣,對於一般平平常常的人來說,要想生活得安寧、幸福,也需要吃苦耐勞。做工要忍得住勞累之苦;種地要經得起風吹日曬雨淋之苦;當運動員要吃得下訓練之苦;就是讀書學習,也須忍得住寒窗之苦,耐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寞,否則怎能學到真知識呢?隻要能吃苦,就能做出成績,關鍵是能不能堅持下去。

某報記載,一女青年出生於書香門第。大學畢業後,為了考取研究生,白天在單位工作,晚上回來在家挑燈夜戰,苦幹四年,終於實現了她的研究生之夢,來到了首都北京。四年苦讀失去了多少歡樂,現在總算該鬆口氣了。於是她開始盡情地玩了起來,直到考試,她才開始著急,沒辦法,隻好抄襲,導師一再警告,她仍不悔改。終於她自己為剛剛開始的研究生生涯劃上了一個不美滿的句號。

即使是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家庭的成員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是很麻煩的事。

當今的家庭結構大都由雙職工帶一個孩子組成,常常看到一些小兩口一下班就吵嘴、打仗,一打聽,大多是這個原因。一方多幹點,另一方就會多休息一會兒,就會多體會到一份溫暖,如果雙方都這樣做,無疑會帶來家庭的和睦。因此,忍苦耐勞是促成家庭和睦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