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忍”之忌 3(1 / 3)

第五章 “忍”之忌 3

要耐得住寂寞

人懷才不遇是經常的事情。一是由於自己的才華沒有被人發現,所以也就不可能被使用;二是雖然胸懷大誌,滿腹文韜武略,但是生不逢時,像薑太公那樣,不願意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在助紂為虐上,而要與明主相顧,像鳥要擇木而犧那樣,賢士要審時度勢,擇主而事。這樣就要忍受一時的貧窮、困苦,忍受住自己的不得誌,而不能為了眼前的功名利益放棄自己的追求。真正有大誌的人,即使是平生不得誌,也會廉潔自守,剛正不阿,不會依附權貴,更不會與奸人同流合汙。不怕失敗,也不畏懼別人的嘲諷,矢誌不渝地向著既定奮鬥目標前進,他就能忍受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忍受別人無法忍受的精神折磨和肉體創傷,等待時機。

在時機不對,機遇不佳的時候,要沉住氣,耐住性子,慢慢去尋找一個適於自己發展的環境,切不可操之過急。

王猛慧眼識君,他不是見一個君主便要委身於他,而是經過耐心的分析,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上司,這也是懷才不遇之忍的一個重要方麵。

王猛本來是漢族的知識分子,他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劇縣,年幼時因戰爭動亂,他隨父母逃到了魏郡。而苻堅是氐族在長安建立秦之後的一位君王。當時,漢族人的東晉政權還依然存在,王猛為什麼要投奔到氏族荷堅的手下去呢?

這是因為王猛對自己人生道路,作了極為認真的選擇。他心裏明白:一個人再有才能,如果沒有一個聰明能幹的上司,其才能是無法發揮出來的。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上司,本身就是一個人才能和智慧的體現。

王猛年輕時,曾經到過後趙的都城——鄴城,這裏的達官貴人沒有一個瞧得起他,唯獨有一個叫徐統的,見了他以後非常驚奇,認為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於是,徐統便召請他為功曹,可王猛不僅不答應徐統的召集,反而逃到西嶽華山隱居起來。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才能不應該幹功曹之類的事,而是幫助一國的君王於大事的,所以他暫時隱居山中,看看社會風雲的變化,等候時機的到來。

公元351年,氐族的荷健在長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漸強大。354年,東晉的大將軍桓溫帶兵北伐,擊敗了荷健的軍隊,把部隊駐紮在灞上。王猛身穿麻短衣,徑直到桓溫的大堂求見。桓溫請他談談對當時社會局勢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邊把手伸到衣襟裏麵去提虱子,一邊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

桓溫見此情景,心中暗暗稱奇。他問王猛說:“我遵照皇帝的命令,率領10萬精兵憑著正義來討伐逆賊,為老百姓除害,可是,關中豪傑卻沒有人到我這裏來效勞,這是什麼緣故呢?”王猛直言不諱地回答:“您不遠千裏來討伐敵寇,長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來,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來。”桓溫沉默了好久都沒有回答,因為王猛的話正暗暗地擊中了他的要害。他的心思實際上是:自己平定了關中,隻得個虛名,而地盤卻歸於朝廷,與其消耗實力,為他人做嫁衣,還不如擁兵自重,為自己將來奪取朝廷大權保存力量。

桓溫聽了王猛的話,更加認識到麵前這位窮書生非同凡響。過了好半禾,他才抬起頭來,慢慢地說道:“江東沒有人能比得上你。”

後來,桓溫退兵了,臨行前,他送給王猛漂亮的車子和優等馬匹,又授予王猛高級官職“都護”,請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到華山征求老師的意見後,拒絕了桓溫的邀請,繼續隱居華山。

王猛這次拜見桓溫,本來是想出山顯露才華,幹一番事業的,但最後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他考察桓溫和分析東晉的形勢之後,認為桓溫不忠於朝廷,懷有篡權野心,未必能夠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溫的手下,很難有所作為。這是第二次拒絕人的邀請和提拔。

桓溫退走的第二年,前秦的苻健去世。繼位的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苻生。他昏庸殘暴,殺人如麻。荷健的侄兒苻堅想除掉這個暴君,於是廣招賢才,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他聽說王猛不錯,就派當時的尚書呂婆樓去請王猛出山。

苻堅與王猛一見麵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樣,他們談論天下大事,雙方意見不謀而合。苻堅覺得自己遇到王猛好像三國時劉備遇到了諸葛亮;王猛覺得眼前的苻堅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對象。於是,他十分樂意地留在苻堅的身邊,積極為他出謀劃策。

公元357年,苻堅一舉消滅了暴君苻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君主,而王猛成了中書侍郎,掌管國家機密,參與朝廷大事。王猛36歲時,因為才能突出,精明能幹,一年之中,連升了5級,成了前秦的尚書左仆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為苻堅治理天下出謀劃策,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傑出的政治家。

公元375年,王猛因病去世,終年51歲。苻堅這時才38歲,他為失去這位得力的助手十分痛心,經常悲傷流淚,不到半年頭發都斑白了。

古人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曆史上多少有才能的人由於投錯了主人而遺恨終生。王猛同諸葛亮一樣在動蕩不安的形勢下,正確選擇了自己的道路,所以才有他事業的成功,才有他一生的輝煌。他忍住一般人求遇心切,急於求取功名富貴之心,認定了真正的人選,才投身仕途,這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也告訴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應該盡力去選擇一個你認為合適的領導,這樣你事業才能順利發展。

力避惰性的侵擾

中國古代,一向把勤勞作為一種美德來提倡,要求人們克製自己樂於享受的惰性。對此《易經?廉卦?九三》說:勤勞而謙遜的人,會有好結局。這是說有功勞,而且能夠謙虛,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而君子能做到,所以會有好結局。孔子的《支辭》又說:“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有功勞而不矜持,這才是最忠厚的一’

人無論幹什麼,首先要勤字當先。學生要勤於讀書,政治家要勤政,商人就更,必須以勤克惰,才能有所收益。因為勤勞,必然會有辛苦,能夠忍受辛苦,不隨便沉溺於嬉樂之中,才能把事情辦好。想有所成就,又不願意付出勞動,那是不行的。

元代許名奎曾說:

能夠忍受侮辱的人,一定能建立統一國家的大業。張良在橋下爬著給老人撿鞋,從此他胸懷帝師的智謀;市井之人譏笑韓信從別人胯下爬出,其實他負有王侯的器量。《說苑?眾談篇》中說:‘能夠忍受恥辱的人安全,能夠忍受羞辱的人可以生存。”被看成是不可能複燃的死灰,韓安國受到何等侮辱;被裹在廁所的席子裏,範睢最後封為應侯。侮辱實在是給人治病的毒藥,不使病人昏迷又怎能治好病呢?所以為別人係上褲子的人當了廷尉;甘心讓自己的臉被人吐唾沫的人居於宰相的地位。

父母的恩德和天地一樣寬廣;子女侍奉父母,要懷著孝敬之心,輕聲細語,悅工動聽,黃昏時要向父母請安,早晨要向他們問好。做兒子的沒有比舜更遭難了。他的父母用火燒倉庫,用土填井,想把他置於死地。他在曆山耕田,隻有大聲啼哭罷了。沒有比申生、伯奇更冤屈的。父親聽信後母壞話,他們不敢違抗父命。晉獻公祭地,為什麼地麵凸起來?毒蜂為什麼係在伯奇後母的衣服上?侍奉最難侍候的父母,才能看出做兒子的純潔孝心;父母的好惡不妥當,心中有疑問也不敢計較!做兒子的不孝敬父母,這種罪不輕呀;國家有刀鋸之刑,上天有雷霆之威。

侍奉君主應該竭盡忠心,這是臣子的大節;如果對國家有利,便把個人生命交給它。顏果卿大罵安祿山,直到被割斷舌頭也不知道痛苦;張巡守衛睢陽,把愛妾煮給十兵吃也不哀憐。麵對李希烈養子的屠刀,顏真卿對李希烈表示了誓死的決心。他們的忠義氣節,水遠不會磨滅,在地上就變為山河,在大上就變為日月。有人享受高官厚祿,世代受到國家的恩德,可一旦國難臨頭,便出賣國家以保全自己。這種人有什麼臉麵來麵對大地呢叫山們最終會受到鬼神的懲罰。正史中明白寫著叛臣的名字。

嬰兒生病足因為吃得太飽,寶貴的人遭禍是因為受寵。龍陽君為釣到魚怕失寵而哭泣,黃頭郎進入漢文帝夢中使鄧通得寵。董賢長得漂亮,得到割袖的恩寵,皇上用的珍寶和各地進獻的貢品,都放在董賢家中。漢哀帝想把帝位讓給董賢還沒成功,董賢已身首分家了。富貴沒有和驕奢相約,可是驕奢自動到來;驕奢沒有和死亡相約,可是死亡會自動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