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忍”之忌 4(1 / 3)

第五章 “忍”之忌 4

察顏才能觀色

商鞅在政治上投秦王所好,所以很快便飛黃騰達。這種人在春秋戰國時特別多,後代也沒有絕跡。在官場上有這麼一種人,能適應各種差異甚大的主子、上司和完全不同的政治環境和氣候,他們如同變色龍一樣,根據上司的口味不斷改變著自己的政治主張、傾向,因而總能春風得意,人們稱這種人為“代代紅”。“代代香”。他們便頗有點商鞅的流風餘韻,但像商鞅那樣成就了一番大事業的並不多,絕大多數隻是一些小角色。

漢元帝劉爽上台後,將著名的學者貢禹請到朝廷,征求他對國家大事的意見,這時朝廷最大的問題是外戚與宦官專權,正直的大臣難以在朝廷立足,對此,貢禹不置一詞,他可不願得罪那些權勢人物,隻給皇帝提了一條,即請皇帝注意節儉,將宮中眾多宮女放掉一批,再少養一點馬。其實,漢元帝這個人本來就很節儉,早在貢禹提意見之前已經將許多節儉的措施付諸實施了,其中就包括裁減宮中多餘人員及減少禦馬,貢禹隻不過將皇帝已經做過的事情再重複一遍,漢元帝自然樂於接受,於是,漢元帝便博得了納諫的美名,而貢禹也達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不明白,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較為嚴重的政治關頭,時常要下詔求諫,讓臣下對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見,表現出一副棄舊圖新、虛心納諫的樣子,其實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態的表麵文章。有一些實心眼的大臣卻十分認真,不知輕重地提了一大堆意見,這時常招來忌恨,埋下禍根,早晚會招來帝王的打擊報複。但貢禹卻十分精明,專揀君上能夠解決、願意解決、甚至正在著手解決的問題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問題,這樣避重就輕,避難從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做官的技巧已經十分圓熟老道了。

會長眼色,察顏觀色是捧場至關重要的基本功。要投其所好,及時變色,不知道上頭的心理和意圖,說不定會拍錯了馬屁,“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我國舊社會官場之上,都是一個比一個長眼色,善變色。

唐高宗李治將要立武則天為皇後,遭到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元老重臣的反對。一天,李治又要召見他們商量此事;褚遂良說:“今日召見我們,必定是為皇後廢立之事,皇帝決心既然已經定下,要是反對,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顧托,輔佐陛下,不拚死一爭,還有什麼麵目見先帝於地下!”

李績和長孫無忌、褚遂良一樣,也是顧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宮,凶多吉少,便借口有病躲開了;而褚遂良由於麵折廷爭,當場便遭到武則天的切齒斥罵。

過了兩天,李績單獨謁見皇帝。李治問他:“我要立武則天為皇後,褚遂良堅持認為不行,他是顧命大臣,若是這樣極力反對,此事也隻好作罷了!”

李績明白,反對皇帝自然是不行的,而公開表示讚成,又怕別的大臣議論,便說了一句滑頭的話:“這是陛下家中的事,何必再問外人呢!”

這句回答真是巧妙,既順從了皇帝的意思,又讓其他大臣無懈可擊。李治因此而下定了決心,武則天終於當上皇後。反對派長孫無忌、褚遂良都遭到了迫害,隻有李績官運一直亨通。

說好不說歹,報喜不報憂

郭鬆齡是張作霖手下的一名副軍長,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他戰功顯赫,為奉軍獲勝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他是個新派人物,很看不慣軍閥部隊內一些陳規陋習,不時要進言改革軍隊,這就觸怒了奉係的一些元老,張作霖和親信楊宇霆也對他百般挑剔,另眼看待。這可把郭鬆齡氣壞了,他於1924年11月23日在灤州召開軍事會議,以倡導和平為名,宣布回師奉天,準備兵諫。

張作霖在奉天得到消息後,又急又氣。要不要帶兵前去阻攔呢?他一時拿不定主意。他身穿便服,懷裏插了兩支手槍,臉色鐵青,兩眼通紅,獨自在書房裏來回踱步。副官和衛兵們站在門外,連個大氣也不敢出。突然,房內傳出張作霖的一聲命令:“傳包瞎子!”

這包瞎子是誰?原來是一個算命賣卦的先生。他其實不全瞎,左眼還能看,但算命要的是瞎子,所以他整天戴副大墨鏡。據說,他當年給張作霖推過“八門”,靈驗得很。所以,張作霖發跡後,每每遇到疑難,總要找他來求個簽問個卦。這樣,包瞎子也身價百倍,成了“鐵嘴神算”。

包瞎子一進帥府,立即感到氣氛緊張,也沒敢多說話,就將黃緞包袱放在紅木桌子上,解開來,把一大堆刻著“天幹地支”的卦子兒擺了起來。張作霖揮揮手道:“現在沒功夫等你擺弄這些玩藝兒了,抽個簽,問個吉凶禍福吧!”包瞎子連忙雙手捧過簽筒,張作霖虔誠地抽出一支簽。包瞎子接過簽條,念道:“烏雲遮月不長久,桃紅柳綠好風光;關公五關斬六將,誰是烏江楚霸王!”

張作霖聽不懂啥意思,兩眼一瞪,急問道:“別文縐縐地啦!快說是吉是凶?”

這是一條模棱兩可的簽文。包瞎子早摸透了張作霖的心理,隻能報喜,不能報憂,隻能說好,不能說歹。他也耳聞郭鬆齡起事,估計準是為了這件事,就連忙作了揖道:“大吉大利,上上簽!簽上說,郭鬆齡是烏雲遮月,大帥是洪福齊天!”

張作霖一聽,眨巴了兩個眼睛,認為大事不妨,就決定不再離開奉天了。

算命先生為了生計,對每一個問凶卜吉的顧客都要揣摩心理,讓你滿意,以便你心甘情願掏腰包。久而久之,練就了一身絕妙的捧場功夫。他們有一個屢試不爽的竅門:說好不說歹,報喜不報憂。對付張作霖這種人,實在是簡單得很。

有道是強將手下無弱兵,張作霖的親信楊宇霆也是一個特別喜歡被各路神仙吹捧的角色。

第二次奉直戰爭,奉軍總參議楊宇霆奉命隨軍進關,並參議軍事。他是一個剛愎自用並有野心的人,一旦掌握了軍權,就不可一世。他得意洋洋地從沈陽出發,隨身帶了他平日最信任的“張神仙”、“馬神仙”等四名術士,同乘一列專車。

楊宇霆雖驕縱橫蠻,卻篤信神道。凡是作戰措施,他都要先請四位“神仙”算卦占卜,選擇吉日青時,方始采取行動。當時,張學良是第三軍團長,和楊在一起,他是個有點新思想的人,對楊的這種迷信行為很不以為然,先是勸他“兵貴神速,不可安聽佞言”。但楊宇霆總把他看作是“小孩子”,而且,他的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哪裏肯聽,隻因為是少帥,每次來勸時,都是婉言拒絕,還說:“神道是很靈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