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口才藝術 2
邏輯對立,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幽默術就是通過言語或行為前後不一,言行之間相互抵觸,造成邏輯上相互矛盾的一種幽默技巧。
自相矛盾幽默術是一種重要的幽默技巧和常用的幽默手法,常常能產生強烈、鮮明的幽默效果。它一般適用於相互之間關係融洽、彼此信賴的熟人之間,例如朋友、夫妻、師生、上下級、同事等等。由於相互比較熟悉,彼此了解,對方往往能原諒你的“搞笑”,經得起你的笑話,理解你的幽默。對於那些開不起玩笑的人千萬不可使用這種幽默術,以免他信以為真。不能理解你的玩笑,心存芥蒂,反而搞得雙方都不愉快。陌生人之間,就更不用說了,不知道對方脾性,就貿然行事,即使對方很開朗,也會由於太唐突而接受不了。
大家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講話不能自相矛盾,言行不能自相矛盾。這是雙方思維得以順利進行的起碼的邏輯常識。但如果有意識地運用這種邏輯上的前後對立,卻能產生幽默的趣味。因為這種不通的邏輯能帶給人們一種意外,它能推動人們去思索這意外的內因,待明白真相後,往往會為這種故意的“自陷泥潭”而感到可笑。所以自相矛盾幽默術能產生很有哲理性的幽默。
平時在求職、求學期間,可以用一些隱性的自相矛盾幽默術讓對方明白你的真實想法,尤其是一些敏感話題。所謂隱性的,就是表麵看不出自相矛盾,但仔細一想就可以看到其隱藏的真實相法。也就是句子的表義真義相對立。當你求職時,招聘者如果問你對薪水的要求時,你不妨這樣回答:“我不在乎錢的多少,我看重的是我的工作能力有所值。”瞧,多麼“冠冕”的話,前麵說不在乎錢的多少,後麵說看重自己的工作物有所值,但物有所值靠什麼體現,不過是薪水多少!錢的多少!所以它其實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話,表麵上卻能給人以“敬業”的精神感動!
在人際交往中,一般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越是生疏的,越是彬彬有禮,而越是關係親昵,越是可以開可怕而荒誕的玩笑。由於這類玩笑的自我矛盾性和非攻擊性,因而十分風趣可笑。
自相矛盾幽默術的關鍵是要造成一種意義上的對立,從而產生邏輯上的抵觸。它其實是一種“輕喜劇”式的幽默,不論是隱性的,還是顯性的;不論是諷喻他人的,還是自我暴露的,都能給你帶來舒暢的笑意。
貼心提示:
比如說求愛,坦率地說“我愛你”,當然無可非議,但若換成“你為何如此霸道天天晚上都跑到我夢裏來?”或許更能獲得小姐芳心。
通過正話反說產生幽默
朋友好久不見,突然見麵,發現他長胖了。你可以這樣調侃:“你越來越來膘了!”這帶點戲謔性的幽默似乎不太難。如果換成正話反說:“啊!你怎麼越來越苗條了!”幽默的表達必將令你的朋友嗔怪地笑起來。
從字麵上講,這似乎荒誕不經,但從深層次上理解,它傳達出另一層意思,雖不明言,卻了然於心。二者一對照,反差很強烈,諧趣就形成了。
還有一種是反話正說,表麵是肯定,實際是否定,形褒實貶,形成大起大落的語言變化,透示出詼諧之樂趣。
這些方法被廣泛運用於相聲、小品之中。有一篇名為《擠車的訣竅》的諷刺小品,正兒八經地說著反語。
朋友,你可知北京乘車之難?……上下班乘車都成了一門學問。
先說上車,車來時,上策為“搶位”——猶如球場上的搶點。精確計算位置,讓車門正好停在身邊,可先據要津之利。當然,必須頂住!此中訣竅是:上身傾向來車方向。穩住下身,千萬莫被隨車來的人流衝走。中策則貼邊。外行才正對車門,弄得擁來晃去,上不了車,枉費心力。北京人不同於外地人,哈爾濱人上車是“能者為王”,上海人多少會顧及顏麵,但動輒大呼小叫,使你無心戀戰。北京人又想講點風格又想早點上車,但決不會在車門前上車。最好的辦法是貼住車廂,裝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一點一點地把“無根基”者拱開。隻要一抓住車門,你就贏了。老北京都精於此道,所以售票員洗車,從來無須擦車門兩邊——那全是老北京的功勞。下策呢,可稱為“搭掛”,將足嵌入車門(萬勿先進腦袋),而後緊靠車門,往裏“鼓擁”,隻要司機關不上車門,他就得讓你上車。
這裏反話正說,表麵教人不守秩序,實際是諷刺不守秩序之士。由於這些以肯定語氣講的話是明顯荒謬的,因而才是可笑的。
生活中,很多人善用此法諷刺醜惡,鞭撻罪行。宗先的《於無聲處》中的一個角色在評價他不以為然的人物時說:“我告訴您了,根據報紙上官方介紹,他是天底下頭等大好人,渾身上下毫無缺點,連肚臍眼也沒有。”
反語一般運用於輕鬆活潑的場景,但在美國,人們甚至可以從那些嚴肅認真的交通指示牌上發現反語,在美國西海岸一條公路的急轉彎處有一幅標語牌是這樣寫的:
“如果您的汽車會遊泳的話,請照直開,不必刹車。”
貼心提示:
提醒人們刹車卻反說成不必刹車,這則反語絕無諷刺嘲弄的意思,這隻是給人一個別具一格的警告。
巧用同音異義詞
巧用同音異義詞,充滿調笑又常含隱喻,可發人雅興,令人捧腹。這是一種典型的戲弄、調笑言辭。
清代智辯家紀曉嵐和和當時分別擔任侍郎和尚書,有次兩人同席,和見一狗在桌下啃骨頭,問紀曉嵐:“是狼(侍郎)是狗?”
紀曉嵐馬上回答:“垂尾是狼,上豎(尚書)是狗。”
說實在的,兩人都在罵人,但都含而不露,謔而有度。特別是紀曉嵐,急中生智,巧用諧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令人稱快。
無獨有偶,在狗啃骨頭上做文章的蘇東坡也有一絕。
這天,蘇東坡與友人承天寺參蓼泛舟赤壁,見一狗在河灘上啃骨頭,馬上靈機一動,說:
“狗啃河上(和尚)骨。”
參蓼一聽,覺得話中有話,馬上回敬一句:
水流東坡詩(屍)。”
兩人聽罷都哈哈大笑。因為,表麵聽來,是吟詩寫實,頌揚風雅,實際是相互戲弄,相互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