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口才藝術 3(1 / 3)

第五章 口才藝術 3

提問的技巧

有問題必須請教。應敢於提問,不要害羞,並且在提問之中掌握適當的方法,將會使提問者從中大有收獲。

發問的技巧

提問者應當是個心理學專家,對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有時可以單刀直入,有時可以迂回曲折,有時可以步步緊逼,有時又可以聲東擊西,不但要讓自己有問可發,還要讓對方有話可談。

(1)循循善誘,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許多時候為了了解情況,更需要視對象而采用不同的發問方式。我國著名的演說家李燕傑在做思想工作中,就十分注意發問的方式。

一天晚上,他剛在夜校上完課回家,有位青年從他後麵跟上來,要和他談心。

李燕傑一看這個青年,身穿大紅襯衣,肩上掛著西裝背帶,胸前還掛個耶穌像的十字架,心裏對這個青年的思想現狀明白了七八分。青年誠懇地要拜李燕傑為師,表示要學好文學和外語,李老師見他真誠,就和他談起心,於是,一連串的發問開始了——

李:你為什麼要戴這個(十字架)呢?

青:你是搞中國古典文學的,還懂這玩藝兒?

李:你真把我看扁了,我要連這個問題都答不上來,今個我不就栽倒了嗎?

青:(笑)

李:你不是在學外語嗎?我問你,“聖經”這個詞,英語怎麼說?

青:……

李:Bible Bible

李:你掛十字架,會念祈禱詞嗎?

青:不就是阿門嗎?

李:不對。(從頭到尾把祈禱詞背了一遍)你讀過聖經嗎?聖經都講了些什麼呢?

青:不知道,沒讀過。

(接著,李老師把《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的主要內容給青年講了一篇,轉而又談到美的含義……)

李:比如,有個姑娘長著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笑起來還有兩個小酒窩,表麵看,還挺美。可是有人告訴你,她就是愛在電車上幹這個的(做一個扒手的功作),你還認為她美麼?

青:內外不一致,不美。

李:有這麼一幅油畫,一個修女,外表穿得很肅穆,內心對耶穌很虔誠,胸前掛著一個十字架,你覺得美嗎?

青:內外相和諧,對基督徒來說,還是美的。

李:那麼閣下,既不懂耶穌教,又不信耶穌教,胸前掛著十字架,你是美在哪兒呢”

青:……李老師,我以後保證不戴了,要再戴就是孫子!

李:你以前為什麼要戴它呢?

青:我看外國人戴。外國人能戴,我幹嘛不能戴?

李:你的領導沒有批評過你嗎?

青:他們不讓戴,我偏要戴,要是像你這樣給我講清道理,我早就不戴它了。

可以看出,李燕傑的提問是一種循循誘導。開始,他采用發問,以便了解情況,知道青年不懂耶酥,摸清了青年的思想脈膊。以後仍然是問,但已經是有意識的引導青年往深處思考那種盲目追求外表美的根源了。

提問時,自己要胸有全局。要達到什麼目的,要通過哪幾個問題,都應有條理地進行。既要有事先的設想,又要隨機應變,善於抓住某一點一瞬即逝的問題深挖下去。

(2)注意提問的策略

一般說來,提問應當開門見山,要了解什麼,就問什麼。可是遇到一些特殊情況,自己需要了解,直問也許會引起對方某些不快或者挑起隱衷,這時就要比較巧妙、含蓄一些地發問。

在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有人利用發問來設圈套。高爾基在小說《三人》裏這樣描述伊利亞被檢查官審問的場麵——

檢:你能不能告訴我,星期四下午兩點到三點之前你在哪兒?

伊:在小酒店喝茶。

檢:啊!在什麼小酒店?在哪兒?

伊:在“普列文”酒店……

檢:為什麼你能這樣確切地說你恰好這個時候在酒店裏呢?

伊:因為進酒店以前我向一個警察問過時間,那警察告訴我是一點多鍾……大概是一點二十分

檢:你認識他嗎?

伊:認識……

檢:你自己沒有表嗎?

伊:沒有。

檢:你以前也問過他時間嗎?

伊:問過……

檢:在“普列文”酒店呆了很久了嗎?

伊:一直呆到有人喊殺人了……

檢:後來到了什麼地方?

伊:去看被殺的人。

檢:當場,就在那店鋪附近,有人看見過你嗎?

伊:也是那個警察看見過我……他還把我從那兒轟走……用手推我……

檢:很好!……你問警察時間是在凶殺案發生以前,還是以後呢?

伊:……這我怎麼能知道呢?

看,檢察官沒有達到目的。他原來設計一個圈套,要證實伊利亞與謀殺有關,雖然結果以失敗告終,但其發問還是頗具策略的:

①提些瑣碎的,與案情沒有什麼實質性關係或毫無關係的問題,以便麻痹伊利亞的注意力和警惕性;

②選擇適當的時機,當受害者心理上“解除武裝”,認為不再有什麼危險的問題時,便向他提出實質的問題讓他回答,審訊達到最高潮時所提出的問題是:伊利亞問警察的時間是在凶案發生以前還是在以後。不管怎麼回答,伊利亞總會處於知道作案時間者的地位,也就是處於凶手的地位。但伊利亞猜著了檢察官的想法,並及時發現了給他設的圈套,便提出反問:“這我怎麼能知道呢?”也就是說:“你怎麼能問我凶殺案的時間問題呢?既然我沒有行凶殺人,當然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發生的。”這最後的回答宣告了檢察官策略的破產。

有時,因為種種原因,發生的問題不便直接提出來,就需要試探,從語法上講,常用兩種句式:

①用選擇問句(即並列幾個項目,讓回答的人選擇一種)這項目中,問話者往往會有側重,但多問幾個,便留有試探的餘地。如青年為向一位姑娘表示友好,想和她建立聯係,但不便直說,於是他采用選擇問句說:“您看書是給您送去好呢?還是您來取?”

②用否定的形式去探問,如有的人健忘,自己的鋼筆不知放哪兒了,但直接問人顯得冒昧,可以采取否定的形式來試探。如:“您沒有借過我的鋼筆吧?”表麵說“沒有,”其實問“有沒有”。

③讓對方有話可談。

有些人由於問的方式過於笨拙,使對方無法回答。電視屏幕有過這麼一個不善於發問的記者,他采訪美國某跳水運動員(母親是上海人)時連續問:“你的母親是上海人嗎?”“你這次要去上海嗎?”“你準備在上海見你親戚吧?”麵對這些平淡無奇的問話,運動員隻好一次一次地重複:“Yes!”這不能怪運動員不健談,而是對這種笨拙的發問也至多能回答到這種程度。如果記者換另一種方法問:“你準備怎樣把對你母親的懷念帶回美國呢?”情況就不大一樣了。運動員不但可以介紹自己來中國時被招待的情況,還有充分餘地述說一下自己來中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