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界,人們隨處可見承諾的力量。隻要你稍稍注意一下商品的廣告,你就知道他們的承諾方式了。例如,推銷香皂的廣告,一定會標榜“滋潤、營養你的肌膚”、“清潔你的肌膚”等等,這些廣告詞正在向你承諾商品的價值,如果恰好是你所希望的,那你就會去買這種商品。換言之,你就是被這種承諾的力量所說服而買下這種商品的。
又譬如說,你到鞋店去買鞋,店員會以什麼態度對待你呢?他會說:“這雙鞋子穿起來很舒服”、“買這雙絕不會吃虧”、“你穿起來真好看,你的朋友一定會讚美你的”;如果你是買童鞋的話,他就會說:“這雙鞋非常結實,小孩子蹦蹦跳跳的也不容易壞”。這些針對顧客心理的話,就是對顧客發出的承諾,因此很容易使顧客心動,而買下這件東西。
承諾何以會有如此大的力量?原因在於一個人除非他自己對某件事情有過經驗,否則他在做每一件事時,心裏總會懷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不敢妄下結論,評定這件事究竟是好還是壞。因此,他會期待著你在一旁,敲鑼打鼓一番,說些好話,以增加他的信心。隻要你向他提出承諾,他往往就會順水推舟地表示相信你,並做出決定。
然而,如果你希望對方永遠保持對你的忠誠,則你應該給予對方報酬。換言之,你必須實現你的承諾,否則,你所得到的好結果,將僅僅是曇花一現,對方會永遠對你失去信心。
下麵這一段,是一位小夥子煞費苦心地勸說女朋友答應他的邀約的對話:
“你今天真漂亮,晚上六點鍾我們出去吃頓飯,聊聊天,好嗎?”
“不行。”
“我們應該彼此多了解一點。就在六點鍾好了,到時我來接你。”
“不行。”
“說不定我們可以遇到一個我們喜歡的人,或是一件有趣的事呢,就是今晚六點鍾吧!”
“不”
“六點鍾見麵以後,我們可以吃頓飯,看場電影,然後到咖啡廳去坐坐,我們會有一個非常美妙的夜晚,還是去吧!”
“是嗎?”
“我發覺我越來越喜歡你,今天晚上一定要見到你,就六點鍾,我來接你。”
“那好吧,就六點鍾再見。”
以上這段對話,雖然稍有誇張,但這些話就使用了使對方說“是”的技巧。包括若幹說服對方的基本原則——執拗性,使對方興奮、奉獻自我等。
促使對方說“是”的方法很多,這裏的目的就是使你以最簡單的方法,促使他人對你說“是”。
現在,你不妨從你身旁的任何東西開始想起,你會發覺,你所有一切幾乎都是經由他人的同意而得到的。“要求——得到”,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原則。要求的方式分為許多種類:嬰兒大聲哭喊從而獲得牛奶,年輕人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語因而得到婚姻的對象,麵包店的老板把剛出爐的熱麵包放在店門口,以麵包熱而香的味道,引起過往行人的購買欲。
我們日常所要求的都是些什麼呢?無非是要引人注意,想藉助於對方,想與對方合作,想得到對方的同意等等。“要求”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事實上真正重要的事,是使我們所要求的事讓對方無可拒絕,亦即誘使對方對我們說“是”。
使對方說“是”,其實比想象中的容易。任何要求的答案隻有兩種——“是” 與“不”。開始時,此兩者各占一半的機會,因此,隻要能稍加努力,則否定的一半就會變成肯定的了。
有一位實業家,最大的嗜好就是種蕃茄,種出的蕃茄又大又紅又甜。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的一番話很有啟發性:
“我認為一切事情成功的秘訣,就在於製定一個高目標,然後全力以赴。我就是下定決心要種出自然界所給予的最大、最好的蕃茄,所以我才能集中全力,不斷地研究、改良品種、研究栽培。同時,我隻以栽種蕃茄為惟一目標,沒有留下自我失敗的餘地,就像過河卒子般,隻有拚命向前了。我相信任何人,隻要他對一個目標付出全力,他一定會成功。”
這段話充分表現出集中力量,對自然界會有很大的影響力。當然,這個原理用在人類身上,也會產生奇跡似的效果。
如果有人對你的意見多方吹毛求疵時,有一個法則,可以讓你征服對方。有了這個法則,你等於將對方一半收歸己有了。這個法則就是“對於不值一提的抗議,不要誇張地作出反應,即使對方的語氣強硬,你也不必產生強烈的反應”。
當然,如果對方的抗議是有根據、有理由的,那麼我們回答的方式就比較簡單,因為能做此種抗議的人,必然是一位明理的人,所以你隻要合情合理地回答他就可以了。
貼心提示:
“是”與“不”生來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關鍵看你如何把握了。不過,千萬別為不值一提的抗議而反抗。這樣的說服會毫無意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