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寧遠大戰(二)(1 / 2)

公元一六二六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親率七萬大軍,對外號稱十一萬,渡過遼河直撲關寧錦一線。

現如今的後金軍跟以往截然不同,前麵是騎兵開道,中間是步兵,後麵跟著攻城部隊,托運著各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衝車、雲梯、拋石車,那麼咱們簡單的介紹一下上述幾種利器。

衝車:也叫「臨衝」或「對樓」,是一種被裝甲起來的攻城塔,即以衝撞的力量破壞城牆或城門的攻城主要兵器,屬於中國古代攻城器械。

衝車利用自身的高度,從車中直接向城內射擊,也可用來接近城牆,破壞女牆(垛牆),直接攻打城牆上的守敵。車中除了裝備有各種長兵器,還常常裝載強弩、石炮等重武器。

雲梯:是一種攀登城牆的工具。相傳雲梯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春秋時;魯班加以改進。戰國時雲梯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

唐代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時,由於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裝置,簡化了架梯程序,縮短了架梯時間,軍隊在攻城時,隻需將主梯停靠城下,然後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從而減少了敵前架梯的危險和艱難。另外,由於雲梯在登城前不過早地與城緣接觸,還可以避免守軍的破壞。到了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

據《武經總要》所記,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采用了折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這種形製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折疊式飛橋。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末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麵有屏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麵,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種類很多,雲梯算是巨大笨重、結構較為複雜的一種。

三國時,孫權手下大將甘寧,率兵攻打曹操的皖城,攻城的時候,原打算派兵士運土築土山,豎雲梯,架飛橋,接近敵城牆,但大將呂蒙認為此法費時費力,不如乘軍隊士氣正銳,用弓弩石炮強攻,可速戰速勝。果然,最後以強攻取勝。

攻城在古代有多種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漢代時,漢軍攻打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擊退城上守兵,用火燒毀木城,持弩弓,操長戟衝入木城,然後迅速接近土城,四麵架梯,緣梯登城,很快搗破了內城。這種攻城方式便是強攻,盡量縮短雙方對峙時間,一鼓作氣,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須使用輕便飛梯,飛梯結構簡單,重量輕,多是木製竹製。宋代飛梯長二三丈,首端裝有雙輪,便於蟻附登城。另外還有\"避檑木飛梯\"、\"躡頭飛梯\"、\"竹飛梯\",形製略有差異,但都輕便實用。

渡濠器具:宋代濠橋的長短以濠為準,橋下前麵有兩個大輪,後麵是兩個小輪,推進入濠,輪陷則橋平可渡。如果濠闊,則用折迭橋,就是把兩個濠橋接起來,中間有轉軸,用法也相同。

投石車:相傳三國時期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的時候,袁紹軍使用了大型攻城器械高櫓,然後劉曄獻計用投石車破高櫓。三國演義裏其實沒有提是劉曄發明的。後來經過馬鈞改進,進一步完善。

投石車在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是古代戰車的一種。上裝機樞,彈發石塊。因聲如雷震,故名霹靂車。《三國誌·魏誌·袁紹傳》:\"太祖(曹操)乃為發石車,擊(袁)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亦稱\"拋車\"。指在車上用粗竹將石塊拋擊出去;作為攻堅的手段。其實投石車就是中國象棋黑方的炮。

投石車是利用杠杆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後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最初的投石車結構很簡單,一根巨大的杠杆,長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裝載的石塊,短端係上幾十根繩索,當命令下達時,數十人同時拉動繩索,利用杠杆原理將石塊拋出,這就是古代的戰爭之神了(斯大林說炮兵是戰爭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