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大淩河城慘敗(1 / 3)

皇太極威望海內外,為了進一步加強自己皇權,皇太極便以關心兄長身體為名,取消了努爾哈赤時期製定的四大貝勒按月輪流執政的作法,皇太極在鞏固權力的道路上正穩步推進,代善和莽古爾泰的權力則被進一步虛化和削弱。

為了使八旗將士們從錦寧戰敗的陰影中徹底解脫了出來,他們看到了明王朝的虛弱,進一步堅定了殘明的信心,準備攻打遼西地區的第一處要塞--大淩河城。

提到大淩河城在今天的淩海市,淩海市過去叫錦縣,大淩河古稱渝水、龍川、白狼水,遼代以後改稱淩河(靈河)、大淩河。全長398公裏,是古代溝通東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齊國北伐山戎、曹魏征討烏桓、前燕入主中原、北齊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麗,均以大淩河穀為行軍主道。

大淩河城也是在袁崇煥在任期間修築,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固加寬加高,不過在袁崇煥被抓期間遭到清軍的破壞。

新任遼東經略到任後,準備再一次維修大淩河城,那麼現在的遼東經略是誰,說出來還真有趣,明廷已經無人可派,亦再次起用孫承宗,“詔以原官兼兵部尚書守通州”,統籌全局。

孫承宗首先曉以大義,安定了軍心。其後協調各路軍隊,聯合行動,經數月艱苦作戰,取得“遵永大捷”,並於崇禎三年(1630)五月將後金軍驅逐出關。

而後,孫承宗再任遼東經略後,仍堅持以積極防禦為主的方針,繼續加強寧錦防線,決心重築被高第毀棄的明金對陣圖

老臣孫承宗臨危受命,不負皇帝之托,很快收複了永平四城,然後對關內軍事防務作了認真的調整,於1631年(崇禎四年)正月,以古稀之年再次掛帥關外軍務,並按既定方針搶第三次搶築大淩河。

袁崇煥手下大將祖大壽逃歸關外後,經孫承宗訓斥,袁崇煥去信勸說,便又回到了關內,在收複永平的戰鬥中還立了功,但從此以後,祖大壽十分小心得很,從不隻身離開軍營,生怕叫東廠的特務抓了去。這次搶修大淩河的任務,落在了祖大壽的頭上。

大淩河城位於錦州東三十餘裏,是屏蔽錦州的重要防線。明軍若要固遼,就必修此城;而後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從袁崇煥時起,雙方對大小淩河二城爭奪就非常激烈,已是兩建兩拆。

麵對明軍的重築,皇太極當然不能坐視,他立即征調大軍,包括蒙古兵在內,公元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從沈陽出發,豎日便渡過遼河,拉開了淩河之戰的序幕。每次大戰打響之前,皇太極都要強調軍紀,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公元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八月一日,皇太極設筵款待前來參戰的蒙古軍,然後再次申令軍紀,並兵分兩路,一路由貝勒德格類、嶽托、阿濟格率兵兩萬,經義州屯住於錦州和大淩河之間,切斷錦州與大淩河的聯係。皇太極親自率大軍經黑山、廣寧從正麵壓向大淩河城。

公元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八月六日,兩路大軍會合於大淩河城下,大淩河之戰打響了。

大淩河城雖被金兵多次摧毀,但原有牆基還在,因此修城進度較快。太極沒有給祖大壽足夠的時間,在他修了不到半個月時,便兵臨城下。城牆雉堞還沒修完,祖大壽隻好關閉城門,倉促應戰。

皇太極這次大淩河之戰,他一改從前硬攻的戰法,改成了圍。他命八旗將士環城挖了四道壕溝,並築起一道一丈多高的牆,將個小小大淩河城圍得如鐵桶一般。

明軍萬萬沒料到金兵會出此狠招,他們從城上向下觀望,隻見:\"逆奴圍淩,連挖四壕,彎曲難行,器具全備,計最狡矣。\"而城中糧草僅夠幾天之用,圍了不幾天城中就斷糧了。城中將士無不驚恐萬狀,祖大壽作過幾次試探性的突圍,都被金兵殺了回去。無奈之下,隻好坐困愁城,盼著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