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皇上駕到(1 / 2)

祖大壽率領一萬輕騎兵趁夜晚偷襲義州城,此時突然刮起大北風,北風往南吹,而明軍正是由難向北進發。北風越來越猖狂,越來越放肆,勢如千軍萬馬,浩浩蕩蕩,無情的撕撤著一切:把道路兩旁的草木刮起,飄落在人們的頭盔上四處飄散。祖大壽的護裙在戰馬的兩側身後呼啦啦直響,狂風呼嘯著卷著沙石迎麵而來,弄的明軍將士腳上胳膊上一陣刀割般的疼痛,偶爾迷住了眼,也隻是用手粗粗揉一下,不顧那麼多了,軍令如山不得已大軍是繼續飛奔。

可是大軍剛離開錦州城不到三十裏的路程,值得聽‘哢擦’一聲木頭被折斷的聲音,這聲音震驚了周圍所有的人,大家順著響聲這麼一看,無不驚駭。

原來發出;‘哢擦’一聲的不是別的,而是行軍大旗被北風吹為兩截,給吹斷了。祖大壽正在後方都隊前行,可前方發生了滯留現象,不知為什麼,連忙提馬上前看個究竟。

等來到出事地點一看,一圈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幹什麼。這時中軍官宋大寶帶馬來到祖大壽近前說道:“大帥,咱們行軍大旗被風刮斷,所以我們在停止前行。”

祖大壽聞聽此言心頭就是一震,行軍大旗被風刮倒這是主軍中不利,難道說我次一去偷襲義州會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嗎?這可不好說。哎呀。。有些後悔,怎麼事先不占卜一卦呢!也好算個吉凶禍福。不行、不行,看來金夜晚不得繼續前進,還是收兵了罷。

想到這裏,祖大壽把手中大鐵槍往空中一揮,發號施令:“眾將官,今晚也突起大風,必主軍種不利,馬上前隊變後隊,撤退。”

一聲令下,大軍順著原路回奔錦州城。這可真是白折騰一大宿,大半夜把人集合起來空去白會,屎殼郎碰見個拉稀的---白來一趟。

那麼為什麼大風會把軍旗刮倒,真是有什麼詛咒嗎?還是意外呢?

其實啊,這就是個自然現象,不是什麼主出師不利或是什麼不利的。但古人他就信這玩意,別的他也解釋不出來啊。古人認為一旦行軍當中,或是在營盤當中,軍旗一旦折為兩截,寓意那事情剛開始,就會遭受敗績,也比喻不好的兆頭。

明軍撤回錦州城裏,而城裏這些官兵們很是疑惑,剛出沒多大功夫,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趕忙圍攏上前問問咋回事。

有人舉著火把為大家引路,官兵們借著火把光芒看到祖大壽的麵色極為難看,臉拉的老長,似乎略帶有愁雲,知道這是大帥生氣的表現,幹脆別問,一問準倒黴。

祖大壽回到自己的寢宅,摘盔卸甲,往虎皮椅上一靠,長歎一聲:“哎!人算不如天算那,老天不佑我祖大壽哇!”

祖大壽怕再出現什麼意外,一直眯在錦州城裏不敢外出。

而義州這邊卻是初具規模,濟爾哈朗與多鐸,經過幾個星期的努力,把一座破敗不堪的廢城修建的比當初還要棒的新城,又召集了一些流民散兵,告訴他們一定要安心居住,歸順大清,大清國不會虧待你們的。

義州城算是完工了,那麼下一步就是要屯田,這次帶來的兩萬軍兵大都是漢人,對於屯田經驗豐富,以前都是農民出身,不種地幹啥啊?

所以屯田對他們這些軍卒來說是一件小事,很快軍卒們便投入到了種地當中,春耕秋收地壟溝,在第二年的初春便看到了效果。

剛才提到屯田製度,咱們簡單的介紹一筆。提到屯田這還是在三國曹操才得到大力推廣的,當時曹操接受其部下棗祗的屯田建議,設“典農中郎將”,招募百姓屯田許昌城下,為日後的‘官渡之戰’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到了明朝‘屯田’製度有了何等完善呢?明代為充實邊防力量,使用犯人或是俘虜到邊塞地方開墾荒地囤積糧。但也有其他種類的屯田;比如商屯、漕屯等。

而屯田極大地節省了物資消耗,屯田是一種有組織的生產行為,其主要產品就是糧食,並且大大減少消耗,這裏所講的節省物資消耗,是指因為有了屯田,就可以避免由內地向西域長途運輸物資帶來的巨大消耗。在古代的運載工具和道路狀況的條件下,長途運輸的物資消耗是巨大的。所以古代屯田確實是一個省時省力解決糧食緊缺的一個好辦法。

濟爾哈朗與多鐸完成了皇太極交個的任務,心裏有種大豐收的意味,有點小滿足感似的。這一日二人無事,在客廳裏品茶,這是皇上從沈陽派人送來的好茶葉,聽說是阿濟格到中原掠奪過來的‘烏龍戲珠早茶’,喝著能延年益壽,增強夫妻的和諧度。二人喝著正廳嘚的時候,外麵跑進來送信的:“回稟二位親王,盛京來信了,請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