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說道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四位親王,還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這七人有實力競爭皇位(有點像歐洲大選哈!)。
就是皇位決定的時候,要滿洲貴族來討論。七個人裏麵多爾袞兄弟占了三個,他再拉一票就過半數了。
當時這七個人爭奪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兩個人,第一個豪格,第二是多爾袞,豪格的有利條件是皇太極的長子,年35歲,屢立軍功,有兩黃旗支持。多爾袞的有利條件,他父親努爾哈赤的時候,喜歡他,年齡32,戰功卓著,有兩白旗支持。
會前多爾袞找索尼探口風,索尼說,說先帝有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爾袞不是皇子,八月十四,開會討論皇位問題的時候,兩黃旗的清兵持槍,帶著弓箭,環衛宮殿,會上索尼先發言,他建議立皇子,多爾袞說,說你這個資格不夠,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說,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很明確,就是豪格繼位。豪格這時候自己覺得有兩黃旗,兩紅旗支持他,覺得比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謙辭了一下。他說福少德薄,非堪當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氣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這時候多爾袞弟弟就說了,說既然你推辭,那就請睿親王多爾袞做皇帝。多爾袞趕緊就說,說這個事情還得再討論。於是多鐸又提出來了,既然多爾袞謙辭的話,那就請代善來繼位,代善說我年紀老了,身體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辭,這樣繼位的事情變成一個僵局了。濟爾哈朗因為是屬於侄子輩,皇太極的堂兄弟,他沒有繼承皇位這種可能,就在中間協調。多爾袞考慮了,他如果強行登極的話,勢必遭到兩黃旗,兩紅旗和一個藍旗的反對,就是五個旗的反對,那讓豪格繼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過來報複,最後就折衷了。多爾袞說我讚成黃旗的意見,由皇子繼位,皇子當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請福臨繼位,福臨年紀又小,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我們倆輔政。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就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就是順治繼位,順治繼位之後,多爾袞就做攝政王,濟爾哈朗為輔政王。
那麼多爾袞有沒有篡位之心,這個問題我估計他有賊心沒賊膽。
他的對手也都虎視眈眈盯著皇位,不敢有太大的舉動。那麼野史記在為了保住福臨的皇位,孝莊皇太後下嫁多爾袞,到底有沒有這事,正史沒有承認過,我認為不肯吧。
滿蒙聯姻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蒙古族曾經是個戰無不勝的民族,大蒙古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但這個帝國不到百年就衰亡了。蒙古分化成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塊。孝莊所在的科爾沁部落是在漠南東邊的一個分支。
有的電影電視劇說他們倆是一見鍾情,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等等吧。
所以,多爾袞與孝莊之間並沒有什麼一見鍾情、生死相許。當然首先是沒有機會,在集體聚會上見過三次的兩個人,就要愛得死去活來是不太現實的(現代劇看多了的人總以為是)。
其次是沒有合理性,對科爾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是一種使命的達成。愛情,從來沒想過。就是族長叫你嫁給誰是對族人的一種使命和利益的交換。
野史記在說是孝莊皇太後為了鞏固自己兒子福臨的皇位而出於無奈而下嫁的。但凡長點腦子的人都回想,自己兒子是皇上,那麼此時的孝莊就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想擺平一兩個權臣還是很輕鬆的,也不至於用女色來拉攏多爾袞。
況且與多爾袞實力不相上下的還有濟爾哈朗、代善、豪格等人在均衡朝中各派勢力,我估計多爾袞也得會考慮一下。
野史說莊妃嫁給了多爾袞,有三條證據。
第一個論據是明末清初抗清將領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中寫道,“上壽稱為合巹尊,慈寧宮裏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上壽”就是祝壽的意思,所以應該在說一個壽宴。
“合巹”是古代少數民族結婚時候的一種習俗,有點像現代的交杯酒的意思。“慈寧宮裏爛盈門”,就是說太後宮裏的人都非常高興。“大禮恭逢太後婚”,這個就說得特別清楚了。就是皇太後的壽辰與婚宴在一起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