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自身退路(1 / 2)

吳部到達山海關的時候,李自成軍已攻至北京郊外,各種消息傳到了吳三桂的耳中,他有些猶豫。但君命難違,吳三桂還是領兵向北京進發,4月26日(陰曆三月二十日)到達豐潤。在這裏,他打敗了投降李自成軍的原明降將白廣恩、唐通,並收降了八千人。但是北京已於4月25日(陰曆三月十九日)被農民軍攻破,明王朝滅亡了,崇禎皇帝吊死於煤山壽皇亭下。

其實,這個時候的李自成也知道,吳三桂及其所屬的軍隊是當時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的去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哪一方能操縱中國政權。

因此,李自成進北京後,馬上聽取了手下人的建議,在進駐北京的第三天,就從獄中放出吳三桂的好朋友、原明朝的職方郎中張若麒,讓張若麒擔任山海關防禦使,前往山海關從事勸降吳三桂的工作。

李自成為了迅速促成吳三桂投降,采取了很多措施:

第一、派人兩次前往山海關,賞遼兵白銀4萬兩,賞吳三桂白銀萬兩、黃金千兩、錦千端,並封吳三桂為侯;

第二、命吳襄在北京寫信給吳三桂,勸其歸順於李自成的大順政權;

第三、派專使巡撫李甲和兵備道陳乙麵見吳三桂,許以封侯之位。

現在的形勢是這樣的:

大明方麵:北京已於4月25日(陰曆三月十九日)被農民軍攻破,明朝已經滅亡!明朝的皇帝崇禎已經吊死於煤山壽皇亭下。

大順方麵:李自成已經占領了北京城,原來明朝的許多將官已歸順了大順政權!另外,李自成為了招降吳三桂,給了他很多好處!還有一點也需要我們說明,吳三桂的父親和吳三桂的全家人都在李自成的掌控之下!

果如所料,吳三桂選擇的時刻很快來到。這就是李自成主動向三桂采取行動,向他發出了招撫的信息。李自成進入北京時,“各鎮將皆降,三桂道未通”錢:《甲申傳信錄》,“借兵複仇”。這引起了李自成的注意,他意識到了占有山海關的重要性,誌在必得。他曾派明降將唐通、白廣恩率部東攻灤州(河北灤縣),作為奪取山海關的第一個步驟。唐、白的進攻沒有得逞,被三桂擊敗,退回北京,三桂也沒有追擊,仍駐師關上。

李自成最擔心的是,駐兵山海關的吳三桂何去何從,對大順政權至關重要。他深知三桂和他的遼兵都是勇兵悍將,實為農民軍的一支勁敵。山海關距北京七百裏路程,又跟清兵一關之隔,近在咫尺。因此,三桂進,可威脅北京;退,可憑山海之險固守;逃,可舉足即至清兵營中。如若兩者聯合起來,將置農民軍於險境。李自成想到三桂及其遼兵的存在,寢食不安。有一次,他帶著憂慮的心情對丞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說,“山(西)陝(西)、河南、荊襄(湖北)已在掌握之中,大江以南傳檄可定,惟山海關吳三桂是一驍將,當招致麾下,而遼東勁敵又使我衽席不安。”孫旭:《平吳錄》,參見抱陽生:《甲申朝事小紀》,“吳三桂始末”。

如何解決山海關的問題,隻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一是用武力奪取,直至徹底消滅吳部;二是和平招撫,避免流血戰鬥,這對農民軍最為有利。他的心腹謀士顧君恩獻計說:“聞南方立藩王皆不足有為,惟山海關外不可無慮,宜儲餉練兵以待之。”自成讚成他的意見:“吾亦以此為慮耳。”《甲申朝事小紀》,“李自成始末”,卷3。但自成不想動用軍事力量,爭取政治解決。此舉堪稱明智。這一解決辦法是完全可能的。因為象征明政權的北京被占領,亦宣告它的統治垮台,人心向著大順政權,已是大勢所趨,原明將吏非降即死,三桂不能自存,也勢必走投降這條路。李自成以為招降吳三桂是很有把握的。

三月二十一日,也就是農民軍入北京的第三天,李自成召見從獄中放出原職方司郎中張若麒等人。他在明與清鬆山決戰中負有戰敗之責,被捕下獄,這時他極力申訴自己的督戰之功,並表示投降農民軍。李自成當即授他為山海關防禦史楊士聰:《甲申核真略》。其目的是讓他做吳三桂的勸降工作。三桂稱張為“老師”,關係密切,有助於勸降。此人後來經三桂介紹,投降了清朝。《甲申核真略》。這說明三桂對待他是很友好的,而由他出麵勸降,對三桂一度欲降農民軍起到一定促進作用。自成還“令諸降將各發書招三桂”,對他施加影響。《甲申傳信錄》,“借兵複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