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泌尿生殖係統疾病 2
肥胖症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1.何謂肥胖肥胖是指人體內熱量的攝入大於消耗,造成過多的熱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體內,使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
2.常用標準體重(Kg)
(1)國際常用標準體重(Kg)
身高(cm)—100(身高在165cm以下)
身高(cm)—110(身高在165cm以上)
(2)國內常用標準體重(Kg)
[身高(cm)—100]×0.9
(二)病因病機
1.現代醫學對肥胖病的認識
(1)遺傳因素:這與個人家族成員中的體型有密切關係,特別是父母與祖父母的體型對子代和孫輩影響很大。一般雙親肥胖者,其子代肥胖的發病率高達70%~80%;單親肥胖者,其子女的肥胖發生率約為40%~50%。這種家族聚集性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均有關,因為父母的飲食、生活習慣將對其子女產生直接的影響。
①遺傳因素影響體重指數、皮下脂肪厚度及內髒脂肪,且對內髒脂肪的影響尤為重要。
②遺傳不僅影響肥胖的程度,並且對脂肪分布類型也有很強的影響。
③過度喂養後的肥胖,即過度喂養後的體重增加敏感性是由遺傳決定的。
④個人體力活動的多少也顯著受到遺傳的影響,家庭中父母喜歡運動者,其子女長大後也喜歡運動。
⑤神經內分泌因素:內分泌失調。
(2)飲食因素: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對肥胖的發生有直接的影響,這已經被動物和人體研究所證實。可以肯定地說肥胖者均與進食過多有關。正常成年人能量的攝入和支出長期維持平衡,使機體脂肪量維持恒定,保持體重不變。但如果進食過多,使攝入的能量超過機體的消耗量,則多餘的能量可轉化為脂肪,使體重增加。
(3)行為因素:
①運動不足。
②生活方式。
③教育水平和社會經濟基礎。
2.中醫學對肥胖的認識肥胖的形成與先天稟賦、過食肥甘、疏於勞作運動、七情過度、脾胃失調(脾胃俱虛或脾胃俱旺)、痰飲水濕有關。總之引起肥胖的原因可歸納成以下幾個方麵:
(1)過食肥甘厚膩。
(2)缺乏勞作運動。
(3)傷及情誌。
(4)久病正虛。
(5)年老體衰。
(三)診斷
1.WHO的診斷標準1997年WHO發布了對成年人的BML分級標準。1999年針對亞洲人的特點又發表了《對亞太地區肥胖及其治療的重新定義》。WHO根據BMI對肥胖的分級以及對伴發病危險性的評估。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具體如表11-1所示:
表11-1成年人的BML分級標準分級適用於西方國家
(1997)適用於亞太地區
(1999)伴發病的危險性正常範圍18.5~24.918.5~22.9平均水平超25.0~29.923.0~24.9上升Ⅰ度肥胖30.0~34.925.0~29.9中等Ⅱ度肥胖35.0~39.9>30.0嚴重Ⅲ度肥胖40>40.0為嚴重目前國內以男子BMI≥26Kg/m2,女性BMI≥25Kg/m2診斷為肥胖。
2.肥胖的測算方法
(1)身高折算法
目前國內常采用的方法為:標準體重(Kg)-[身高(cm)-100]×0.9
輕度肥胖≥標準體重的20%~30%
中度肥胖≥標準體重的30%~50%
重度肥胖≥標準體重的50%
(2)胸腹指數法
胸腹指數=胸圍(乳頭上2cm圓周)-腰圍(肚臍圓周)
胸腹指數≤15cm為輕度肥胖
胸腹指數≤10cm為中度肥胖
胸腹指數≤5cm為重度肥胖
(3)體重指數法(BMI):
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
BMI在25~30之間為輕度肥胖
BMI在30~40之間為中度肥胖
BMI≥40為重度肥胖
(四)分型
1.單純性肥胖(即狹義的肥胖症)無明顯內分泌、代謝疾病病因可尋,主要與家族史、遺傳因素及營養過剩有關。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
(1)體質性肥胖(幼年起病型肥胖症):與遺傳有關。
(2)獲得性肥胖(成年起病型肥胖症):與攝食過多、運動量少有關。
2.繼發性肥胖(病理性肥胖)肥胖症是由原發病引起,占肥胖人群的5%。主要有以下原發病:
(1)下丘腦病。
(2)垂體病。
(3)胰島病。
(4)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5)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症。
(6)性腺功能減退症。
(7)其他疾病引起的肥胖症。
3.遺傳性肥胖自幼年起病,生長發育遲緩,肌張力低、步態不穩、性器官發育不良、多指畸形綜合征等,化驗檢查性激素或促性腺激素水平明顯減低。
(五)護理預防
1.合理膳食飲食注意清淡,少食甜食及厚味,多以素食為主,不要減少飲食的總體積、總數量,以減少病人饑餓感。家禽、瘦豬肉、兔肉、牛奶、雞蛋等也不可少,忌睡前進食,宜戒酒並禁飲咖啡,夏季少食甜冷飲;必須配合運動減肥,以增加耗能,利於脂肪的代謝消耗。
2.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是富有成效的減肥手段,如健美操、跳舞、跳繩、慢跑步、旅遊、爬山、做操等。每周至少要有3次,每次堅持50~60分鍾中等強度的鍛煉,中等量的鍛煉30分鍾可消耗250~300卡的熱量。
3.調攝生活生活要有規律,切忌睡眠過多,並保持精神愉快。行為治療可分戒癮及減重兩期。戒癮期,患者須戒除依賴的食物;減重期則除了不碰不正常食物外,還要配合規律的運動及作息。
4.減肥飲食與運動處方的提綱
(1)隻進三餐。
(2)細嚼慢咽。
(3)首先喝湯。
(4)禁食甜食。
(5)輕度節食。
(6)少睡多動。
(7)體育鍛練。
(8)防治便秘。
(9)貴在堅持。
5.21世紀健康箴言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二、點穴與按摩
(一)點穴療法
1.取穴上脘、水分、滑肉門、天樞、大橫、帶脈、外陵、水道、足三裏、三陰交。
2.定位
上脘——前正中線上,臍中上5寸。
水分——前正中線上,臍中上1寸。
滑肉門——臍中上1寸,距前正中線2寸。
天樞——與臍相平,距臍中2寸。
大橫——與臍相平,距臍中4寸。
帶脈——第11肋遊離端直下與臍平麵的交點處。
外陵——臍中下1寸,距前正中線2寸。
水道——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
足三裏——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旁開一橫指(中指)。
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麵的後緣。
(二)自我按摩
1.摩腹以神闕穴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摩腹,以局部發熱為度,操作5~10分鍾。
2.點穴對腹部穴位進行重點點按,可用兩手中指重疊操作以增強刺激量,要求局部有較強的酸脹感,每穴1分鍾左右。
3.提拿腹部脂肪用拇指及其他四指相對用力提拿腹部脂肪,要求腹部有發熱感,操作5~10分鍾。
4.指扣腹部用雙手五指尖扣擊腹部,操作5分鍾。
5.虛掌擊腹部用雙手虛掌扣擊腹部,操作5分鍾。
高脂血症
一、疾病概述
(一)相關知識
1.什麼是血脂血脂是指血液中所含有的脂質成分的總稱。血液中主要血脂成分為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遊離脂肪酸、微量類固醇激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和維生素E)等。它們是血液中正常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2.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的血脂是什麼主要包括膽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
膽固醇的合成要來自兩個方麵:體內合成,除腦組織外,其他組織均可合成,每天可合成1~2克,肝髒是合成能力最強的器官,合成量可占體內總合成量的3/4以上,其次是小腸。食物攝取,主要來自蛋黃、動物內髒、奶油及肉等動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不含膽固醇,過多食用可限製其吸收。膽固醇大部分存在於低密度脂蛋白中,並被帶入組織細胞進一步代謝。其主要生理功能除作為細胞的結構成分外,還可轉變為多種重要類固醇化合物(激素)。另外,肝髒中的一部分膽固醇可轉變成膽汁酸,幫助消化。因此,膽固醇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隻有在其過高或存在不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時才會誘發動脈粥樣硬化。
甘油三酯是脂肪的主要成分,是體內的儲能物質。其來源也包括兩個方麵:外源性,從食物中攝取,在小腸中消化吸收並與小腸合成的載脂蛋白組裝成乳糜顆粒(含90%的TG),經淋巴組織進入血液。內源性,肝髒是合成能力最強的器官,其次是脂肪組織,肝髒合成的TG與載脂蛋白組裝成極低密度脂蛋白(含60%的TG),分泌到血液中。
3.什麼是脂蛋白各種脂類成分像日常見到的油脂一樣不溶於水,也極難溶於血液,它們必須和一種特殊的蛋白質(載脂蛋白)相結合,形成易溶於水的化合物,稱為脂蛋白。脂蛋白可分為五種: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間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近年來又發現一種脂蛋白,命名為脂蛋白(a)[Lp(a)]。這五類脂蛋白密度是依次增加,而顆粒大小則依次變小。關鍵是這五類脂蛋白內含有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量不同。
(1)乳糜微粒(CM):是在小腸黏膜細胞內合成,主要功能為運輸外源性甘油三酯。乳糜微粒顆粒大,不易進入動脈壁內,不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但易誘發胰腺炎。乳糜微粒進入血液即分解成甘油和遊離脂肪酸,或作為能量被組織細胞利用,或儲存於脂肪組織中。
(2)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其主要在肝髒內合成。肝髒一方麵把遊離脂肪酸酯化成甘油三酯;另一方麵把一部分糖類轉化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與其他脂質和載脂蛋白形成極低密度脂蛋白顆粒。故極低密度脂蛋白是運輸內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形式。極低密度脂蛋白運輸內源性甘油三酯到周圍組織和血中,分解而形成低密度脂蛋白,具有輕度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所以它也被稱為致動脈粥樣硬化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