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雜項收藏的常識 3
行話需要懂
以前聽說過一個故事,說有一位門外漢,看鄰居家有人買了一件古董又賣出去,發了一筆財,心裏頭那叫一個癢癢啊。這個人攀比心特別重,也算是一個急性子,第二天就懷揣著兒遝錢去古玩市場上踅摸去了。一進市場,他那個眼神舉止早就被老練的古玩商們看出來了:這準是一個準備送錢的冤大頭。門外漢瞅來瞅去,盯上了一件竹雕,自以為不錯,就想出手搞定。身邊路過的好心人不忍看他被宰個半死,就悄悄告訴他,這可是行貨,可得悠著點兒。門外漢根本不知道行貨是什麼意思,還以為行貨不就是行裏的正經貨嗎,好東西啊。最後,花了幾把鈔票,他還真當好東西給買凹來了?結果吃虧是肯定的。
現在收藏的種類越來越多了,鳥籠也開始受到關注。當然,故事歸故事,道聽途說,不可信。但這個故事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幹哪行,都要懂行裏的切口——就是行活。
古玩交易自出現之初就跟一般的商品交易不一樣:貨物的價格和貨色缺少一個參照;交易者不能明著亂吆喝,交易很小心,因為不少東西來路有問題,或者本身就是仿製品,目的就是蒙人的。這些全歸到一點,就是很多活不能明說,於是行活就出現了。傳統的古玩行業內人士,大多操著這麼一套切口,熟人之間相互交流都如此說。不過,現在的古玩交流相對來、兌已經不用避人了,加上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也加入到收藏大軍中,用這麼專業的切口交流起來也比較費力,所以現在用行活的就比較少了。但收藏者還是有必要學爿這些切口,畢竟有些行話現在還在使用著,要想從事這一行,掌握好交流的工具非常重要。
[行話一]行貨
前麵提到的“行貨”,它的意思是大路貨,價值不高,做工也一般。基本上都是批量生產的東西:
[行話二]撿漏、打眼、掌眼
古玩行裏經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撿漏”,意思是買家花小錢淘換到好東西了,物超所值。相反,賣家則是自己不小心賣漏了。要是買方高價吃了假貨,這就叫作“打眼”,現在也有的被委婉地稱為交學費,或者叫“吃藥”。“菜鳥”級別的收藏愛好者如果想少交學費,買真東西,就得請高手專家來指點把關,這個叫作“掌眼”。
[行話三]身份、賣相
在古玩行裏頭,看東西往往要給定品,現代少數民族織繡是比較常見的賣品,而真正的古織繡在古玩市場上是不會這樣紮堆出現的。說其高級不高級,這也有個專詞——“身份”。通常來講,同類的東西,大件的身份就高,小件的隻能是個玩意兒,身份相對就低;官造的就比民間的身份高。這些都決定了它們的價位也有著不小的區別。如果古玩的身份雖然不高,但品相不錯,比較好賣出去,價兒也不低,就叫“有賣相”。
[行話四]開門
好東西,真的老玩意兒,不是後仿的,行內呼之為“到代”。要是精品,就呼之為“開門貨”,意思就是開門見山的好東西。特好的精品,那就是“大開門”。
[行話五]繃
古玩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之間大打心理戰,一個想高賣,一個想低買,怎麼辦?這時就會有一方故意不買或不賣,先放一放,等著對方妥協,這就叫作“繃”。現在,外國遊客也時興去古玩市場晃悠,不管是現代工藝品,還是仿古的、民俗的,隻要看對眼就買。
[行話六]臭
古玩行有時主張交易要快,貨物都得活了,不能死,所以手裏有好東西也不能老繃著,否則就可能永遠留在自己手裏賣不出去,這叫“臭”。通常情況下,當自己有好貨色本人卻拿不準的時候,總會請高人掌眼。但不能多掌,否則一旦意見不統一,尤其是不好的評價傳出去,圈內的都知道了,再好的東西追捧的人也就少了,價格隻能越來越低,賣臭了。所以,現在的古玩商有好東西也很少拿出來,不會給一般人看,隻有真懂行的或者真想買的來了,才拿出來顯擺一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怕見的人多了,自己的好東西變臭了,不值錢了。
[行話七]邪價、輸
古玩交易中,經常會有些藏品被資金雄厚的人以超出賣方想象的價格收走,這個價格就被稱為“邪價”。與賣賺了的邪價相反,古玩商也有虧本賣低了的情況,那叫作“輸”。
限於篇幅,先列舉這些。
其實,古玩行裏的行話遠不止這些,具體到古玩裏的每個類,又都有自己的獨特術語,此處不再細說。
這些行話大多帶有明顯的北方味,尤其是北京味兒,所以需要提醒的是,具體到各地又各有不同的行話,上麵舉例介紹的這些就不一定能說得通了。
做局不少的收藏渠道
用整牙雕成的牙雕,因為尺寸很大且工藝也不錯,很是吸引參觀的人。此類物件不可能在地攤上出現。除了古玩市場,地攤也是初級收藏者淘換寶貝的地方。這裏的假貨雖多,但是往往也會有比較有特色的藏品出現。從藏友那裏淘換寶貝,也是常有的事。
地攤上容易交學費
地攤分城裏的地攤和鄉野的地攤兩種。城裏的地攤經常是一些大路貨,加上大多是從古玩市場進貨,所以好東西實在是不多。有時候,收藏者可能會遇到一些悄悄向你推銷的人,這時你就要多繃根弦,不要輕易上當。
比如有一次,一位對玉質文玩很感興趣的藏友在路邊閑逛的時候,突然碰到一個穿著一般的鄉下人。此人裹著衣服,很神秘地問他想不想看看好東西。他一遲疑,那人就已經從懷裏掏出一個紙包。打開層層報紙,裏麵有個貌似很古舊的玉洗子。他聲稱自己急著用錢,從某某地方偷偷弄過來的,給三五千就賣。這位藏友本來膽小,見其來路不正,頓時有些緊張,拔腿就走。那個人看著情況不對勁,自己也趕緊溜了。後來,經打聽才知道,這個“鄉下人”是從南陽來的,當地做舊的工藝水平很高,這個玉洗子當然也是做舊的。很多藏友都說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收藏者遇到這種情況時,如果一時起了貪念,頭腦發熱,肯定就得交學費。掐絲琺琅熏爐,這種大器在朋友間串貨時偶爾能見到,鄉野地攤上難得一見。
還有一次,一個熟人在公共汽車站等車時,見到一個人抱著一塊奇特的石頭小聲叫賣。那個石頭是紅褐色的,表麵有一些彎彎曲曲的白色帶狀紋,像隻風鳥。那個人開價600元。我的這位熟人也是新手,比較喜歡石頭,一看就喜歡上了,但隻帶了二十幾塊錢,便和叫賣者展開拉鋸戰,但最終雙方沒能成交。他抱怨說自己怎麼那麼背,見到了好石頭卻沒能買下來。後來,有人告訴他,石頭上麵的花紋都是拿強酸強堿腐蝕出來的,古玩市場上並不少見,不值錢,沒上當已經算是幸運了,以後遇到這種情況就根本不要去理它。
鄉野地攤也是不少人“撿漏”的地方,有時撿到了點兒真東西,有時卻又把自己漏進去了。很多人都愛旅遊,而曆史文化勝地總會有一些讓人眼饞的“好東西”。現在的農民已經不是以前足不出戶的莊稼漢,也開始了解古玩市場。不少有頭腦的人經常打扮得非常樸實,拿出一些聲稱是自己家裏祖傳的日常用品,甚至聲稱是新挖的東西向遊人叫賣,你一時腦熱,就可能上當。
就我的經驗來說,地攤上也不是一點兒好東西沒有,一旦碰到了,不要急著買,要多問兒句,多看兒眼,實在沒有破綻,在來路正價格也不高的情況下,可以買點試試,大不了將其當作旅遊紀念品。
熟人殺熟也做局
在古玩行,熟人之間相互淘換是常有的事兒,這也是一個重像印盒這類的小件藏品,可以經常在各個收藏渠道見到。要的收藏渠道。通過相互間的淘換,高手的收藏會越來越精,越來越成係統;“菜鳥”的收藏則會逐漸上路,走上正軌。
就雜項來說,因為種類多,稍微有些家底的收藏者開始時可能什麼都收,到後來就會有所側重。比如張三最愛收藏漆器,捎帶收藏玉石;李四最愛收藏繡品,捎帶收藏漆器;王五最愛收藏料內畫山水花鳥鼻煙壺
清高69厘米周樂元款
成交價RMB 1 50.000
北京翰海2004年春
古董專場玉石,捎帶收藏繡品。這麼一來,如果他們之間有機會相互認識後,就會產生一些交流:李四從張三那裏淘到一個玉石文玩,後來王五去李四家裏看上了,愛不釋手,又知道李四愛收藏繡品,怎麼辦?真正的收藏愛好者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機會,王五就會拿自家藏的繡品和李四的玉石文玩交換。當然,這個交換是在友好協商的前提下實現的,相對比較公平。可是由於跨行的原凶,實際上肯定會有一方多少吃點兒虧,另一方得些便宜。
如果交友不慎,熟人之間淘換藏品,難免有惡意坑人的情況發生。比如有一位收藏文玩的周某,已經小有所成,而另一位搞文玩的趙某還是個“菜鳥”。趙某結識了周某後,就時不時地往周某家裏跑,向人家虛心討教。有一回,周某領著趙某去一個朋友家。這位朋友有個不錯的筆筒想出手。周某一上手,就說它非常好,可惜自己的收藏已經比較係統,這個筆筒不在收藏計劃內。趙某聽了,趕緊主動要求把筆筒讓給他,並為此花了三千多元。後來,該筆筒被人指出是新仿的。高手也有打眼的時候,高手吃進贗品後,礙於麵子,隻能先當精品藏著,然後再找個機會,悄悄以真品的價格轉讓給“二五眼”。
所以說,熟人之間串貨,真心誠意是第一位的,但是需要有個技術基礎,如果眼力不夠,一旦交的所謂“朋友”想做局算汁你,可就不好脫身了。當然,收藏圈子裏麵不會全是這樣,還是好人多。
最火爆的收藏渠道
在最近的古玩收藏市場上,拍賣會成了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渠道,有了收藏風向標的性質。相對而言,拍賣會操作比較正規,鑒定的技術力量比較雄厚,東西也相對保真。當然,收藏者能夠涉足拍賣會,一是已經有了一些經驗,眼力不錯,或者可請到專業人士掌眼;二是自己的資本實力不錯,有不少、閑錢可以花。而對大多數的“菜鳥”而言,拍賣會是觀察市場的好去處,也是聆聽行內高手述說真偽的好地方。同時,在一些大的拍賣會上,收藏者也經常可以見到一些少見的珍品,借機可以提高自己的眼力,為將來的淘寶鑒寶、參加拍賣打好基礎。所以,初學者去拍賣會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初識拍賣
拍賣公司基本都是讓內部人員對拍品進行鑒定,偶爾也聘請外麵的專家對重點拍品進行鑒定。文博係統的在職人員不能涉足拍賣,故而直到退休後,我才先後幾次幫助參加拍賣的朋友掌眼,偶爾參加些拍賣會的鑒定工作。就個人而言,我認為文博專家最好回避拍賣。拍賣公司的規矩是真假不保,文博專家一旦參與拍賣會的鑒別工作,就會和拍賣公司的利益產生衝突。拍賣會不保真假,而作為鑒定者的文博人員要做有責任、有道德的專家,不能把假的說成真的。但是,匏器也是雜項收藏的一小類,這件套模葫蘆器高20.6厘米,曾估價138萬~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