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雜項收藏的常識 4
銅胎掐絲琺琅三足妒
清晚期高33厘米
估價:USD 8,000~1 2,000一位收藏鼻煙壺的朋友,近些年專門收藏料器鼻煙壺,而且小有成就。大家都知道料器鼻煙壺重的不是材質,因為它的材質很普通,並不值錢,但是它的工藝卻是上佳的。麵對著一堆攪料、套料、灑金星的鼻煙壺,他往往唏噓不已,說鬼斧神工這個詞還真的有地方用。
器形和工藝是古玩經濟價值的評價標準,更是其藝術價值的鑒賞標準。站在一大堆古玩中間,隨手拿起來的都可以是一件造型讓你心動的藏品。仔細端詳,每個細節都處理得那麼舒服自然,作為一個收藏者,你肯定會有不錯的心情。
器形和工藝是古玩斷代的標誌或者參考因素,它們代表了一定時期的一些主觀審美認識和客觀加工技術,因而最能反映當時人的一些風貌,因而也是最值得收藏者重視和鑒賞的地方。
竹雕竹林七賢筆筒比如一位剛入門的收藏者見到了一件明代掐絲琺琅僧帽壺,他會十分驚訝。為什麼這個容器會是這個奇怪的模樣?而且還很莊重大方?旁邊有人告訴他,這個形製出現於元代,和藏傳佛教有著緊密聯係。他就可能領悟到,原來器形也有這麼多的文化內蘊,難怪看起來總是有一種特別的美。他可能又會問了,為什麼那個三足爐的腿做成象頭模樣?因為象在古代代表著祥瑞,預示著天下太平,所以很受當時人的喜愛。爐腿做成象頭的形狀,一是反映了當時人的審美情趣,另一方麵也反映出了當時的金屬加工技術是非常高超的。收藏文房用具的,肯定也會對形態各異的洗、丞、架、擱、筒癡迷。
古代的工藝之所以美,是因為它上麵凝結了一代又一代工藝師們的心血和汗水。就拿古代漆器的製作來說,古代大漆的製作加工是非常辛苦和危險的,因為大漆腐蝕性太強,漆工很容易受到傷害。所以,拿著一件古玩漆器的時候,一定要反複觀察它的細節,欣賞它的工藝,去體會創作之不易。
景泰藍是我們的國粹,它來自國外,卻又在國內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推廣,工藝是絕精的。雖然有人說它的模樣過於媚俗,但從沒有人否認過它的工藝,甚至國外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因為自己鑽研不出來,還專門到中國偷藝。有的工藝失傳了,又被當代藝匠曆千辛萬苦重新研製出來。如前麵提到的鑄胎琺琅技術失傳多年,最近也被幾位大師經過成千上萬次的試驗,重新給找了回來。但是還是有不少工藝已經失傳了,至今仍舊沒有被重新研發出來。比如古代銅器的防鏽技術,為什麼越王勾踐劍沉睡於地下兩千多年仍如新發於硎,鋒利如新?這類的技術出現有一些特定的因素在內,我們很難重新研製出來,可以說是後無來者的,最多隻能摹仿。所以,遇到這類藏品,你能不為它的工藝吃驚、惶恐、崇拜?
有些古玩的工藝更以繁複著稱,比如一件小小的玉筆管,可能就是古代一個琢玉高手幾個月的勞動結晶。你能不去欣賞它,珍視它?
材質,貴乎稀有
玩古玩,識別材質是基礎,欣賞材質的美更是一種相對比較高級的活動,因為除了加工工藝師和原料采集者,很少有人能對材質直接產生興趣。老玩家欣賞材質的美時,通常會陶醉其中,甚至達到忘我的境界。聽說有的愛上網的藏友,他們說在網上一見到材質上佳的藏品,自己總是忘了時間,甚至都有一種流口水、很饑餓的感覺。這些人多數有些癡迷,用的雖是網絡用語,但是並不算誇張。
這件黃楊木雕觀音為明代晚期作品,包漿瑩潤、厚重,古意盎然,透發出一種金屬般的光澤。材質之所以美,關鍵是有些材質並不常見,甚至非常少見。所以,材質貴乎稀有。有一位收藏木雕的藏友,對硬木的美麗花紋非常癡迷。但是一個好的硬木雕作品往往上萬,不是一般收藏者能輕易買到的,更不用說那些有價無市的了。這個藏友眼見收藏成品不易,就轉而收藏價格相對較低的各種木材,當然,有些隻是一些邊角料,甚至一些刨花碎片他也收。到現在他的材質收藏已經比較完善成係統了。別人問他,你覺得這種收藏叫收藏嗎,是不是這樣收藏是為了淘換更完整的木雕作品?他回答得很幹脆:我現在更注重的是原始材質的欣賞,有時候甚至覺得超過了它上麵的人工美。欣賞這種純自然的美,讓我體會到一種質樸而神異的感覺。
的確,大自然創造出了很多神奇的原材料,這些材料具有特殊的質感和獨特的紋理,讓你不得不對它們產生美麗的聯想。當然,這個聯想有時候針對的不僅僅是古玩。
有些能夠在古代加工製作成工藝品的材料,經過成百上千年的采伐挖掘,已基本所剩無兒了,好的更是難覓其蹤,所以收藏價值極高,而欣賞其質地紋理成了一件奢侈的享受。
比較珍貴的材料中,玉石的種類最多,顏色和紋理也最豐富,所以也最值得收藏者認真觀賞,欣賞它們豐富多彩的變化。而珍貴的木材,如紫檀、黃花梨、雞翅木等,也都值得慢慢觀賞。
牙角的材質最為特殊,凶為受保護,所以將越來越稀缺。它們也比較耐看,在故宮工作期間,筆者曾經在放大鏡下麵觀察過不少牙角雕。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犀角的躺在古玩市場上的如意,包漿貌假老舊,可能經曆了一個做舊過程。材質結構十分特殊,在放大鏡下麵看,看到的是亮亮的條狀結構,這種亮甚至多少帶些熒光,甚至有些像焰火,金碧輝煌的非常美麗。這是其他材質所不具備的,也是仿製品仿製不出來的。
欣賞包漿,與古人做一個溝通
看過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藏友都會有印象,裏麵和珅曾經給乾隆買來兩個汝窯的筆洗,在呈獻給皇上之前,他把那個完好的筆洗故意給砸了,然後把那個有磕碰,看著比較破舊的交了上去。他手下的人看不明白,問他為什麼不把好的留下來。和坤回答說,這個又舊義有磕碰的才能顯示它是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東西,才更加彌足珍貴,也才能討皇帝的喜歡。這個故事就引出了一個包漿的問題。和珅那麼做,裏麵有收藏的道理,也有他的處世道理,當然,為了包漿而破壞珍稀的古玩,確實為人所不齒。這是另外一個方麵的理解了。如果我們普通的藏友真是收藏到了好且顯得比較新的東西,大可安心正常收藏保養,不必非得換個破舊一些的。
“九霄環琨”紫漆琴是存世絕少的唐代古琴仙品,其上的斑駁痕跡,讓欣賞者很容易去遐想它一千多年的風雨經曆。包漿,說白了,也就是曆史在古玩上留下的痕跡。我個人認為,廣義的包漿也應該把沁色和磕碰損壞包含在內。古玩行裏的人都知道,看一個器物老不老,值不值錢,很重要的一個參考因素,是看它的包漿如何。如果包漿不成,被完全破壞掉了,任怎麼說它是保真的精品,很少會有人再去問詢,其價格也必然一落千丈。這些是比較俗的層麵了。
更重要的是,包漿本身凝結了一定的曆史,見證了很多前任收藏者的酸甜苦辣。圓明園和長城為什麼在修複與否上爭議這麼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古物或者古跡就是要保持一種曆史的滄桑感,保持其本身應該具有的麵貌,這個價值要遠遠高於修複的價值。這與古玩收藏的道理是相通的。
古玩的包漿能夠讓收藏者在安靜的房間內,凝視其上麵的寶光,去憑吊這個古玩所經曆的風風雨雨,去和古人來個情感上的交流,讓你的內心得到愉悅。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他的身體體質比較差,人又非常愛暴躁,所以圈子裏懂點醫學的人都說他的性格不利於養生。後來看著很多人搞收藏,有些還發了筆小財,他自己也就抱著玩玩的心理搞起收藏來。過了一兩年,和許多有心得的收藏家一樣,他的心理受到了觸動,心態變好了,身體也比以前健康了。他向我解釋說,他收藏古玩,開始也是想賺點兒。但是當自己端詳把玩手中的古玩的時候,他才發現古玩表麵的包漿有一種莊重沉穩的美。欣賞這種美,讓他的心裏更感覺收藏是一種美育享受,也是一種心靈淨化。他還戲說,每當在夕陽之下,沏上一壺好茶,陶醉在古玩的那份瑩潤溫馨中的時候,他就覺得自己很真實,也很滿足。
黃楊木雕螭耳海棠式盒清中期一般人看包漿看出了不衛生,投資者看包漿看出了價值,而收藏者看包漿則看出了美,看出了斑駁破碎老舊之後的文化和精神內涵。
正因為包漿的美,所以曆來就有人將經常把玩的東西做舊,以迎合自己對古舊的向往心理,這甚至一度成為某些類玩品的審美取向。比如印章雕刻,清末民初的很多篆刻大師在珍貴的石材上雕刻完畢後,一定要將平整光潤的印章磕碰出許多坑來,這才算是治印成功。據說某位篆刻家每每在自己雕刻完一批作品後,就讓他家的小孩子裝在一個壇子裏來回搖著玩,最後出來的當然是一堆滿目滄桑的“老東西”。
保養雜項
防潮防幹防腐蝕
猛地說起雜項的保養,筆者感覺一時不知從哪裏說起。因為雜項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而大類之中又包含著這麼許多的小類,各類之間甚至還有交叉,說來說去,反倒說不清楚了。考慮到材質是最基礎的,我們幹脆就簡而化之,從材質談起,逐類做一個小介紹。竹木牙角是雜項中的首項,我們就從竹木牙角的保養談起。
竹雕的保養
在雜項中,竹木牙角是大項,而竹雕又是其首項,所以我們就先從竹雕開始談起。竹雕的保養技巧可歸納為三個方麵:保存條件好,清洗要小心,適當塗油。
[保養技巧一]保存條件要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