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茶的保健功能與原理 1(1 / 3)

第一章茶的保健功能與原理 1

古人對茶的保健功能的認識

安神除煩唐代陸羽撰的《茶經》中稱茶能“滌煩”;《神農食經》(托名,佚,引自《茶經》)稱茶能“悅誌”;五代蜀毛文錫撰的《茶譜》中茶能“益思”;宋代蘇軾撰的《東坡雜記》中稱茶能“除煩”;元代忽思慧撰的《飲膳正要》中稱茶能“清神”;明。代李時珍撰的《本草綱目》稱茶能“使人神思閨爽”;清代王孟英撰的《隨息居飲食譜》稱茶能“清心神”。此外,還有稱茶能“破孤悶”、“療小兒無故驚厥”等的。

清頭明目宋代虞載撰的《古今合璧事類外集》稱茶能“理頭痛”;宋代周去非撰的《嶺外代答》稱茶能“愈頭風”;明代吳瑞撰的《日用本草》稱茶能“止頭痛”;清代王好古撰的《湯液本草》稱茶能“清頭目”;清代黃官繡撰的《本草求真》稱茶能治“頭目不清”。此外,還有稱茶能治“腦痛”、“治頭痛”的。古籍中專門講茶能明目的很多,如唐代陸羽撰的《茶經》稱茶能治“目澀”,陳藏器撰的《本草拾遺》稱茶能“明目”;清代沈李龍撰的《食物本草會纂》稱茶“清於目”,黃宮繡撰的《本草求真》稱茶能治“火傷目疾”等,都談到茶與明目有關。

提神醒睡如晉代張華撰的《博物誌》、唐代蘇敬撰的《新修本草》、清代張路撰的《本經逢源》,以及《桐君錄》(托名,佚,引自《太平禦覽》,分別稱茶能“令人少睡”、“令人少眠”、“令人少寐”和“令人不眠”;唐代陳藏器撰的《本草拾遺》、五代蜀毛文錫撰的《茶譜》、清代曹慈山撰的《老老恒言》,分別稱茶能“少睡”、“睡少”和“不睡”;明代李士材撰的《本草圖解》稱茶能“醒睡眠”;清代王孟英撰的《隨息居飲食譜》稱茶能“醒睡”。此外,還有說茶能“除好睡”、“破睡”等的。

下氣消食唐代孟詵撰的《食療本草》稱茶能“下氣”;唐代孟詵撰的《食療本草》、宋代虞載撰的《古今合璧事類外集》、明代繆希雍撰的《本草經疏》和王圻撰的《三才圖會》分別稱茶能“消食”、“消宿食”、“消飲食”和“消積食”;清代黃宮繡撰的《本草求真》稱茶能治“食積不化”、“養脾,食飽最宜”等。

醒酒解酒三國魏張揖撰的《廣雅》稱茶能“醒酒”;宋代楊士瀛撰的《仁齋直指方》稱茶能“解酒食之毒”;明代李士材撰的《本草圖解》稱茶能治“酒毒”:清代沈李龍撰的《食物本草會纂》稱茶是“醉飽後飲數杯最宜”。

利水通便唐代陳藏奮撰的《本草拾遺》、孫思邈撰的《千金翼方》分別稱茶能“利水”和“利小便”;唐代孟詵撰的《食療本草》稱茶能“利大腸”;清代趙學敏撰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刮腸通泄”。此外,還有茶能治“二便不利”、“利大小腸”之說。

祛風解表五代蜀毛文錫撰的《茶譜》稱茶能“療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茶能“輕汗發而肌骨清”;清代屈大均撰的《廣東新語》稱茶能“祛風濕”,劉靖撰的《片刻餘閑集》稱茶能治“小兒痘疹不出”。此外,還有稱茶能“發輕汗”,治“四腳煩、百節不舒”等的。

生津止渴《神農食經》稱茶能“止渴”;唐代李肇撰的《唐國吏補》稱茶能“療渴”,孫思邈撰的《千金翼方》稱茶能治“熱渴”;清代王孟英撰的《隨息居飲食譜》桶;茶能“解渴”,趙學敏撰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清胃生津”,黃宮繡撰的《本草求真》稱茶能治“消渴不止”,沈李龍撰的《食物本草會纂》稱茶能“止渴生津液”。此外,還有茶能“潤喉”,治“煩渴”、“作渴”之說。

清肺去痰唐代孟詵撰的《食療本草》稱茶能“解痰”,蘇敬撰的《新修本草》稱茶能“去痰”;元代忽思慧撰的《飲膳正要》稱茶能“去痰熱”;明代李時珍撰的《本草綱目》稱茶能“吐風熱痰涎”;清代趙學敏撰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滌痰清肺”,黃宮繡撰的《本草求真》稱茶能“入肺清痰”,張璐撰的《本經逢源》稱茶能“消痰”。此外,還有稱茶能“除痰”、“解痰”、“逐痰”、“化痰”,以及茶能治“痰熱昏睡”、“痰涎不清”等的。

去膩減肥唐代陳藏器撰的《本草拾遺》稱茶能“去人脂”;宋代蘇軾撰的《東坡雜記》稱茶能“去膩”;明代李士材撰的《本草圖解》稱茶能“解炙博毒”;清代曹慈山撰的《老老恒言》稱茶能“解肥濃”,趙學敏撰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解油膩、牛羊毒”。此外,還有稱茶能“久食令人瘦”等的。

清熱解毒唐代孟詵撰的《食療本草》清代張璐撰的《本茶“久服,能令升舉”之說。

其他功效古人對茶葉功效的認識,除上麵提到的以外,還提到茶葉其他一些營養與藥理功效,如宋代蘇軾的《格物粗談》稱茶“燒煙可辟蚊”;明代李時珍的《木草綱目》稱“濃茶能令人吐”;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消膨脹”,張璐的《本經逢原》稱茶能“開鬱利氣”等。

茶的保健成分

迄今為止,茶葉中的化學成分已經鑒定的就有300多明代李叫珍的《本草綱目》稱茶能“輕汗發而肌骨清”;清代屈大均撰的《廣東新語》稱茶能“祛風濕”,劉靖撰的《片刻餘閑集》稱茶能治“小兒痘疹不出”。此外,還有稱茶能“發輕汗”,治“四腳煩,百節不舒”等的。

生津止渴《神農食經》稱茶能“止渴”;唐代李肇撰的《唐國史補》稱茶能“療渴”,孫思邈撰的《千金翼方》稱茶能治“熱渴”,清代王孟英撰的《隨息居飲食譜》稱茶能“解渴”,趙學敏撰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清胃生津”,黃宮繡撰的《本草求真》稱茶能冶“消渴不止”,沈李龍撰的《食物本草會纂》稱茶能“止渴生津液”。此外,還有茶能“潤喉”,治“煩渴”、“作渴”之說。

清肺去痰唐代孟詵撰的《食療本草》稱茶能“解痰”,蘇敬撰的《新修本草》稱茶能“去痰”;元代忽思慧撰的《飲膳正要》稱茶能“去痰熱”;明代李時珍撰的《本草綱目》稱茶能“吐風熱痰涎”;清代趙學敏撰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滌痰清肺”,黃宮繡撰的《本草求真》稱茶能“入肺清痰”,張璐撰的《本經逢源》稱茶能“消痰”。此外,還有稱茶能“除痰”、“解痰”、“逐痰”、“化痰”,以及茶能治“痰熱昏睡”、“痰涎不清”等的。

去膩減肥唐代陳藏器撰的《本草拾遺》稱茶能“去人脂”;宋代蘇軾撰的《東坡雜記》稱茶能“去膩”;明代李士材撰的《本草圖解》稱茶能“解炙博毒”;清代曹慈山撰的《老老恒言》稱茶能“解肥濃”,趙學敏撰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解油膩、牛羊毒”。此外,還有稱茶能“久食令人瘦”等的。

清熱解毒唐代孟詵撰的《食療本草》清代張璐撰的《本經逢源》分別稱茶能“去熱”和“降火”;唐代陳藏器撰的《本草拾遺》稱茶能“破熱氣,除瘴氣”;宋代宋士瀛的《仁齋直指方》、陳承撰的《本草別說》稱茶能“消暑”;清代黃宮繡撰的《本經求真》稱茶能“清熱解毒”;劉獻庭撰的《廣陽雜記》稱茶能“除胃熱之病”。此外,還有茶能“清熱降火”、“滌熱”、“瀉熱”、“療熱症”、“治傷暑”之說。

療瘡治瘺《枕中方》佚,引自《茶經》)稱茶能“療積年瘺”;明代繆希雍撰的《本草經疏》稱茶能治“瘺瘡”,李中立撰的《本草原始》稱茶能“搽小兒諸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