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茶的保健功能與原理 1(2 / 3)

治痢止泄宋代陳承撰的《本草別說》稱茶能“治痢”;明代吳瑞撰的《日用本草》稱茶能“治熱毒赤白痢”;清代黃宮繡撰的《本經求真》稱茶能“血痢”,張璐撰的《本草逢源》稱茶能“止痢”等。

滌齒堅齒宋代蘇軾撰的《東坡雜記》稱茶能使牙齒“堅密”;元代李治的《敬齋古今注》稱茶能使牙齒“固利”;明代錢椿年的《茶譜》稱茶能“救饑”;清代張英的《飯有十二合說》稱茶能“滌齒頰”等。

療饑生精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稱茶能使人“有力”;宋代蘇頌的《本草圖經》稱茶能“固肌換骨”;明代朱棣的《救荒本草》稱茶能“救饑”;清代屈大鈞的《廣東新浯》稱茶能“療饑”。此外,還有茶能“輕身換骨”、“治疲勞性精神衰弱症”、“羽化”之說。

養生益壽宋代蘇頌的《本草圖經》稱茶能“祛宿疾,當眼前無疾”;明代程用賓的《茶錄》稱茶能“抖擻精神,病魔斂跡”;清代俞洵慶的《荷廊筆記》稱茶能“養生益”。此外,還有茶“久服,能令升舉”之說。

其他功效古人對茶葉功效的認識,除上麵提到的以外,還提到茶葉其他一些營養與藥理功效,如宋代蘇軾的《格物粗談》稱茶“燒煙可辟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濃茶能令人吐”;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稱茶能“消膨脹”,張璐的《本經逢原》稱茶能“開鬱利氣”等。

茶的保健成分種,其中有的是與人體健康有關的營養成分,有的則是與防病治病有關的藥效成分,而更多的是兩者兼而有之的保健成分。下麵,隻是為了闡述的方便,將茶葉中含量較多,與人體關係較密切的幾種保健成分,分別敘述如下。

維生素類物質茶葉中的維生素,包括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兩大類。茶葉中的水溶性維生素的含量很豐富,主要有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因為它們能溶解於茶湯,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與人們的關係也最密切。茶葉中的脂溶性維生素,對人體生長發育也很重要,隻是因為難溶於茶湯,故通過飲茶無法為人體所利用,如采用茶食的形式,這一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

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在茶葉所含的眾多維生素類物質中,含量最高。一般來說,每100克茶葉中,含有維生素C為100—500毫克,尤其是優質綠茶,含量大多在200毫克以上,比等量的蘋果、橘子、菠蘿所含還多。從營養角度而言,喝綠茶比喝紅茶好,這是因為綠茶的維生素C含量通常比紅茶高。近代醫學理論和臨床實踐表明,維生素C能防治壞血病,促使脂肪氧化,排出膽固醇,從而增加微血管的致密性,減少其滲透性和脆性,能防治由血壓升高而引起的動脈硬化。維生素C還參與人體內物質的氧化還原反應,促進解毒作用,提高人體對工業化學毒物(如重金屬)及放射性傷害的抵禦能力,從而增強機體對感染的抵抗力。所以說茶能解毒、防輻射,是“電視飲料”,道理就在於此。維生素C還有抑製最終致癌物的形成和抗拒癌細胞增殖的作用,經常飲茶還能促講創口俞合,防治出血癢等。醫學界認為,成人每天的維生素C需要量為60毫克左右,這樣,一個人在正常飲食情況下,每天飲3至4杯茶,就可以基本滿足人體對維生素C的需求了。

此外,茶中還含有肌醇、維生素D6、維生素B12等。

茶葉中維生素B1的功效是維持人體神經、心髒和消化係統的正常機能,促進糖代謝,有助於防治腳氣病、多發性神經炎和胃功能障礙等。維生素B2被認為在一般膳食中最為缺乏,而茶葉中的含量卻相當高,它比大米高20倍,比大豆高5倍,比瓜果高20倍,因此,經常飲茶,可以補充維生素B2的不足。維生素B2參與人體內的氧化還原反應,對維持眼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還能用來治療結膜炎、角膜炎、舌炎、口炎、脂溶性皮炎等。維生素B3,是一種複雜的有機酸,具有抗脂肪肝的功能,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防治因維生素B5,缺乏而引起的毛發脫落、皮膚炎、腎上腺病變等。維生素B5,在茶葉中的含量較多,它對防治癩皮病有較好的功效。此外,茶葉中的維生素B11能預防缺鐵性貧血;維生素B12有利於改善人體造血功能;肌醇對治療肝炎、肝硬化、膽固醇高等有重要作用。

茶葉中還含有不少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K、維生素E等,它們對人體健康都很重要,隻是通過飲用方式難以為人體吸收利用了。例如,對人體抗衰老有重要作用的維生素E,每100克茶葉中含量達50到70毫克。又如維生素K有很好的止血作用;茶葉中的維生素A原(即胡蘿卜素)的含量比胡蘿卜還高,對此,人們可以通過以茶摻食,製成茶食品、茶菜肴等方法,由飲茶改為吃茶。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

茶葉中各種維生素的含量,一般說來,綠茶多於烏龍茶,烏龍茶多於紅茶。對同類茶葉而言,高級茶多於低級茶;就不同季節的茶葉而論,則春茶多於夏、秋茶。

氨基酸類物質據測定,茶葉中的氨基酸含量通常為2—5%,雖然含量不算高,但種類很多,僅遊離氨基酸就有25種之多。其中茶氨酸含量最高,而且這種氨基酸是茶葉所特有的。其次是人體所必需的賴氨酸、穀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纈氨酸。此外,還有半胱氨酸、天門冬氨酸、胱氨酸、甘氨酸、組氨酸、精氨酸、絲氨酸等。所有這些氨基酸,對人體生理功能都有重要的作用。如蘇氨酸、組氨酸和賴氨酸,能促進人體對鐵的吸收。茶氨酸有擴張血管、鬆弛支氣管和平滑肌,以及強心利尿的作用。亮氨酸和組氨酸有促進人體細胞再生、加速傷口愈合的功能,穀氨酸和精氨酸能降低血氨,治療肝昏迷。蛋氨酸能調整脂肪代謝,防治動脈粥樣硬化。色氨酸對人體大腦的神經傳遞有重要作用。

總之,茶葉中的多種氨基酸,大多是人體代謝機能不可缺少的,有的還是人體無法合成的,需要通過包括茶在內的飲食提供。

茶葉中氨基酸含量的多少,與茶類有關。按氨基酸總量而言,綠茶多於紅茶和白茶,烏龍茶和黃茶居中,黑茶含量相對較低。對同種茶而言,高級茶含量高於低級茶。但具體到某種氨基酸而論,情況就較複雜了。如茶氨酸以白茶為最多,其次是綠茶和紅茶;精氨酸以綠茶為最多,其次是紅茶;穀氨酸以綠茶為最多,其次是烏龍茶和紅茶。可見,各種氨基酸的多少,因茶而異。

嘌呤堿類物質茶葉中的嘌呤堿類物質,一般之為生物堿。這是一類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質,在醫學臨床中,廣泛地用作健補藥。

茶葉中的生物堿,主要的有咖啡堿、茶堿和可可堿3種。由於三者都屬於甲基嘌呤類化合物,因此,它們的藥理功能亦非常相近,隻是作用的強弱大小不同。茶葉中的咖啡堿含量為2~5%,它的主要功能是:興奮神經中樞,消除疲勞,有較強的強心作用;能增加腎髒的血流量,提高腎血小球過濾率,有利尿功效;對平滑肌有弛緩作用。能消除支氣管和膽管的痙攣。此外,咖啡堿還有幫助消化,解毒和消除人體內有害物質的作用等。值得說明的是,由於茶葉中咖啡堿的存在,從而使得飲茶不但能提高人體大腦的思維活動能力,消除睡意,清醒頭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這種興奮作用,不像酒精、煙堿、嗎啡之類伴有繼發性抑製或對人體產生毒害作用。這是因為茶葉中的咖啡堿對大腦皮質的興奮作用,是一個加強興奮的過程,而其他興奮藥往往是通過削弱抑製過程引起的興奮作用,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確切地說,咖啡堿引起的興奮,是一種接近正常生理的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