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針灸要訣 1(1 / 3)

第三章針灸要訣 1

針式總論及圖解

《內經》所用九針,一曰镵針,二曰圓針,三曰鍉針,四曰鋒針,五曰鈹針,六曰圓利針,七曰毫針,八曰長針,九曰大針。其用法不同,而長短粗細亦各別。然其治療疾病之意,不外取氣、取血、取痛、取痹,或用以通關過節,或用以攻邪散結。然當時開化未久,用物簡單,一切工匠製造,多未發明,故治療可以師古意,而針式宜用新製造。如古人以砭石代針,用以出血,瀉頭部諸熱,其法可謂便矣。然砭石之使用,不若棱針之精妙,蓋砭石易致損壞,手法較拙者,必有傷筋傷絡之患,故後世多以三棱針代之。三棱針取馬銜鐵製成,棱而有鋒,非唯攜帶便利,且沿皮穿刺,出血較易,既可免疼痛之患,又可無損傷之虞,此較古為優者一也。鈹針主取癰膿,圓利針主取痛痹,鋒針主取癰熱出血,此樣針,皆為癰疽膿血而設,現在外科針刀,無器不備,且製造精良,取用便利,此較為優者二也。針學創於中國,而製針工藝亦應改進,現在製造金銀各針,以日本為最精,其所製毫針、長針、大針、圓針,皆仿我國《內經》九針樣式,有長者,有細者;有粗者,銀合銅鑄,金用開金。其針柄則或鐵、或銀、或金不等,其柄形則為圓棱亦異,針絲細而且硬,上下均勻,搓轉便利,此較古為優者三也。故吾謂凡用針刺者,不必泥用古時九針,而古時九針所主治,除外科所用各針外,其餘取氣取血,消結散邪,及取一切深邪遠痹應用諸針,皆可按古意變通其式,但求使用便利,不必泥古執一。今將吾采用各樣針式提供針家備用。針之長短粗細分寸,列表如下:

1.毫針二種

圖1-1此樣針細如毫發,故曰毫針,能針三百六十五穴,主取寒熱痛痹,長一寸六分,刺手足腹背頭麵平常各穴使用。(見圖1-1)

圖1-2此樣針長七八分,刺小兒及百會穴,深二三分者使用。(見圖1-2)

2.細針四種

圖1-3此樣針較毫針略粗,細如豬鬃,故曰細針,長三寸,刺深邪遠痹,關節火氣,及腹中塊邪、環跳穴使用。(見圖1-3)

圖1-4此樣針長二寸半,刺腿臂深邪,及腹部症瘕使用。(見圖1-4)

圖1-5此樣針長一寸六分,與毫針主治用途無別。(見圖1-5)

圖1-6此樣針長七八分,刺穴深三四分者使用。(見圖1-6)

3.粗針三種

此樣針較細針又粗,形如龍須草莖,故曰粗針,長三寸,刺壯士肥人,深邪堅塊使用。(見圖1-7)

圖1-7

圖1-8此樣針長二寸,刺壯士腿臂、腹部諸穴使用。(見圖1-8)

圖1-9

此樣針長一寸,刺壯士肥人腿臂、手足部諸穴使用。(見圖1-9)。

4.三棱針二種

圖1-10此樣針以馬銜鐵製成,三麵有棱鋒,故曰棱針,針尖要銳,銳則容易入穴,針腰要粗,粗則張大穴眼,刺淺血易出,長一寸五分,刺手足十二井穴,及頭上五行瀉血使用。(見圖1-10)

圖1-11此樣針長二寸半,刺牙床深處,及舌下金津、玉液出血使用。(見圖1-11)

以上行針,共分九樣,均用金質造成。

九樣針,長短分寸粗細,各取適用,刺淺刺深不一,刺近刺遠有殊,且人之肥瘦壯弱,皮膚之厚薄粗細,塊邪之堅軟大小,尤有區別,在醫者臨症時審察,按病分刺,用粗用細,用長用短,擇宜而施,未可拘泥。

三棱針,市上多有出售者,但恐不是馬銜鐵製成,蓋馬為火畜,馬銜鐵受氣已久,毒汁消減,故製造三棱針,以馬銜鐵為最良。

進退針手勢圖解

一、毫針進針手勢圖解

以右手大指持針柄,以左手食指、中指按穴肉,將針鋒插入食指、中指兩縫間,徐徐搓轉而入,用平補平瀉法。若係補針,則候病人呼氣將盡時,而吾方納針;若係瀉針,則候病人吸氣將盡時,而吾方納針。至左手大指,必須抵定持針柄之右手心,則左手兩指,緊按穴肉而俠針腰,右手兩指,緊握針柄。所謂手如握虎,勢若擒龍,非唯一氣,易於進穴,且病者動而針不動,可免意外危險。(見圖1-12)

圖1-12毫針進針手勢二、毫針退針手勢圖解

用針補瀉後,法應出針,仍如圖1-12之手勢,徐徐搓轉而出,亦用平補平瀉。若係補針,則候病人吸氣時而吾方出針,出針後,則急以手指揉閉穴眼,不使氣泄。若係瀉針,則候病人呼氣時,而吾方出針,並搖轉,使針孔撐大,邪氣盡出。針頭出穴後,遲數分鍾許,始揉閉穴眼,以防中風。(見圖1-13)

圖1-13毫針退針手勢三、細針進針手勢圖解

右手拇指食指持針柄,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護針身。以左手拇指、食指緊壓穴上,協助右手搓壓進穴。施行各種手法後,徐徐搓轉出針。(見圖1-14)

圖1-14細針進針手勢四、粗針短針進針手勢圖解

以右手持針柄,左手拇指壓在穴上,先切後重壓,右手拇指同時用勁壓推,搓針入穴,重心在拇指,快速進針後,然後施行各種手法,手法畢,然後搓轉出針。(見圖1-15)圖1-15粗針短針進針手勢

針刺方向圖解

(一)直刺法

此法是針柄、針身、針尖直入直出,由進針到退針方向不變。(見圖1-16-1)

(二)斜刺法

此法是進針保持一定深淺度,防止傷及內髒及血管。(見圖1-16-2)

(三)臥刺法

此法沿穴串刺,是沿皮淺刺,可單刺一穴,也可一針串數穴,適用於眼區周圍,及頭部、胸脅部、背部。(見圖1-16-3)

(四)點刺法

此法持短針輕微反手一點,是快速淺刺,如蜻蜒點水,適用於小兒及體弱者。(見圖1-16-4)

以上針刺方向須醫者因人、因症、因部位靈活掌握。

圖1-16針刺方向

補瀉手訣

行針補瀉,曾在《針灸傳真》書內,約已著述詳明。然其法散見於各篇之內,學者每嫌眉目不清,苦難搜尋,茲將補法九訣、瀉法十訣、平補平瀉四訣各為標題立名,注明是何理由,如何用法,使學者顧名思義,按法演習,果能手法精練,則補瀉自無遺義矣。

(一)補前按摩(補法第一訣)

未施補瀉進針前,則用按摩手法,以開啟活動其氣,使經易於補足。《內經》雲:“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又雲:“按摩勿釋。”即補前之按摩法也。至於如何手法,詳於《按摩十法》內。茲不多贅。

(二)隨氣搓轉行九陽數(補法第二訣)

隨陰陽經絡之氣道而搓轉針柄,行九陽數。九陽數者,九次一停,每補順行九次,九九八十一數而畢,則陽數盡也。不已者,再續為行針。《內經》雲:“隨而濟之,惡得無實。”此法最為補針多施之術,無論如何虛病,必用此訣。

(三)慢提緊按(補法第三訣)

人之皮膚肌肉約分三部,初入三分為天部,再入三分為人部,又深入三分為地部。衛氣即在天部,慢提則下氣不至上泄,緊按則上氣填入下部,所謂“從衛取氣。”益入營分也。此法亦補針最要之著,但必須施於搓轉之後。

(四)退圓進方(補法第四訣)

補針入穴,要求添津益氣,補針上提,要防損津失氣。提針要直,直則針孔無隙,下氣不至上泄,故曰退圓。進針要方,方則氣填四周、上部益入下部,故曰進方。此訣是《內經》古法,於施行提按手法時,最宜留神注意。

(五)入多出少(補法第五訣,又名三進一退)

入多出少,則三進一退之法。提針一次,按針三次,如將針提上天部,即將針柄連接三手,從天部按入人部,從人部按入地部,務使上氣益入下氣。此亦《內經》古法也。

(六)青龍擺尾(補法第六訣)

青龍擺尾者,臥倒針頭,如龍前行,一左一右,擺動其尾,此法凡遇頑麻冷痹,滯著一處不行者,即將入穴針柄撥倒,使針頭直朝病所,一左一右,慢慢拔動九次,如扶船舵,舵柄緊持不移,而舵頭之入水者,擺動不已。此訣多用於病患就近處取穴者,用以補之。

(七)蒼龜探穴(補法第七訣)

蒼龜探穴,仍是入多出少之意,進針落穴搓轉補氣後,再將針頭板倒,向左探按攢剔一手,使氣達入左邊一次,又使氣達入右邊一次,有如蒼龜入土之狀,故曰蒼龜探穴。

(八)呼盡內針候吸引針(補法第八訣)

《內經》雲:“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蓋言乘病人呼氣已盡之時而吾方進針。進針後,靜待氣至,留針久而經氣實,則病自複,故而愈矣。《內經》又曰:“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是言當病人吸氣之時,而吾方出針,不使針下正氣隨呼泄出針穴外。氣在穴內,故曰各在其處也。正氣不隨針孔噴出,則大氣留止,神氣自存。

(九)退針用直急閉穴門(補法第九訣)

退針時緊持針柄,徐徐搓轉而出,勿使針頭左右搖擺,不致真氣從針孔泄出,則神氣留矣。至針後,針孔雖小,急將針孔用指揉轉緊閉,謹防氣從孔出。

(十)瀉前按摩及瀉時按摩(瀉法第一訣)

瀉前按摩,與補前按摩,同一活動氣血之意,果能照下卷《按摩十法》所列按摩諸法,擇術而施,則未用針而氣已流通,入穴後自易瀉邪,進針後,邪氣纏繞針頭,搓轉不動時,尤必賴有按摩各法,即下卷《按摩十法》中所言之摸、推、敲、剁、伸、抖、拿、活、廣、意十法也。不必盡施,在醫者擇宜檢用。

(十一)迎氣搓轉行六陰數(瀉法第二訣)

迎陰陽經絡之氣道,而逆行轉針,行六陰數,曰瀉法。六陰數者。轉針六手一停。每瀉必行六次,六六三十六數而畢。不已者,再續為行針。《內經》雲:“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氣至者穀氣至也。穀氣不至,無妨再瀉,即二次、三次均可。總以邪退正來為目的。《內經》又曰:“迎而奪之,無得無虛。”

(十二)緊提慢按(瀉法第三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