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投入到幸福的生活中 2(1 / 3)

第十一章 投入到幸福的生活中 2

寂寞中也有快樂

一切人類的價值,全是社會的價值,所以我們生活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和同類保持密切的關係和往來。一個人因為要得到至少另一個人的讚許和愛情,他的大部分的光陰便不得不用在和別人共處上,這是自然的,應當的。

社會生活是人類快樂的重要成分。但是,無寂寞的社會生活,就像缺乏鹽的食物,淡而無味。所以要達到真正快樂生活,就必須留意社會活動和寂寞的適當交替。

根據最新的人類構造的研究來說,人有兩種式樣:一是長瘦型的,另一是矮胖型的。而在長矮之間又有所謂體育式的,此外還有一種醜形的。這些身體式樣不同的每一種人,也各有他們不同的氣質。長瘦的人,大多是很會思想,很會自省的;矮胖的人,大多是活動的,侵略的,少有幻想的。

倘若你屬於矮胖一類的人,那你隻有在聚會或工廠之中是快樂的。世上雖有許多因和外界隔離而生病的人,但是男女必然應在有些時候,退出緊張的戰場,回到幽靜之處和自己的心靈同處一些時光。你自己不曾明白,你是過於關切到生活的鬧劇而缺少靜思的機會,因此你至今還不曾認識你自己呢!

一個人或由於偶發的事件,或由於疾病,或由於其他未能預料的各種情形,時常不得不過著單獨的生活的。這在長瘦一類的人,自然是求之不得的機會;但你若怕有一天會處身在無人之境而痛苦,還是及早改變了你的態度來預防吧!因為你越年老,空閑越多,空閑越多,便越不得不在寂寞之中度過生活啊!

在現代的忙碌世界上,思索的快樂和哲學的快樂已經遭到輕視了,我們最要緊的是振作精神,從事各種正當的社會活動;但倘若沒有計劃,即生活上的努力也是無用的。

當你正和敵人開戰的時候,你不可能有機會計劃你的重要戰略,要做這個,便需要空閑、寂寞、隔離和安靜。

寂寞不是禍,是福;它給我們認識自己的機會,給我們擬定生活戰略的機會。而且在寂寞的時候,並不一定是孤獨的,因為在我們的房間的寂寞之中,我們可以和過去的大人物交感,我們可以讀到許多偉大的文學上的作品,我們可了解良好的音樂,靜聽留聲機的唱片。

總之,每一個人,必得對付生活上的兩件大事,一是適應生活的環境,二是認識我們自己。為了第一件,我們必須委身於活動場所中,為了第二件,我們必須要有思索和自省的空閑機會。倘若我們不能認識自己,怎能適應我們的生活環境呢?寂寞的功用就在這裏,因為它是能夠使我們認識自己的。寂寞中有快樂,就是使人的美好願望,需求及相應的權利得以相當的提高升華。

細心調理生活的快樂

失敗有許多共同的原因:睡眠不足,缺乏鍛煉,生活呆板,沒有娛樂,生活缺乏規律,放縱無度等等。

充沛的精神給我們的作品增添了許多鮮活的色彩。一本書不論它的包裝看起來有多好,如果沒有原創性和真實性,而是矯揉造作,那麼我們是不會喜歡這樣的書的。它也不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無論是一幅畫、一個雕像、一首歌,還是一首詩,都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它缺乏創造性,我們就不會理睬它。但是如果一本書、一幅畫和一首詩充滿活力,自然輕鬆;如果它跳動著生命的音符;如果它散發著鮮花和青草的芬芳,我們會用整個心靈去擁抱它。

許多人的作品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枯燥無味。它缺乏活潑的生命力,顯得幹澀枯燥,毫無思想。讀者很容易看出作者流露於字裏行間的疲乏和無奈的感情。從一個疲憊不堪的藝術家創作的油畫裏,我們能看出顏色的失調,作品中人物的呆板乏味和缺乏生命力。一個勞累過度、體質虛弱的人是不會有什麼精彩作品的。

出色的工作不是僅憑一腔熱情就能夠實現的,它需要健康的身體作為保證。如果一個人的能力受到不良的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態的影響,他怎麼會做出高質量的工作呢?

假如一個歌唱家瘋狂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她沒有吃飯、睡覺和休息,而第二天晚上的比賽對她來說卻又是最具挑戰性的,那我們怎能期望她在比賽中獲得佳績呢?她一定會瘋的。任何一個理智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盡可能的休息,將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況調整到最佳。她應該多睡眠,盡可能地避免過度興奮和焦慮,避免精神和體力的消耗,以充沛的精力和熱情去贏得比賽。

一個人應該養精蓄銳,以高度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那麼他的工作會有成就,他的生命會更有意義。

如果一個人能夠分析一下自己不成功的原因。我們會發現,失敗有許多共同的原因:睡眠不足,缺乏鍛煉,生活呆板,沒有娛樂,生活缺乏規律,放縱無度等等。

要取得最大的成功,要在工作中體會到自我實現的快樂,要保持自己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就要過有規律的生活。

善於發現美

美是令人神往的。

但在哪裏能找到美呢?這向我們提出了善於發現美的問題。古人曾讚美祖國河山的壯麗,以自然美、人畫、作詩構成藝術美的境界。

今天,人們正以新的審美視角俯瞰自然、社會,欣賞藝術,審視人生。在人生旅途上,美使人活得自在,活得樂觀,活得灑脫,美當然地成為人生的追求。

人生之美隻屬於那些追求美的人們,對於那些淡漠美的人來說,美好似天際的燈模糊且不可及。

1“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何為美?有人因為美的難以把握,提出美是困難的!感覺到美的存在,美的事物就在周圍,有時甚至陶醉於美的氛圍中,然而對什麼是美卻思考得很少。美學之父鮑姆嘉通認為,美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這包括兩層意思,其一,寓雜多於整一,整體與部分協調一致;其二,意象的明晰生動,試圖以感性形式來說明美。

2美就在眼前,就在心裏

有人說,“人心便是一切美的根源”,現實中並無美醜可言,美和醜不過是人的一種主觀判斷。西施之美,東施之醜不在於她們本身的模樣、風度,而在於審美者的主觀態度。這種看法,把尋覓美的方向引向了人的內心世界及其主觀態度,品味起來,破綻頗多。美如果是人主觀自生的,那麼自然界,人類社會本身就不存在美醜的問題了。美就成了人們的一種念頭和想法,想到美則美,想到醜則醜。那麼人生也是如此,本無美醜,而是人們想像它怎樣就怎樣。美醜之分就在人的想像中。倘若想像一旦停止,美將化為烏有。

同時,一些人把尋覓美的方向引向了人的頭腦之外,欲從人的外在空間尋覓美的根源。這種看法在人的觀念之外尋美,卻不從客觀事物本身為對象,而是把美歸結為一種神秘的客觀精神的產物,並且給絕對精神起了各種各樣的名稱。

實際上,美並不是精神的產物,也不單純停留於客觀或主觀方麵。

自然美是在人與自然的實踐關係中產生的,是人類勞動實踐的創造及其轉化形式。隻有在人類世代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勞動實踐中才能尋覓到自然界的美。想像得出的是,在人類出現以前,自然界無所謂美醜。自然美是相對於人而言的。有了人類和人類社會以後,自然界處於人類的社會關係中,與人發生關係,在人類社會勞動的實踐中被人類利用、改造之後,人類才有了對自然物的審美意識,自然地也就成為人們審美關照的對象,開始了對自然界的審美活動。

藝術作品的美被人們稱之為藝術美,藝術美以現實生活中的美為基礎和前提,更集中,更強烈,更普遍地反映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美,其中也包含對生活中醜陋現象的抨擊和鞭撻。藝術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典型性,並集真、善、美於一身。

3美在平凡生活中

生活的美就在平凡生活之中。人生離不開生活,美的發展與生活同步,與人生同步,也與人生同行。生活中積極肯定的形象成為人生的審美對象。人生之美在哪裏?問題在於對美的開掘、欣賞與發現,(清代)葉又說: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間焉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見。發現美需要有良好審美感受,如同聆聽音樂須有會聽音樂的耳朵一樣。

美在生活之中,生活中美好事物層出不窮,人生之路沐浴陽光、雨露。然而,人們卻又常常對人生之美感到困惑和不安,不清楚什麼樣的生活為美?為什麼美?所以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喚起的感覺,是類似我們當著親愛的人麵前時洋溢於我們心中的那種愉悅。”引起愉悅的事物就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事物,而生活就是人們所“願意”、“喜歡”的生活,“應當如此的生活”,乃至“任何一種生活。”

美感是由客觀對象的審美屬性引起的人感情上愉悅的心理狀態。美的事物應當在心理上引起人的積極感應,在感情上引起人的共鳴,在理智上給人以啟迪。美的事物震撼人的心靈,愉悅陶冶和鍛鑄人的情感、意誌、注意和記憶,給人以想像的翅膀,使人心曠神怡。而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在長期改造自然的同時改造自身的社會曆史勞動中形成的。就人類整體而言,人類具有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完善和世代相傳的審美心理和生理結構功能;從個體來看,每個人都具有在審美實踐和審美教育中建構的審美感受能力。人生對美的追求是在一定的審美感受力作用下進行的,而且審美感受能力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形成並且不斷發展和升華的。

在生活中,感受頗多,外界刺激接連不斷。所以,有時在眾多感受美的時候要費一番周折。比如:人體舒適、愜意的感受是否是美感?外界刺激通過眼、耳、鼻、舌、身的感覺傳入大腦皮層,引起人體的愜意和舒適,即是生理快感,這僅是美感的初步階段。它要具有社會美的屬性,即具有社會意義還須進一步發展和升華。美感以快感為基礎,但快感並不等於美感。生理快感動物也有,而美感隻與人的視覺、聽覺等審美感官發生聯係。美感的形成或過程較為複雜,但其社會屬性卻有別於生理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