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亞古城失落之謎 3
圓沙古城之謎
在繼尼雅考古取得重大成果之後,考古學家們又在沙漠的中心地帶,發現一座兩千多年前的古城。它位於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南距於田縣二百餘公裏處,坐標為東經81°31′,北緯38°~52°。這個點恰好在沙漠中央。
維吾爾族人稱這裏為“九木拉克庫木”,意思是“圓沙丘”。這裏的沙山的確都是圓的,這座古城的確堪稱“圓沙古城”吧。這是新疆目前發現的最早古城,其下限早於西漢。為什麼要在沙漠中心地帶築一座規模如此大的城?有城就有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為什麼這樣一座規模空前的沙漠之城,竟然不見於任何記載,難道他們與外部世界沒有任何聯係?
至今,塔克拉瑪幹沙漠中發現的所有古城,比如樓蘭、尼雅、丹丹烏裏克等,都在中國典籍中有著記載,且很大程度上是靠著典籍指引找到的。但沙漠中心的這座古城,卻不見於任何史書。而新疆在此之前發現的古城,幾乎毫無例外地被外國探險家如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普爾熱瓦斯等捷足先登發掘過,但這座古城卻從未有人涉足過。
斯文·赫定、斯坦因以及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都到過距離圓沙古城不遠的喀拉墩遺址。喀拉墩遺址在於田縣北的沙漠中,與於田縣的直線距離約一百九十公裏。這個遺址的年代大約在魏晉時期,比新發現的古城要晚得多。也許他們認為這裏便是人類在沙漠中的最後據點了,沒想到一個更大、更古老、也更神秘的古城,正在四十公裏外的沙海裏默默地等著他們。
1994年,一支由許多富有經驗的考古學家和探險家組成的中法考古隊員在沙山、沙梁、沙壟間穿行。一路上,他們不斷發現人類活動的蹤跡,一根骨骼,一塊陶片……它們像是古人故意留下的路標,引導著他們一步步走向沙漠更深處。當他們極度疲憊的時候,遠方紅色的夕陽裏突然出現一團濃重的黑色。濃重的黑塊在眼中逐漸清晰、擴大,連綿成一條若隱若現的帶狀——是城牆!
城牆頂部寬約三四米,殘存高度也約三四米。以兩排豎植的胡楊木棍夾以層層紅柳枝當牆體骨架,牆外用胡楊枝、蘆葦類淤泥,畜糞堆積成護坡。牆的拐角處有一些直角的“土坯”。法國考古專家經仔細考察後認為,這並不是真正的土坯,因為它不是經過人工和泥模拓製的,而是將河道中的淤泥切割成塊,直接砌到殘牆上的。城牆殘存四百七十三米。城周長約一公裏,呈不規則的圓形,頗像一隻桃子,南北最長處距離為三百三十米,東西最寬處距離為二百七十米。
城內有六處建築遺跡暴露在流沙之外,是因風蝕僅存不足半米的立柱基部。地表散布著一些陶片、鋼鐵小件、石器、米珠以及數量不少的動物骨骼。城有東、南兩門。城門關閉著,長長的門栓扔在門後沒有栓上。也許,城中居民在棄城離開時,還沒忘記將城門悄悄掩上。也許,他們還打算日後再返回故園。
根據對城牆中的木炭進行的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約為二千二百年。這是新疆目前發現的最早古城,其下限早於西漢。圓沙古城中沒有發現西漢以後的文物,與測定的年代相對照,這座古城應該在西漢以後便廢棄了。
考古學家們說,這種古城一般見於人類早期,此後都以方城為主。考古學家們懷著一種虔敬的心情輕輕地走進城去,突然看到一隻紅色的夾砂陶罐,靜靜地立在沙丘之上。流沙已基本上覆蓋了古城,而這隻陶罐卻沒有被掩埋,像是主人剛剛將它放在這裏,而它在靜靜地等待著主人歸來。這個陶罐為考古學者第一次走入古城時在流沙上發現的,在夕陽的光彩中,陶罐顯得異常美麗而神秘。
一切都湮沒在流沙裏。一座城不僅沒有留下自己的曆史,連個名字也沒留下。入夜,久久難以成眠的考古學家們望著這座神秘的古城,興奮地說:給它起個名字吧!維吾爾族人稱這裏為“九木拉克庫木”,意思是“圓沙丘”。這裏的沙山的確都是圓的,就叫“圓沙古城”吧!
圓沙古城最大的神秘之處在於,當時人為什麼要在沙漠中心地帶築一座規模如此大的城?有城就有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有邦就有王,誰是這裏的統治者?築城為禦敵,誰能穿越無盡的沙山入侵這個沙漠深處的城池?棄城為求生,古城的居民到底遭受了什麼樣的危險以致不得不遠走他鄉?這樣一座規模空前的沙漠之城,竟然不見於任何記載。難道他們與外部世界沒有任何聯係?古城的文化沉積層厚達一點二米,這也肯定是經過漫長的歲月累積而成的。在這樣漫長的時間裏,難道他們竟可以做到不讓外麵得知他們的任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