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的事真是麻煩萬分,並且一大半都須同時做,因為6個人和一支木筏以及上麵的貨品都得—起在南方秘魯河岸集中。隻有3個月時間,我們可沒有阿拉丁神燈。(指《天方夜譚》中能滿足人們各種願望的寶物)
聯絡官開了一封介紹信給我們到紐約見哥倫比亞大學的貝赫爾教授。貝赫爾教授是國防部地理研究會主任,他欣然同意把那些進行科學測量用的寶貝儀器交給我們。
而後我們又飛赴華盛頓見海軍水文地理學研究所的格羅文海軍上將。這位親切的老頭子把他的部下召集到辦公室,手指牆上的太平洋海圖介紹了我和赫爾曼。
“這些年輕人想去核實我們的海圖。幫助他們吧!”
在各個渠道都越來越通暢時,英國的羅姆思頓上校在華盛頓召開了軍部代表會,討論我們將遇到的某些問題和成功的把握。他們提供了好多有益的建議和一批英國裝備,他們用飛機運來這些裝備以便我們在遠航時試用。一位英國軍醫熱心地推介了一種神奇的防鯊藥粉。一旦有鯊魚來襲,隻要在水中撒幾撮這種藥粉,它們就會立刻抱頭鼠竄。
“先生,”我客氣地問道,“這種粉末管用嗎?”
“嗯,”這位英國人微微一笑,“這正是我們需要了解的。”
時日無多,飛機替代了火車,出租車代替了雙腿,我們再度成為窮光蛋。我們把路費花光以後,就去拜訪了我們在紐約的朋友和財東籌措費用,在那兒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煩。我們的經濟總管高燒不起,他的兩位同事在他病愈之前是一籌莫展。他們答應遵守我們之間的經濟協議,但總管病愈之前暫時無能為力。他們要求我們把時間往後推,可這卻無法辦到,那麼多環節都已開始運作,我們已無法停止。
當時的情況真讓人灰心,一連好多天我們看不見一絲希望,這時候,蒙特卡恩上校奇跡般出現了。
“你們被困住了,夥計們,”他說。“先給你們一張支票,等你們從南太平洋群島回來再還給我吧。”
還有其他人也提供了資助,很快我一個人借的款項就足以應付了,不必再求助於任何人了。我們可以飛赴南美趕造木筏了。
一封官方介紹信
古代秘魯的木筏是用輕木造的,幹透的輕木更輕。輕木隻生長在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脈,因此印加時期的航海家要沿海北上到厄瓜多爾的太平洋岸邊砍伐輕木樹。我們也打算照此辦理。可是我們需要一封官方正式介紹信。有一位聯合國記者,他主動開車送我們到聯合國求援。當我們進入會議廳時,那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廳內各國人並排坐著,聚精會神地聽一個黑發俄國人唾沫橫飛的演講,他背後的牆上裝飾著一幅巨大的世界地圖。
我的朋友利用沉默的瞬間,設法找到秘魯的一位代表和厄瓜多爾的代表。他們坐在前廳的大沙發上聆聽了我們為證明一個理論而橫渡大洋的計劃。二人均應承向政府彙報,並保證當我們抵達他們國家時幫助我們。崔格威·李路過前廳時聽說我們是他的同胞,就走了過來;有人提議讓他和我們一塊乘木筏走一道,可陸上的風浪就已夠他受了。聯合國副秘書長,智利的本傑明·柯亨本人就是著名的業餘考古學家,他替我們寫了一封信給秘魯總統,他們兩人私交甚篤。在大廳內我們還碰到挪威大使摩根斯蒂爾恩的威廉·封·蒙特,後來他給與了我們探險隊寶貴的支持。
現在所有事情全辦妥了!我們終於買了赴南美的機票。當引擎啟動發出巨大的轟鳴聲時,我們疲憊不堪地倒在坐椅上,感到一種無與倫比不可言說的輕鬆。第一階段終於結束了,現在我們終於可以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探險之路。
海墨分身有術
在海灘或礁石旁邊,我們常常能拾到一種手掌大小、體色鮮豔、長得很象五角星的動物——海星。
海星撲食的方式是十分奇特的,它特別喜歡吃貝類,當海星用腕和管足把食物抓牢後,卻並不是送到嘴裏“吃”,而是把胃從嘴裏翻出來,包住食物進行消化。待食物消化後,再把胃吸到身體裏邊。海星吃貝類,還要加一道手續,先用腕和管足把貝類包起來,窒息死,把雙殼拉開,然後再翻出胃來吞噬,那消化不了的貝殼,在飽餐之後就拋棄掉了。
若把海星撕成幾塊拋入海中,每一碎塊會很快地重新長出失去的部分而長成幾個完整的新海星來。不過海星的這種再生能力隨種類而異,如沙海星要保留1厘米長的腕,就能生長出一個完整的新海星,而有的海星本領更大,隻要有一截殘臂就可長出一個完整的新海星。科學家們正在探索海星更生能力的奧秘,以便從中得到啟示,為人類尋找一種新的醫療方法來。
海星以貽貝、牡蠣、雜色蛤為食,這些都是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貝類,所以,海星是養殖業的大敵。養殖工人十分討厭海星,把它捉起來弄得粉身碎骨後再投入大海,結果卻適得其反,繁殖出了更多的新海星來。要想將海星置於死地,隻有把它帶上岸來,泡在淡水裏漚成肥料,化害為利。
海星還吞噬海洋裏一些小動物的屍體,水族館的飼養池中放養它們,讓它們成為自然的清潔員,清除汙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海星的興趣越來越大。首先著眼的是藥物學家。他們發現海星體內有“海星皂素”,能使精子失去活動能力,能誘發排卵排精;另外,若用海星入藥還可以治療胃酸過多症。
海底的活化石
早在四億多年前,魚類開始崛起而恐龍尚未問世,可是鱟已活躍在海洋中。它目睹和經曆了地球的多次滄桑之變,時至今日,仍保持著古老的麵貌,因為被人們稱為活化石。
鱟是一種穴居動物,生活在沙質海底,以海中的蠕蟲及軟體動物為食。平時鱟常鑽入沙中尋覓食物,退潮時停留在沙灘上,雌雄常在一起緩緩爬行。生殖季節,雄鱟常伏於雌鱟背上,用腳鉤住雌體,雙雙遊泳,相親相愛,形影不離,此時隻要捉住雄鱟,提起來就是一對,所以人們稱鱟為“海底鴛鴦”。
鱟的受精卵經35~42天,幼體孵出了。此時幼體沒有劍狀尾巴,整個身體多形可分為中央和左右兩側三部分,與曾在古生代的寒武紀盛極一時,而現已絕跡的三葉蟲很相似,所以叫三葉蟲幼體。此後經蛻皮而出現了尾劍。鱟在胚胎發育中要經過三葉蟲期,這說明鱟是從古代的三葉蟲演化而來。
鱟有四隻眼睛,頭胸甲前端兩隻僅有05毫米的小眼睛。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這說明這對眼睛隻用來感知亮度的。在鱟的頭胸甲二二側有一對大複眼,每隻大眼睛是由若幹個小眼睛組成的。當人們發現鱟的複眼有一種側抑製現象,也就是能便物體的圖象更加清晰的現象時,這一原理就被應用於電視和雷達係統中,提高了電視的成像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入矚目的“明星”。
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快速、準確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患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監測毒素汙染情況。
海底天文學家
在台灣海峽、南海和馬來群島300米左右的海底,生活著一種非常珍奇的軟體動物——鸚鵡螺。
鸚鵡螺的殼,在灰白色的襯底上,綴著橙紅、淺褐的花紋。殼內分隔成許多小室,最末的一個房間是它居住的地方,稱為“住室”,其餘的小室可貯存空氣,叫做“氣室”。鸚鵡螺在慢慢地成長著,小室的數目不斷增加。每個新的小室築成後,鸚鵡螺就抽出海水充入空氣。它通過室內的水份使身體浮沉在海裏。
當人們研究現今生活在海底的鸚鵡螺時,發現在小室的壁上有一條條清晰的環紋,這就是它的生長線。每個壁上都有30條生長線。但是當人們研究埋藏在地下的鸚鵡螺化石時,發現在同一地質年代地層裏的鸚鵡螺,它們的生長線數目是一樣的,隨著地質年代推向遠古,鸚鵡螺上的生長線越來越少。例如距今6950萬年前的鸚鵡螺腔內有22條生長線,三億二幹六百萬年前的鸚鵡螺化石則隻有15條生長線。以鸚鵡螺每天長一條生長線來計算,六千九百萬年前,月亮繞地球一周隻需15天。現在生活在海中的鸚鵡螺每月製造30條生長線,恰好記錄著月亮繞地球一周的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