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國文化之謎 2(3 / 3)

也有稱五路財神為元代人何五路,“因禦寇死,民間因而祀之。一說取出門五路皆得財之義。後來,他的名號又與五顯、五通相淆,因而世間又有所謂‘五路財神’之說。”

關羽說。關羽在傳統文化崇拜中是多功能的神。據說舊典當業即供奉“三財”(趙公元帥、關羽、增福財神)。在過去,關羽和趙公明都是被稱為武財神的。現在他逐漸替代趙公明的第一號財神種子位置,尤其在香港、台灣,商界多有供奉關羽為主財神的。這裏大概是關羽的“忠義氣”、兄弟義、朋友情,更易於招財進寶吧!

文財神比幹和範蠡說。比幹是殷紂王庶兄,官居少師,忠耿正直,因為得罪了紂王,被剖心而死。《封神》對此更作有維妙的敘述。比幹是什麼時候封為人們崇拜的財神的,誰也說不清。但現今春節通常張貼一種財神像,頭戴天宮雙翅紗帽,身著大紅錦袍,五綹長髯,滿臉慈祥,傳說就是比幹真相。春秋末期的越臣範蠡,在輔佐勾踐滅吳稱霸後,離開了他;駕著小船到山東齊地經商。他化名陶朱公,發了大財,成為當時有名的大富翁。範蠡做財神出於何典,不詳。如按民間傳說,比幹摘心後,“來到民間,廣散財寶。他雖然沒了心,但因吃了薑子牙送給他的靈丹妙藥,並不曾死去。因為沒了心,也就無偏無向,辦事公道,所以深受人們愛戴、稱讚”(《華夏諸神》),是合符財神規格的;則“範蠡能發家致富又能散財,在人們心目中是位難得的偶像,故其成為文財神,也就名正言順,理所當然了”。

財帛星君說。其全稱是“都天致富財帛星君”,即太白金星,俗名李長庚者。好事者以為他帶有“金”字,即視為“金神”,由此推演為財神,尊奉為財帛星君,並以陰曆七月二十二日為他的誕辰。

此外也有把太上老君當作財神的。據《新年神像》說,金銀兌換商店奉老君為祖師,因金銀與熔鑄、爐火有關,而太上老君擁有八卦爐也。凡此等等,可見在行業崇拜的財神,有共同信仰神(如趙公明、關羽),也有出自行業的特色而獨樹一幟的。

在多神崇拜的舊中國,財神究竟有多少個形象,他們為什麼各有各的信徒,那隻有憑人自己理解和認知了。

在陰曹地府裏做個清官

長江中遊,瀕臨三峽的豐都小城,背山麵江,據說是閻羅王地府所在地。在那裏,從唐宋伊始,陸續建起了“玉皇殿”、“閻王殿”、“陰陽界”等大大小小48座廟宇等係列工程,這就是人們談而色變的“鬼城”了。

豐都城從此儼然成為“陰曹地府”,它像陽間那樣也設立了重重迭迭的官僚機構:有司理各曹的判官,也有牛頭馬麵差役人等。民間通常就把它的總頭子呼之為閻羅王。

按照道教《玉曆寶鈔》等說,閻羅王並非是陰曹地府第一把手。說也奇怪,在唐朝末年興起的地府十王之說,稱整個陰間有十個主宰分居十殿,即通稱的十殿閻王。其中第五殿主宰就是閻羅王。這位閻羅王,據說他“本居第一殿,因憐屈死,屢放還陽伸雪,降調此殿”。

也許基於這種說法,人們通常把五殿閻羅王說得尤為正直、剛毅。農耕社會塑造的閻羅王形象,當然是達到“天地無私,鬼神明察”的高標準境界。由此意向中的閻羅天子選擇,首先也得是鐵麵無私的。蓋中國傳統文化最注重因果現世報。陽世善惡未了,隻有到陰間徹底、完全和圓滿解決。取得好有好報,惡有惡報的最後結論。因此,閻羅王在小民百姓心靈裏的威信是非常高的,人們對他寄以無限的理想和希望。

所以,傳說中的閻羅王必定是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站在忠臣義士孝子節婦這一邊的。世間多少冤獄奇案,到他那裏就都得到洗清,而且取得不同的報應。

清朝平話《說嶽全傳》就寫了一出書生胡迪遊地府,親睹秦檜及其黨羽和嶽飛父子對案,閻羅王對嶽飛奉為上賓,而將秦檜作為階下囚犯。這是農耕社會封閉的人們對忠奸觀的簡單、單向思維定勢,一個臉譜化的色彩反差。

從當時人的認知,閻羅王必須站在忠臣的衡器上,否則,他不能主宰陰司。胡迪所說“愚生若得閻羅做”,也可證閻羅王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角色定位。胡迪在和閻羅王答辯中,就曾提出:(一)閻羅王不是定位於某某的,他人是可以頂替的,所謂“新者既臨,舊者必生人世,去做王公大人矣”(《說嶽全傳》第七十三回);(二)凡能充當閻羅王的,亦須是人世間的王公大人,而且還須是正直剛毅之土,“閻羅王皆是世間正人君子所為”,“人之正直死為冥王”。

胡迪很是有點氣魄,在和閻羅王答辯中,還對這個森羅殿主宰的原有身份作了猜測,他提到了韓擒虎、寇準和江丞相。說是此三人在生前都分別講述自己死後做閻羅王的話。

可見自隋唐到清代,就多流行諸家閻羅王之說。

一是隋將韓擒虎。韓擒虎是隋初大將,據稱他在13歲時打過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統一中國的滅南陳戰爭中,首先渡扛進入建業(南京),由此立下了大功。李世民(唐太宗),主持的《隋書》記述他病重臨死前夕,“其鄰母見擒(擒虎,唐人諱虎字,故省略“虎”字)門下儀衛甚盛,有同王者,母異而問之。其中人曰:‘我來迎王’。忽然不見。又有人疾篤,忽驚走至擒家曰:‘我欲謁王。’左右問曰:‘何王也’?答曰:‘閻羅王’,擒子弟欲撻之,擒止之曰:‘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斯亦足矣。’因寢疾,數日竟卒。”《二十四史》多諱鬼神,很少記有陰陽界故事,而韓擒虎死做閻羅王的傳說,竟被寫入本傳,可見在初唐時,這條傳說是頗見風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變文《韓擒虎話本》,更是維妙維肖描述了韓擒虎在滅陳後,五道將軍持天符請他出任陰司之主,韓應允,請假三天。隋文帝楊堅並舉行了告別宴會。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緋衣人乘烏雲前來迎接,自稱“原是天曹地府,來取大王”上任。於是,他辭別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陰間當閻羅王去了。顯然,仍是循《隋書》嬗變而來。

二是北宋名相寇準。寇準以秉直見聞於民間。唯剛正者,常能令人長相思,這大概是他得以從諸多文武大臣行列間選拔的一個原因。傳說他的愛妾茜桃臨死前說:“吾向不言,恐泄陰理;今欲去,言亦無害。公當為世主者閻浮提王也。”(《湧幢小品》)“寇準卒,有王克勤者,見公於曹州境上,向從者,曰:‘閻羅處政。”(《翰苑名談》)可見他生前已知自己要出任閻羅王,而死後果然當了閻羅王了的。大概在他生前已經流傳此說,所以當時就有人在驛舍側,掛起寇準圖像,上麵寫有“今作閻羅王”字樣(《通俗編》)。

三是北宋名相範仲淹。範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生前就以官聲好譽為民間稱道,因而在他死後,就有傳說他“在冥間”“見司生殺之權”,“人死五七則見閻羅,豈非文正為此官耶”(《中吳紀聞》)。

四是北宋龍圖閣直學士包拯。包拯死後出任閻王,在當的就有傳說。“俗傳包拯為陰司閻羅王,其說在宋時已盛,《宋史·包拯傳》雲: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製。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範煙橋《茶煙歇》)由此元明雜劇、平話多有包拯下陰司審案故事。石玉昆《三俠五義》還出現包拯撈閻羅審郭槐“狸貓換太子”情事。我在兒時就常聽鄉間父老談包拯死後是閻羅王。包拯的剛正直言、執法嚴峻,自然是人們理想意境的閻羅王最佳人選。東方傳說文化是講現世報的,陽世之冤,陰司必報,所以必須要有包拯做閻羅王,才能了結冤報也。

五是南宋江丞相。江丞相即江萬裏。為人剛直,因觸犯權奸賈似道,回鄉,後來元兵攻陷江西都昌,他投水自殺。

一個閻羅王職位,傳說卻有五家輪回,而是很緊湊,當然還不止這些。此中韓擒虎是武人,其他都是文質彬彬的書生,是被捧為正直、剛毅的好官,可見閻羅王並非通常畫圖常見的那副猙獰凶相。

中國閻羅王不過是傳說“十殿閻羅”的第五殿,它們組成的整個地府建構乃是參照人間官衙,所別致的乃是要十殿按序審判,以防舞弊行私,這種層層審判,很有點集體決獄味。這種文化現象正是農耕社會的思維定勢。世道無常,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們在現實世界裏,是很難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意向如願的。由此寄希望於閻王的正直、公正,由此就出現了各種文化環境下產生的閻王造像。

是大聖還是野種?

在綿延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成為統治階級的傳統思想,作為儒家思想創始人的孔丘,被捧到令人吃驚的高度,加上各種各樣的頭銜,罩上一層又一層的靈光圈。而關於孔丘的出生情況,也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

現今一般通史書上,對孔丘即孔子的出生皆語焉不詳。如範文瀾《中國通史》第一冊僅載:“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曲阜人。先世是宋國貴族,曾祖父逃難到魯國。父叔粱紇,曾做魯陬邑宰。……孔子生於前552年,卒於前479年,年七十三歲。”其他通史著作,如翦伯讚《中國史綱要》亦大致如是,有的甚至更為簡略。關於孔子的出生,從各種史料記載看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孔子像一、“野合”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伯夏生叔粱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對於“野合”,唐朝人作過一個解釋,認為這是叔梁紇年老而孔子母親顏徵在年少,兩人的結合不符合禮儀。如司馬貞《史記索隱》便說:“今此雲野合者,蓋謂梁紇老而徵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雲野合,謂不合禮儀。”

二、祈禱而生說。這是一種頗具神話色彩的說法。說孔子的父親和母親祈禱於尼丘山,感受黑龍的精靈而生孔子。此說見於東漢鄭玄《劄記·檀弓正義》所引《論語撰考讖》:“叔梁紇與徵在禱尼丘山,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在今天看來此種說法的荒謬是顯而易見的。

三、夢生說。這種說法和第二種相似,也是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荒誕之說,且同樣見於讖緯書中。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兩漢的今文經學家的政治觀點。他們為了把孔子尊奉為神,在他的出生問題上也要加進許多神秘的東西,顯得與凡人不同,似乎惟有如此,孔子才能成為他們心目中的“聖人”。《春秋演孔圖》記載說:“孔子母徵在夢感黑帝而生,故曰玄聖。”又說:“孔子母顏氏徵在遊太塚之陂,睡夢感黑帝使請己,已往,夢口語曰:‘汝乳必於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之中。”這種荒誕的說法,把孔子說成是其母夢感黑帝神而生,實在可說是玄虛至極。當原始宗教還未被消滅的時候,一位偉大人物的誕生,自然有許多附會的神話,這是不足為奇的。上述第二、第三種說法正反映了這種情況。

四、私生子說。這種說法見於蔡尚思等著《孔子思想體係》一書。該書作者根據曆年積累的資料,作了詳細的考證,指出顏氏女既然能向孔子隱瞞有關其父的事情達很長時間,說明她生孔子前一定遠離孔家獨居。孔子也自稱“吾少也賤”。這些都證明孔子的母親是一位家境貧寒的少女,可能是奴隸或平民的女兒,與叔梁紇顯然屬於兩個階層。因此,對於“野合”,該書作者認為隻能是指這位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隸主叔梁紇強奸,迫使她懷孕而生下孔子。因此得出孔子是個私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史記》等書中所記載的“野合”說的新的解釋。說孔子是個私生子,對於孔子的“聖人”地位,似乎是一個沉重的動搖,聖人或曰儒家的祖師爺居然與私生子劃上了等號,看來太不恭敬。然而,重要的是事實本身,觀念應來源於事實。所以,實事求是地恢複曆史的本來麵目,正是曆史科學的根本任務。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如何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的原則,對孔子的出生之謎作番科學的研究,尚有待於今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