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國文化之謎 2(2 / 3)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一般說,菩薩都是男性,但為什麼觀音菩薩又稱為“觀音娘娘”呢?這個“娘娘”堯竟是男是女?……

觀世音音譯“阿那婆婁吉低輸”或“阿波盧吉低舍伐羅”,是我國漢族寺廟中常供的四大菩薩(文殊師利、普賢、地藏、觀世音)之一。佛經稱其為大慈大悲的菩薩,百千萬億眾生受苦受難,隻要虔誠念誦其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故名。唐人因避太宗“世”字諱而略稱“觀音”。據說觀音誕生在夏曆二月十九、涅檠日是九月十九,成道日是六月十九。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普陀山,相傳是觀音顯靈說法的道場,幾百年來一直“香火不斷”。

在我國,觀世音這尊佛名也許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們習慣稱其為“觀音娘娘”。按理說,既稱“娘娘”,那必定是個女人了。但是,據一些佛家經典介紹,觀音除了作為六觀音、七觀音、三十三觀音等總體名稱外,佛教中顯教一派認為觀音是阿彌陀佛的弟子,而密教一派則說觀音是阿彌陀佛左右的二脅士。顯然,不管是“弟子”還是,“脅士”,都未肯定觀音是個女性。目前流行的《宗教詞典》認為:“女相觀音造像約始於南北朝,盛於唐代以後。”這恐怕是根據一般的佛像塑造演變而言的。在尚存的敦煌壁畫中,北魏時期的觀音佛像,秀骨清貌,體格剛健,並非女相。而把初唐與盛唐的壁畫對照,則可看到,佛像漸趨“漢化”,穿上了微薄而略呈透明的裙衫,臉龐也逐漸豐腴圓潤,呈富態狀。時人以女子美的特點來刻畫佛像,但還不是女相。《太平廣記》記載:“有一宦官,他的妻子無端為神所懾,昏迷不省人事。宦官便請了一尊觀音菩薩,祈禱保佑。其妻夜夢一個和尚前來搭救,即觀音菩薩。可見唐人倒認為觀音是個男性。宋代僧人法常畫的《觀音》絹圖,畫麵上,白衣觀音坐崖石間,大耳、麵豐,略有胡須,肅穆寧靜,分明是個男子。

那麼,認為觀音是女身有無記載呢?也有。據《編年通信》載,南山道宣律師曾經問天神關於觀音的緣起問題,天神告訴他:“往昔過去劫有主曰莊嚴,夫人曰寶應,生三女,長曰妙顏,仲曰妙音,季曰妙善”,觀音菩薩就是妙善公主。宋僧壽涯禪師《詠魚籃觀音》中,也用“金藺茜裙”等語來描寫觀音的服飾。這樣看來,觀音又是一個女的,因此,宋以後的觀音像大都是女相。不過,有人則對此十分不滿,竭力否定“女人說”。明代文學批評家胡應麟在他的《莊嶽委擲中斥道:“今塑畫觀音者,無不作婦人相。考《宣和畫譜》,唐宋名手寫觀音甚多,俱不飾婦人冠服”,“唐以前塑像亦不作婦人也。元僧譾陋無識,以為妙莊玉女,可一笑也。”但胡應麟並未追根溯源;考析佛家經典,僅是通過畫像辯解而已。這樣,觀音的性別仍是懸而未解的“疑案”。

正因為如此,當時有些文學、雕塑、繪畫作品中的觀音,便成了不男不女、亦男亦女的形象。如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觀音菩薩,開口“貧僧”,閉口“弟子”,儼然男子口吻。然而,吳承思描繪的卻是這樣一幅絕妙的肖像:“玉麵天生喜,朱唇一點紅。”“纓絡垂珠翠,香環結寶明,烏雲巧疊盤龍髻,繡帶輕飄彩鳳翎。”像煞是個閨媛。並在十二回描寫觀音顯聖時,居然直言讚歎:“九霄華漢裏,現出女真人。”吳承恩這種“含糊”的手法,後繼者頗有人在。近人馬駘在其《畫寶》書中,強調畫觀音法類同如來,似乎肯定了觀音性別特征與如來無異。但在他的《仙佛圖像畫譜》中,《救苦救難菩薩》一畫上的觀音卻是:鵝蛋臉形,雙眉細長,下頷略厚,黑發披拂在兩邊耳旁。頸帶項圈,胸襟半祖,微露內襯。腕套對鐲,雙手交叉倚靠溪畔岩石,十指纖細……宛似一個正在沉思的女真人。

觀音女相化的特點,在今保存下來的觀音菩薩塑像上依然如此。因此,人們在興致勃勃地遊覽普陀山後,或在香煙縈繞的觀音菩薩像前瞻仰時,常常會發出這樣有趣的疑問: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

仙山深處尋半仙

鬼穀子是我國戰國時代縱橫家的鼻祖,相傳為楚國人,姓名傳說不一,曾經隱居於鬼穀,因以自號而人稱其鬼穀子。

魁穀子長於養性持身和因事剛柔之勢,為作縱橫捭閹之術。所謂縱橫,即合縱連橫,戰國時七國爭雄的外交手段。合縱就是六國聯合拒秦;連橫就是六國分別事秦。捭閹,猶言開合,戰國時說客策士遊說的一種方法,相傳為鬼穀子所作的《鬼穀子》一書這樣說:“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閹之者,閉也、默也、陰也。”又說:“此天地陰陽之道,而說人之法也。”其要旨在於尋找機會、抓住機會、利用機會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因此,基辛格的老師施本格勒曾說:“鬼穀子的察人之明,對曆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對當時外交技巧(合縱與連橫的藝術)的掌握,必然使他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基辛格評傳》)鬼穀子身為隱士,可是他對世態的明察是令人吃驚的,他發現中國將要統一,其方法不外合縱連橫,他雖然沒有涉足當時政治鬥爭,但是他的兩個學生,張儀、蘇秦卻是那時呼風喚雨的人物,秦國用了張儀的計謀統一了中國。

相傳鬼穀子的著作《鬼穀子》3卷,由捭閹之術13章、《體經》、《持樞》、《中柱》等篇章組成,程景沂曾對此書作過高度評價:“文體絕似老子,無戰國遊士風氣,抉髓取神,說辭妙品,尤為縱橫家鼻祖。”(知不足齋本《鬼穀子》)由於《漢書·藝文誌》不載此書,《隋書·經籍誌》才有所記錄,因此該書的真偽一直懸而未決,大多數人傾向於此書是後人偽托。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鬼穀子,曆史上有無其人卻無定說,就現在所能見到的資料看,大約有四種說法。

一、否認有鬼穀子其人。樂一在注《史記·蘇秦列傳》的說:“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穀”,把蘇秦看作鬼穀子。清朝人翁元圻在注《國學紀聞》時更明確地說:“秦儀,即鬼穀子。”有人認為鬼穀子是泛指隱士,唐朝人李善注《文選》說:“鬼穀之名,隱者通號也。”既然認為鬼穀隻是隱者的一種“通號”,實際上也就是認為“鬼穀”並非實有其人。現在學術界也有人認為鬼穀子非曆史人物,198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北曆史人物辭典》列了不很有名的慎子、熠冠子,但未列鬼穀子。《古今偽書考補證》講到鬼穀子時說:“史記所記,得之傳聞,本不足據”,又說:“其人無考,況其書乎?”《宗教辭典》也稱其是“中國古代傳說人物”。

二、把鬼穀子當作神。《仙傳拾遺》說鬼穀子“疑神守一,樸而不露,在人間數百歲,後不知所之”。杜光庭《錄異記》也認為:“鬼穀先生者,古之真仙也,……自軒轅之代,曆於商周,隨老君四化流沙周末複還中國。”

三、對鬼穀子的有無疑信參半。清朝人秦恩複以為,“或雲周時豪士,隱於鬼穀者,近是。”(四部備要本《鬼穀子》)所謂“近是”不過是指接近正確而已,未作完全肯定。現在也有學者認為“欲證鬼穀子真有其人,終不可得其確”,同時認為“鬼穀其人,又不全虛。”(《古籍整理論文集·鬼穀子研究》)新版《辭海》、《辭源》在介紹鬼穀子時,前麵都冠以“相傳”二字,以示不作確切肯定。

四、鬼穀子是戰國時楚國人。現在雖找不到係統的、完整的介紹鬼穀子的可靠文字,但是從大量散於古籍中的資料來看,曆史上確有鬼穀子其人。

1最早記載鬼穀子的是《史記》,司馬遷與鬼穀子生活的年代相隔不遠,根據蘇秦、張儀謝世的年紀推測,至多也不過一二百年,因此司馬遷所記應當是比較可靠的。《史記》雖無鬼穀子傳記,但是在《蘇秦列傳》中太史公記曰:“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穀先生。”在《張儀列傳》中也說張儀是鬼穀子的學生。另外,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引文:“戰日,聖人不朽,時變是宋,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司馬遷未注明出處,但是唐朝人司馬貞在《索隱》中指出:“此出《鬼穀子》,遷引之以成其章,故稱‘故曰’也。”可見司馬遷與司馬貞都曾見到過鬼穀子的著作。

鬼穀洞(今河南登封以東)2在兩漢著作中可以找到不少鬼穀子的影蹤。西漢的劉向在《說苑·善說》中曾直接引用過鬼穀子的原話,他這樣寫道,鬼穀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也,……”揚雄在《法言》一書中也說:“儀、秦學乎鬼穀術”,一承司馬遷觀點。著名漢朝科學家張衡在《論衡》的兩個篇章中也談及鬼穀子的事跡。其他如東漢末年的應助,在《風俗通義》中也說:“鬼穀先生,六國時縱橫家。”三國時皇甫謐曾經注《鬼穀子》一文,並介紹說:“鬼穀子,楚人也,周世隱於鬼穀。”

3兩漢三國時期有六家九條之多的材料皆明確肯定有鬼穀子其人,而在此數百年中,尚未見到任何否定或懷疑的材料。後來,可能有些可靠的資料亡佚了,考無確據才懷疑鬼穀子其人。

4湖北當陽鬼穀洞附近有許多鬼穀先生遺跡。《輿地紀勝》說此洞“即鬼穀子隱處”。今鬼穀洞外石壁上嵌有三塊石碑,均係清光緒五年重修大仙洞的石碑記,中有一段曰:“清溪寺山後五裏許,有大仙洞,係戰國時鬼穀大仙披門仙師修真之所……殘碑隱隱有字跡,(鬼穀廟)大約始於晉。”在鬼穀洞東南2公裏處有棋盤山,亦名雲夢山,據《當陽縣誌》稱“傳鬼穀子對奕處”。

神仙中的大款

在中國人創造的華夏諸神裏,有一位響當當的尊神,那就是財神。財神,俗稱財神菩薩,是掌管天下錢財的。

舊俗年初五是迎財神,這天早晨,雄雞報曉的時候,鞭炮聲就響徹雲霄,黎明即起的人們相互作躬,說上幾句“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的話。據說,在舊銀錢行業,更為隆重,他們每逢舊曆正月初四深夜;就有迎財神儀式,商店全體人員都要向中堂張貼的財神像頂禮膜拜,祝禱新的一年利市。

財神在農耕社會尤為見紅,他是各階層人們最普遍的崇拜偶像。但是,中華曆史悠久,鑒於不同時空對於財神認知的區別,因而,財神成為多元的組合體,出現了不少財神形象。

趙公明和五路財神說。通常財神是指趙公明。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也提到“趙公元帥”。傳說趙公明原是瘟神,後來替龍虎山張天師看守丹爐。現在所見他的圖像,全是《封神》塑造的,他手持神鞭,身騎黑虎,在封神台前受封為“正一龍虎壇真君”;他和所轄的同時受封的招寶天尊肖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姚少司、利市仙官陳九公,民間通稱為“五路財神”。所以有的財神廟,並不專祀趙公明。1980年,台灣北港新建武德宮(財神廟),主神祀趙公明,稱中路財神,另有東西南北四路財神為配祀,雖未列名,當係肖升等。

民間正月初五日迎財神就是迎趙公明等五路。“俗傳趙公明因畏寒,故又稱為寒丹爺,是於上元夜遊巡境內,民眾燃鞭炮,係為其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