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辭海》注為:“陰曆五月初五日,民間節日。本名‘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宰相宋為討好皇帝,避“五”字之諱,而“午”與“五”同音,所以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到了宋朝,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並定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傳諭全國紀念屈原,還讓人們佩帶香袋,以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端午又名端陽、重午、中天等。端午節是迷人的,而關於它的得名和始源,一直是個引人注目的問題,曆來有所爭議。大致有以下四種說法:
一、屈原說。這種說法較為古老和通行。其所依據的最早資料有二:(一)蕭梁時吳均《續齊諧記》所記棕子起源的故事“世人作粽,並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二)北周時宗懍《荊楚歲時記》所提競渡起源之一說“屈原投汨羅日”為競渡三個來源之一。因此,每到端午這天,民間有吃粽子、劃龍船的習俗,傳說這與紀念屈原有關。相傳戰國時,楚頃襄王寵信奸佞,將屈原革職放逐。秦國趁機出兵,使楚國失地千裏,郢都也被秦將白起所破。屈原不忍再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顛沛的苦難,而自己又救國無門,但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便於公元前278年抱巨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頌歌。當地百姓知道後,馬上設法撈救,一直追到了洞庭湖,都沒找到屈原的屍體。這時恰逢天下雨,湖上的漁舟遇雨,一齊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他們聽說是打撈賢臣屈原時,又再度冒雨,爭相劃進了茫茫的洞庭湖中。以後,人們就蕩舟江河之上,以寄哀思,後來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又傳屈原殉難後,楚國百姓為紀念他,每到五月初五日,便往江裏扔粽子,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不再吃屈大夫的屍身,此說相沿至今。相傳屈原投汨羅江殉難的日子是五月初五日,因而人們大多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唐代文秀有《端午》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它反映了端午的由來與悼念屈原有關。
二、龍節說。聞一多先生不同意上述說法,而認為端午是龍的節日。自他作出論證後,學術界大多沿用此說。在《端午考》一文中,他列出了有關典籍一百零一條記載;在《端午的曆史教育》一文中,他從節日的競渡和吃粽子都與龍有關,進而推論端午是龍的節日。他推論的根據大致可歸納為三點:(一)端午節的兩個最主要的節日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跟龍有關,競渡用的是龍舟,而粽子投到水裏又常被蛟龍所竊。(二)關於競渡的來源,有關風土的書籍至少介紹了四種,就其中兩種看,競渡的風俗跟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特別深;而據《說苑·奉使》和《戰國·趙策》,吳越百姓又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還有用“五彩絲係臂”的習俗,這正是那以“像龍子”的“文身”習俗的遺跡。
三、惡日說。張心勤在《端午節非因屈原考》(載《齊魯學刊》1982年第1期)中指出:把端午節的主要內容說成是紀念屈原,是後世好心人附會而成,端午應起源於惡日。(一)《風俗通義》、《論衡》、《後漢書》等古書都有“不舉五月子”,即不將五月所生的孩子撫養成人的內容。五月初五日,古俗忌為“惡日”。戰國時齊國顯貴孟嚐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不讓家人養之,說明那時五月初五日已為俗忌。孟嚐君死時屈原還活著。東晉大將王鎮惡、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樣經曆。(二)民間流傳,吃棕子是祭屈原之屍,競龍舟是拯屈原之體,掛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實皆不然。艾草、菖蒲都是草藥,都與夏季各類疾病瘟疫孳生為災有關,都因五月初五日這個“惡月”、“惡日”而來。粽子隻是民間普通食品,龍舟競渡是一種節日活動,最初並不固定在端午。(三)六朝以前五月初五日紀念的內容並不限屈原一人:山西一帶紀念介之推,吳楚兩地紀念伍子胥和屈原,浙江紹興、會稽一帶紀念曹娥。隻是後來由於屈原的冤死深為後人懷念,屈原的愛國主義為人敬仰,屈原的詩作對後世的影響,端午節的紀念內容才為屈原所獨有。
四、夏至說。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載《文史知識》1983年第5期)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則主張“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應該是夏至”。理由:(一)從端午的兩個主要風俗看,在權威的歲時專著《荊楚歲時記》中,五月初五日的節日風俗並沒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卻明明白白寫在夏至節中“夏至節日食粽。周處謂為角黍,人並以新竹為筒粽”。關於競渡,隋朝杜台卿曾在歲時專著《玉燭寶典》中提出競渡是夏至節的娛樂活動,不一定是打撈投江的屈原。再者,杜還毫不猶豫地把競渡放到了夏至這天去分析。(二)端午風俗的另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以五彩絲係臂”等,均和屈原無關。若再查閱別的史籍,不僅在夏至的風俗中可找到後來五月初五日風俗的端倪,而且還能找到記錄夏至是五月初五風俗起源的內容。司馬彪在《後漢書·禮儀誌》中的見解更明確:漢代五月初五日的風俗是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三)著名的歲時風物的著作《歲華紀麗》對端午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意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太陽正合於正陽的位置。因此,從端午節又名天中節來看,端午的最早起源的確就是夏至。
驅鬼避邪有妙方
新春佳節,千家萬戶喜氣洋洋,張燈結彩,對聯更是人們習以為常的必有之物。當然,對聯並不一定隻在春節使用。在鄉下,甚至婚喪嫁娶也要在門旁貼副對聯,以渲染氣氛。然而,假如要問:對聯產生於何時?它是怎麼樣產生的?或許許多人會瞠目結舌,不甚了了。
這也難怪,雖然對聯是中國的特產,且有著悠久的發展史,許多對聯作品至今膾炙人口,但是,有關研究對聯的作品卻寥寥無幾,何況關於對聯的發生、形成並非眾口一辭!
對聯即“楹聯”,又稱“楹帖”,俗稱“對子”,字數多少無定規,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加上優美的書法,真可謂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品。春聯僅是對聯中的一種,春節期間貼在門上,表現人們喜迎新歲、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清人陳雲澹《簪雲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列朝詩集》、周暉的《金陵瑣事》以及乾隆年間長沙錢德蒼的《解人頤》等筆記小說都有類似記載。如是說,春聯被正式肯定和推廣在明代初年朱元璋時期,到現在不過五六百年之久。
然而,人們都記得王安石那首著名的《元日》詩,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表明早在北宋時期我國人民就普遍地將春聯作為更新除舊、美化環境、渲染氣氛、點綴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
既然如此,那麼春聯產生於何時呢?北宋人張唐英《蜀檮)說:“蜀未歸宋之前,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宋史·耳行誌》和《宋史·蜀世家》也是這樣記載的。因此,人們普遍認為五代時期後蜀主孟昶所題寫的這副楹聯是中國第一副春聯。
這個說法未免太絕對化了。據說,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春節前夕,先後寫過幾副對聯貼在門上,都因字體妍美雅麗、內容新穎而被人悄悄揭走。除夕將至,門上仍空無一字。王羲之又精心構思一副而攔腰斬斷,先分別貼出上半截,聯雲:“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副不吉利的對聯自然沒有人去揭。初一黎明,王羲之又將截下的下半截分別接上。就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的妙聯。由此看來,春聯早在五代前就出現了。
春聯僅是對聯的一種,而對聯早在唐代已風靡全國。《資治通鑒》載:天寶元年,有人送給慣於玩弄權術排斥異己而又無德無才的宰相李林甫一副對聯,上聯為“口蜜”;下聯為“腹劍”。表明此時的對聯已變成反映人們政治傾向的一種文學形式了。
其實,要說清楚對聯起源於何時,必須辨明對聯之所由生。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風俗習慣,即掛“桃符”。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本領,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於門首,意在祈福滅禍。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說:“《黃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鬱,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槽人,援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桃符最初書寫二神的名字或描繪圖像,後來演變為書寫吉祥語,進而發展成對偶的詩句,這就是造紙術產生之前的對聯了。同時,也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已盛行春節掛桃符的風俗。還有人主張對聯的起源應在距今二千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理由是保存此時資料的《山海經》也有此類記載。
看來,對聯究竟起源於何時,目前仍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謎。
吃月餅不忘尋仙憶賢
“十分明月五分秋”,這是古人“中秋夜吟”的佳句。確實,中秋之夜,青天碧海,皓月當空,銀光萬裏,人們賞明月,吃月餅,家家團聚度佳節。這一風俗,我國由來已久。那麼,中秋節緣何而起?它的來曆演變如何?諸家說法不同,主要有下列幾種:
“唐明皇遊月宮”說。唐代《開元遺事》上記載:中秋夕,唐明皇與楊貴妃臨太液池望月。官民效仿,形成了中秋賞月的習俗。同時,《唐逸史》、《仙傳拾遺》均寫道:“開元中秋夜,明皇於宮中玩月,羅公遠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杖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上同登,行至大城闕,曰:此月宮也。”《集異記》以及後來的《太平廣記》同樣載有此事,但陪唐明皇遊月宮的卻變成了處州道士葉法善。明代淩瀠初據此演化成通俗小說“唐明皇好道集奇人”,編人《初刻拍案驚奇》,說唐明皇在月宮看見了“廣寒清虛之府”的金字匾額,又從宮中仙女處學得了《霓裳羽衣曲》,雲雲。由於它是通俗小說,不脛而走,膾炙人口,所以一般都因此認為中秋賞月自唐明皇始。
明代學問家郎瑛卻反對此說。他在《七修類稿》一書中辯駁道:“唐明皇遊月宮,《異聞錄》以為同申天師,《唐逸史》以為同羅公遠,《集異記》以為同葉法善。其中遊事又小不同,羅公遠擲杖化銀橋之事,《集異記》載所遊過潞州,《幽怪錄》又為過廣陵。似此諸說不同,要非親切之言,真實之事,好奇者之所為也,或一時宮人傳訛之事耳。”他認為唐明皇遊月宮或是好奇者杜撰,或是宮人以訛傳訛,不足為信,所以中秋賞月與此無關。不過,清代程允升編纂的《幼學瓊林》中,仍堅持說:“中秋月朗,明皇親遊於月殿。”此書為幼童啟蒙讀物,幾乎每個孩童入學都得誦讀背熟,所以影響極大,都將唐明皇遊月宮看作中秋節的起源。
“嫦娥奔月”說。早在戰國末年成書的《歸藏》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漢朝劉安《淮南子·覽冥篇》中發展為“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垣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後來張衡在《靈憲》一書中進一步把嫦娥說成了後羿之妻,偷吃了丈夫的不死藥後,輕身飛月,變成蟾蜍(癩蛤蟆)。筆下似有貶義。到了六朝後,人們對嫦娥奔月寄以同情,說她登上了天帝的後庭,十分寂寞。唐代李白《把酒問月》詩道:“白兔搗藥秋複春,娼娥孤棲與誰鄰?”李商隱也寫道:“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已有思凡歸鄉之意。讚譽嫦娥為美麗、聰明的賢淑女子,增添了人們對明月的無限情思。所以在唐代已開始將八月十五日夜的賞月改稱祭月,盼思嫦娥回歸人間。到了宋代,中秋被定為節日,祭月更為盛行。據《新編醉翁談錄》中說,京師祭月,傾城人家子女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可是,這類嫦娥奔月的傳說,早在古代就有人考證指出:“月中嫦娥,其說始於《淮南》及張衡《靈憲》。其實因常儀占月而誤。……後訛為嫦娥,以儀、娥同音耳。”(《丹鉛總錄》)但因為嫦娥奔月早為我國民眾婦孺皆知,所以一般仍把她看作中秋賞月的起源。1982年出版的《中外民間節日》一書中也說:“中秋節之所以成為佳節,還在於月亮有種種美麗的神話和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嫦娥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