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國文化之謎 3(3 / 3)

“時令節氣”說。近人考證,“中秋”一詞,始見於春秋末年《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同時,《禮記》也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這“夕月”即是拜月,可見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之俗。到了魏晉,開始普及民間為賞月。如《晉書》記載:“諭尚書鎮牛渚,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源江。”做官的同普通百姓一起在江上賞月。唐朝時,登樓賞月已成普通習俗。韓愈在八月十五日夜寫的賞月詩中讚道:“一年明月今宵多。”韋莊也有詩曰:“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另一位詩人抒懷道:“獨上高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可見,一年一度中秋節,明月最圓,秋色宜人,所以賞月、玩月成了大家的,共同心願。到了兩宋,更為全國上下熱鬧繁華的節日。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麵彩樓。……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間裏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麵闐,至於通曉。”通宵達旦地賞月,原因何在?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明確記載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燭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這一風俗,延及明、清時代。民國時期,政府又正式將中秋宣布為“秋節”,所以久盛不衰,深入人心。至於“嫦娥奔月”,“唐明皇遊月宮”等,都是人們在賞月時通思冥想,而編造出來的神話。

中秋月餅的起源,曆史上也有不同說法。早在北宋蘇東坡的筆下,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約”。他又在登無錫惠山的一詩中說:“獨攜天上小圓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也有關於“月餅”記載,但是仍不普遍。到了明代,月餅才成了中秋賞月的佳品,嘉靖年間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誌餘》中寫道:“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品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到了清代,月餅更為盛行。《燕京歲時記·月餅》記道:“中秋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這些記載都說明月餅因祭月需要而產生,又取月圓之意為團圓餅。但是在我國民間還流傳著另一說法。元朝末年,官府腐敗黑暗,民不聊生,妻離子散,老百姓實在無法生活。一年中秋節前,泰州人張士誠,暗中串聯,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等紙條,藏在小圓餅內互相傳送。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圓餅,舉行民族大起義,推翻了元朝統治者。從此人們每年中秋節吃月餅,以紀念張士誠功勳,又表達家家團圓的良好願望。

寧死不願出山為官

唐詩有言“一年好景在清明”。當此時節,雜花生樹,鶯飛草長,嫩柳飄絲,惠風和暢。人們祭掃陵墓,緬懷先輩;折柳插門,祈求吉祥;同時浸種育秧,春耕開始……然而這一傳統節日究竟緣何而起?它的來曆如何?’研究者們卻持各種不同說法。

“清明”起始於節氣。早在漢代劉安著的《淮南子》中寫道:“春分後……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平分為十二次,太陽運行到某次就為某節氣。春分後十五日,太陽到達黃徑15°,即“指乙”清明風至。《國語》上說,一年中共有“八風”,其中清明風屬“巽”(陽氣),萬物至此“齊而巽”,“潔齊而清明矣”,因此在八風中,唯獨清明風至日定為“三月節”。後來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歲時百問》上解釋道:“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都是認為清明節起源於節氣,由於日照、氣溫、降雨、物候等各方麵反映了“清明”現象,所以它成了我國二十四節氣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氣。

節氣俗演為節日。南朝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上記載說:“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古人的寒食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也將清明這一節氣時日改稱為清明節。今人羅啟榮、陽仁煊在《中國年節》一書中提出,清明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俗演為節日的隻有清明。而清明之所以演變為節日,是由於介子推的故事緣起的。春秋時代,力助晉文公重耳複國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隱居綿山。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做官,文公於清明前夕焚山燒林,不料介子推寧願抱樹焚身,留下血詩一首:“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億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願君清明複清明。”文公讀罷遺詩,傷心之至,決定把綿山封給他,稱為“介山”,還規定每年到了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清明前夕)都要嚴禁煙火,吃寒食,這就是清明寒食的由來。從此有了“寒食節”,或稱“清明節”。

節日與節氣同時起始。馬宏智《年節趣話》中提出:清明和寒食是兩個不同的節日,由於日子相近,古代就有人誤認為清明即是寒食。他認為,清明一開始就既是節日又是節氣,“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了”。謝景福在《清明節》一文中也說,早在周朝就有清明節焚火的製度,到了唐朝,又有皇帝取楊柳之火,賜近臣以順陽氣的作法。民國以來,又把清明節定為植樹節。所以我國曆來就有清明節掃墓、植樹、耕作、換裝的習慣。

又有觀點認為,經曆了相當長的曆史演變過程才形成了清明節。現有研究者考證,清明,起初它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商朝末年,紂王亂國,周武王起兵伐紂,牧野一戰,大敗商師,平治天下。《詩經》上歌頌道:“牧野洋洋,檀車煌煌……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毛書·傳釋》:“不崇朝而天下清明。”為此,周朝在製訂曆律,確定二十四節氣時,將三月節命名為“清明”,標誌天地清朗明淨,既明物候,又明政績,屆時焚火慶祝,春耕開始。到了東周末年,即春秋時代,晉文公因介子推出亡而焚山,適值清明前二日,於是規定每年此時禁火寒食,“以誌吾(文公)過,以旌(表揚)善人。”由此產生了寒食節。《荊楚歲時記》對此作了較詳細的記載,還說“周舉《移書》,及魏武《明罰令》,陸翔《鄴中記》,並雲寒食斷火,起於之推”。當時,清明與寒食還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秦代,秦始皇出寢起居於墓側,後來漢承秦製,洛陽諸陵都以晦(初一)、望(十五)、二十四節氣、伏、社、臘之日上飯。就是說,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二十四節氣等日子,都得去陵墓上祭奠。禮儀繁重,勞民傷財。唐明皇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公布了一道命令:“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該允許,使之永為常式”。由於寒食與清明相近,清明又是曆來“上飯”之日,所以寒食、清明統統稱為清明節。正如當時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詩所描繪的:“鳥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同時,掃墓上飯,一般得踏步郊外,而清明時節,風和日暖,春草相綠,花香蝶飛,所以唐代起又開始了清明節“踏青”的風俗,又稱之為“探春”、“尋春”。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皇帝)幸昆明池踏青。”《武林舊事》記載:“清明前後十日,城中士女豔妝飾,金翠琛璃,接踵聯肩,翩翩遊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唐代詩聖杜甫也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等名句。正是經過了曆代承襲傳揚,“清明”才在曆史上正式形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驚世駭俗的人蛇之戀

敘述宋代藥店店員許仙和蛇仙白素貞愛情悲劇的白蛇傳說,以它曲折優美的情節,鮮明生動的形象和充滿人情味的情致,不脛而走,成了我國家喻戶曉的民間四大傳統故事之一。白蛇傳說影響深廣,很早就引起人們的關注。它是如何起源的?它的“原先”是什麼?一直是白蛇傳說研究中一個熱門的話題。

以往我們所能見到的有關白蛇傳說最早的成型本,是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選編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明清以來,關於白蛇傳說的戲文如清乾隆三年鬆江黃圖鉍的《雷峰塔傳奇》,安徽方成培的《雷峰塔》以及《義妖傳》、《寶卷》等,內容情節基本以馮夢龍本為藍本。然而,馮本依據又是什麼呢?這則傳說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較多的專家學者認為,我國古代的蛇妖故事及崇拜龍蛇的民俗風尚,蘊藏著白蛇傳說的基礎或“原先”。由於各人所依據的材料不同,說法略有差別。戴不凡在《試論<白蛇傳>故事》一文中查考了《淨慈寺誌》(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刊本)記載:宋時該寺附近山陰曾出現巨蟒,並出現過會變女人的害人妖精。推論道:“雷峰塔正在淨慈寺附近,《白蛇傳》可能與這傳說有些關係。”羅永麟則認為,白蛇傳說的“原先”可能是南宋時流傳下來的。據《清平山堂話本》所收輯的《西湖三塔記》雲:南宋孝宗年間,臨安府(今杭州)奚宣讚清明節遊西湖,一女孩白卯奴迷途被奚救回家。女孩的母親白衣婦酬謝他,於宴席間取人心下酒,又委身於他同宿半月。不久,白衣婦討厭宣讚,欲殺之食其心肝,兩次均被女孩救出。奚僥幸回家,其叔父奚真人得知此事,用道法破之。白衣婦為白蛇,女孩為雞妖,黑衣祖母為獺妖。奚真人化緣,造三石塔,鎮三怪於西湖中。羅永麟在《論白蛇傳》一文中,認為白蛇傳說就是據此“為迎合市民階層心理需要而改編成的”。

胡士瑩在《白蛇故事的發展——從話本<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談起》中主張白蛇傳說“原先”的蛇妖故事不在宋而應上溯到唐。唐代傳奇小說《白蛇記》、《李黃》均描寫了白蛇精,它們為後代白蛇傳說奠定了基礎。其中一則說:唐憲宗元和二年,陝西李黃在長安市東遇見一個穿白色孝服的美麗少婦,為其勾引,在她家裏“一住三日,飲樂無所不至”,第四天回家,覺得“身重頭旋”,臥床不起,身子逐漸銷蝕,最後隻剩下一股血水。後來,家人去尋那白衣美女的家,唯見一座空園和一棵皂莢樹。聽鄰居說,樹中常有大白蛇盤踞,才知少婦為“蛇妖”所變。王驤根據鎮江金山寺僧龍鬥法傳說的曆史記載,在《<白蛇傳>神話的鎮江一源》一文中斷論,白蛇傳說的“原先”不僅在唐代已產生,而且鎮江一源“比較杭州一源的產生時期可能更早一些。故事的情節也更為具體”。

也有的研究者從民族傳統文化民俗風尚中尋找白蛇傳說的淵源。陳勤建《白蛇形象中心結構的民俗淵源及美學意義》認辦,白蛇形象可以從遠古民族“人首蛇身”的圖騰崇拜中窺見影子。《山海經》、《帝王世紀》、《竹書紀年》等古籍記錄了大量人蛇合體的形象,如“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麵蛇身”,“燧人之世……生伏羲……亦人首蛇身”。伏羲氏係統的有所謂長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上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等等,都是一大群龍蛇。遠古中華民族形成的民俗風尚組成的“活的曆史連扣”,蘊育、編織了後來的白蛇形象及其傳說。

一些學者根據國內外的蛇怪故事,認為白蛇傳說有中國基礎,但其源頭是外來的。秦女、淩雲在二十世紀30年代《中法大學》月刊2卷3、4期著文《<白蛇傳>考證》中說道:“白蛇故事,在中國民間,雖然是經常的流行普遍,但決沒有悠久的曆史”,它的根基源於印度傳到西洋和中國的Lamia的故事。中國的白蛇傳“隻不過是借印度流傳的故事而把中國舊有的各種片段傳說或掌故組織起來,聯係起來,使她成為一個有係統的有生命的活躍的故事罷了”,“隻不過是中國的舊聞和印度來的神話,結合起來而產生的一種意豔的寧馨兒罷了”。

還有—種意見認為,白蛇傳說是由真人真事衍化而成的。1984年5月杭州舉行的白蛇傳說學術討論會上,有的學者認為過去收集到的凡人白蛇傳故事,一概視其為受戲曲影響後起的,因而不予重視、是不妥的,從白蛇傳說的內容看,與現實生活更為密切。據說上海還有許姓人氏,聲稱是白素貞的後裔,其家譜上曾有記載,可惜家譜已毀於戰火,無資料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