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國文化之謎 4
曆史上最大的一頂“官帽”
“萬歲”這兩個字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稱呼。兩千多年來,“萬歲”之聲在中國的曆史文化氛圍中,可謂是聲震寰宇,不絕於耳。曾幾何時,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期間,中國大地上的“萬歲”之聲,更是直衝霄漢,成為普天下男女老少的口頭禪。這個在中國社會心理結構中被神化了的“萬歲”,在封建社會裏,主要是皇帝的代名詞,是一種與最高統治者劃等號的威儀,是中國封建專製主義在形式上的一種表現。這個至尊的“萬歲”稱謂是何時產生的,又是怎樣演變的呢?
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曰:“萬歲,考古逮周,未有此禮”。張淏的《雲穀雜紀》則說:“萬歲之稱不知起於何代,商周以前不複可考。”(卷二)確實,在我國西周以前的古代文獻中,“萬歲”一詞未曾出現過,而其他與該詞相關的詞語的意義,也不是我們後來所理解的那樣。如在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中,可見有“眉壽無疆”、“萬年無疆”、“萬壽”這類詞語。有人認為,這些詞語不是專對天子的讚頌,而是一種行文款式,凡是鑄造青銅鼎的人都可用,它隻是傳之子孫後代,永遠私有的意思。如這些金文有“眉壽周邦,是保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保永享”,“乙公作萬壽尊鼎,子孫孫永寶永之”,“唯黃孫子係君叔單自作鼎,其萬年無疆,子孫永寶享。”等等。有人還認為,《詩經》中的“萬壽無疆”等詞也不是後人對帝王的稱呼。是描寫年終時人們在舉行歡慶儀式後,舉懷痛飲時發出的歡呼。而《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葉。樂隻君子,邦家之基,樂隻君子,萬壽無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隻君子,邦家之光。樂隻君子,萬壽無疆”裏的“萬壽無期”與“萬壽無疆”則是見興比賦,是詩人對賓客的祝福語。
自戰國開始,“萬歲”一詞屢屢出現於文獻和人們的口中。這時的“萬歲”是一種怎樣的稱呼呢?宋代張淏的《雲穀雜紀》和清代趙翼的《陔餘叢考》均有專條論述,並羅列了不少材料。據《雲穀雜紀》所敘:“《呂氏春秋》宋康王飲酒,室中有呼萬歲者,堂上悉應。《戰國策》馮諼燒債券,民稱萬歲。藺相如奉璧人秦,秦王大喜,左右皆呼萬歲。《韓非子》曰: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萬歲,萬歲之聲聒耳。……”張淏指出,這裏的“萬歲”是“慶賀之際,上下通稱之,初無禁製,不知自何時始專為君上之祝也”。人們一般認為,自戰國到漢初,“萬歲”主要有兩層意思,其一即如上述的表示慶賀、歡呼之情時所用,其二則是代表死的諱稱。如《史記·高祖紀》十二年:“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漢書·翟方進傳》雲:“萬歲之期,近慎朝暮。”顏師古注曰:“萬歲之期,謂死也。”
那麼,“萬歲”一詞何時才被賦予神聖的尊嚴,成為帝王的代稱呢?有人認為,秦漢以後,臣民們才開始直呼至尊無上的皇帝為“萬歲”。它始於漢高祖劉邦。如劉邦臨朝時,“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史記·高祖本紀》)為了顯示出“萬歲”這種稱呼的至尊地位,與之相輔的一套禮儀在劉邦時形成了。它是由漢初名臣叔孫通草創的,以後經曆代帝王的禦用禮官不斷沿襲、補充、修訂,形成了後來朝拜“萬歲”的大套繁文縟節。正如唐代魏徵所說:“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叔孫通製訂朝儀後,“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無敢歡歡失禮者,”使劉邦因此感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史記·創敬叔孫通列傳》)所以,“萬歲”成為皇帝的專稱,與中國封建專製製度的確立密切相關。
另有人則認為,“萬歲”成為最高封建統治者的代名詞,始於漢武帝劉徹,是漢武帝精心炮製的政治謊言產物。這是因為,漢武帝獨尊儒術,而儒家則將“萬歲”定於了皇帝一人。據《漢書》記載,漢元封元年春正月(公元前110年)武帝行幸緱氏,詔曰:“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翌日親登嵩高,禦史乘屬,在廟旁吏卒鹹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答。”荀悅注說:“萬歲,山神稱之也。”就是說神靈也向武帝高呼“萬歲”,後來人們向皇帝“三呼(山呼)萬歲”即源幹此。在太始三年二月,(公元前94年)武帝“幸琅邪,禮日成山。山呼萬歲”。從此,萬歲歸於了皇帝一人。若他人使用,則成了偷越。據《後漢書·韓棱傳》記載,大將軍實憲挫破匈奴,威震天下,奉詔回長安,“及憲至,尚書以下議欲拜之,伏稱萬歲,棱正色曰:‘夫上交不諂,下交不黷,禮無人臣稱萬歲之製’。議者皆慚而止。”說明此時稱萬歲之製已經確立了。
對於“萬歲”的起源問題,宋代學者吳曾認為,《詩經·大雅》中的“虎拜稽首,天子萬壽”,當是人們奉上為“萬歲”的起源。《事物紀原》說:“燕七國時,眾所喜慶於君者,皆呼萬歲。秦漢以來,臣下對見於君,拜恩慶賀,率以為常。”此中可隱約見其有“萬歲”濫觴於戰國燕時之意。《陔餘叢考》卷二十一據《漢書·宣帝紀》“單於來朝,蠻夷君長王侯數萬人夾道,上登渭橋,鹹稱萬歲”一事推斷道,此時“萬歲”“似已屬君上之稱。”《辭源》“萬歲”條則謂“萬歲”“因常於殿陛之間用之,後遂為皇帝的尊稱。”始於何時?沒有道明。
“萬歲”一詞由上下通稱而演化為皇帝專稱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這一過程使“萬歲”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成為我國語言文字中獨特的政治性專有名詞。自漢以後,“萬歲”一詞的使用對象與場合日趨嚴格,別人一般不能稱呼。但也並不是有些人所說的漢代之後,“萬歲”一詞隻限用於皇帝,其他概不能用。其實,“萬歲”一詞至少到唐代,由於“民間口語相沿未改”,仍有人呼“萬歲”“以為慶賀”,以後才“莫敢用也”。
神奇的《河圖》、《洛書》之謎
河出圖、洛出書,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一種祥瑞。如麒麟出、風鳥現一樣,被視為天下太平、國富民安的治世征兆,意味著聖人的出現、國家的興盛、人民的幸福。但在曆史上,河圖洛書似乎不隻出現過一次。如:
《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墨子·非攻下》:“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國,泰顛來賓,河出綠圖,地出乘黃。”
《管子·小匡》:“昔人之受命,龍龜假,河出圖,雒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也。”
《周易·係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洛書》是屬於中國學術思想神話部分的東西。它們還是麻將、象棋、圍棋的祖師爺。麻將與象棋、圍棋雖屬小道,卻都與這兩個圖有關係。
關於《河圖》、《洛書》的來源,有兩個傳說:
一則傳說是:大禹治水的時候,在工程方麵發生很多困難,結果在黃河上遊,從河中出來一匹龍馬。這龍馬背上背了一個圖案,圖案上就是一些圈圈點點,即《河圖》,大禹因為得了這個《河圖》,就能驅使鬼神,把中國的水患治平了。
稍後,從洛水裏出來一個烏龜,這烏龜的背上,有另一個由圈圈點點形成的圖案,這個圖案就叫《洛書》。
另一則伶說是這樣的:伏羲為王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花紋,伏羲根據其背上的花紋畫出八卦,這就是河圖;大禹治水的時候,有神龜從洛水中負文而出,其背上有數至於九,大禹據此而成《洪範》九類常道,即“天與禹洛出書”。
至於《洛書》的圖案,正好是一個烏龜殼的形狀,圖中的點點,古代有一首歌來敘述它說:“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頭上是九,下麵是一,左邊是三,右邊是七,這些都是陽數,白點子,占了四方。另外四個角,上麵右角是兩點,左角是四點,如同在肩膀上,下麵右角是六點,左角是八點,像兩隻足,為陰數,是黑點,五則居中。
《周易折中·啟蒙附論》裏說,“如以陽靜陰動而論,則數起於下。故河圖之一、二本在下也,三、四本在左也,六、七本在上也,八、九本在右也。洛書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本自下而上也。於是陽數靜而不遷,陰數動而交易,則又成河圖、洛書之位矣。”認為“同本相從,以成合一之功;動靜相資,以播生成之化。造化人事之妙,窮於此矣。先後天圖象之精蘊,莫不於此乎出也。”
研究這兩個圖有什麼意義?
這似乎涉及宇宙觀的問題了。今天的地質學家,完全站在科學物理的立場,認為地球的形成,最初在太空中如一團泥漿旋轉,經過幾百億萬年的不斷旋轉以後,漸漸凝結起來了,成為地球。
但中國古代人們不這麼認為。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認為地球的形成,宇宙的開始,第一個元素是水。在中國的哲學中、科學中,《易經》裏就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水是第一個原素,等到形成了地球以後,所謂地六成之,這是中國思想。
在《易經》的象數方麵,《河圖》下麵的一個白點,叫作“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對方(上麵)“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左邊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右邊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在中央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還有人認為這是過去非常簡化的天文圖,古今中外如埃及、印度、中國,尤其在大西洋一帶,乃至現在新發現南美一帶所謂落後地區都存在過星座文化,相信觀天可以知人。
把《洛書》數字的圖案,套在文王後天八卦的圖案上,即是“一數坎兮二數坤,三震四巽數中分,五寄中宮六乾是,七兌八艮九離門”。
漢代劉歆以河圖、洛書來解釋《周易》和《洪範》。
到了宋代,劉牧受道士陳希夷嬗傳,撰《鉤隱圖》,以四十五為河圖,又以五十五為洛書,以合《周易·係辭》“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之說。朱熹根據《複傳》和《觀物外篇》,認為五十五當為河圖,四十五當為洛書,清代黃宗羲、毛奇齡、胡渭經過考證指出,劉牧、朱熹所畫圖書,實源於《漢書·五行誌》、鄭玄《周易注》、《周易乾鑿度》九宮之說等等,並非《周易·係辭》所說的河圖洛書或天數之書。這就否定了劉牧、朱熹之說,也使人們對河圖、洛書產生懷疑。
河圖洛書究竟有沒有實物為證呢?
不久前,在安徽淩家灘出土了緊緊疊壓在一起的一塊玉片和一隻玉龜,經測定,其製作年代為距今53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玉片在上,玉龜在下,玉龜分背甲和腹甲,由孔和暗槽相連,玉片與玉龜緊緊扣壓在一起,是一個整體概念。玉片呈長方形,正麵刻有兩個同心圓,小圓內刻有方心八角星紋;大圓對著長方形的四角各刻有一圭形紋飾;兩圓之間被平分為八等份,每等份雕刻一圭形紋飾,與文獻記載中洛書龜背圖極為相似。
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占卜器具。安徽考古所一位研究員解釋說,玉片上麵的長方形和圓形暗含天圓地方之意。圓中心的八角星紋代表太陽,圭形紋飾象征東南西北的四方和八方,可能與季節有關,這些都與《周易》裏的八卦、陰陽和方圓的概念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