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國文化之謎 4(2 / 3)

這個玉龜的出土,似乎表明河圖洛書並非傳說,距今5300年前的人們就已經知道了它的存在,並能夠用於占卜。就《河圖》、《洛書》而言,確實是曆史悠久,人們相信,這兩種圖案合起來,就產生了中國數理的哲學和工程上應用的學說。有了這兩個圖案,從而產生了中國古老數學的方法,數學的觀念。《河圖》、《洛書》與中國古老天文學也有關聯。

誰是天下武林正宗?

明代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武術門派競相林立,若將其歸類則主要為外家、內家兩大派。此始見於清代著名學者黃宗羲所作(王征南墓誌銘)。外家主要講究搏人(攻擊),又稱為少林派:內家則重在禦敵(防守),亦稱武當派。武當派武功的特點是以靜製動,以柔克剛,與少林派武功正好相反,是我國武苑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和少林武功齊名,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兩派並稱為中華武術的兩大主脈。

少林派的曆史與源流經過幾代武術史家的考證、研究,目前已露端倪,唯武當派的源流卻仍然撲朔迷離,許多說法至今仍令人迷惑不解。

據考證,武當派共有四大派,即正乙派,全真派、玄武派、三豐派。

武當正乙派,是武當山本宮龍門內部傳接的一派,一般不外傳。金子先生向世披露了這一派的武功“武當太乙揉撲二十三式”,他曾發誓不以此傳人,方從李合林道長那少林寺塔林兒學得此拳。李台林道長稱此拳來曆,係明弘治年間(1488年至1504年),由本宮龍門及道門流派中的吐納、導引、技擊等融煉而成。此派要求“心息相依,腰隨膀轉,運行勻緩,動靜自如”,“行與蛇之行,勁似蠶作繭”。“辨位於尺寸毫厘,製敵於擒撲封閉”。從技擊角度看,動作緩慢,幅度較小。此派武功雖然不斷更新,但其古典式特征仍很明顯。武當全真派與玄武派包含許多拳術,劍術。拳術中有眾所周知的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以及民間珍貴拳種如魚門拳、猿猱伏地拳、六步散手等;劍術有武當劍、白虹劍等。這一派人員複雜,各種考證與爭論十分激烈,現存疑問頗多,如太極拳發源於陳家溝嗎?八卦掌的創始人是不是董海川?武當三豐派曆來被推為武當派的鼻祖。《武當拳術秘訣》雲:“本武當三豐之要訣,為武當之正宗。”1928年秋,萬籟聲先生所著《武術彙宗》謂:“武當宗洞玄真人張三豐祖師。”裴錫榮、李春生主編的《武當武功》一書中,也說武當武術創立於明代道人張三豐,經過數百年的演變,武當武術由最簡單的“八門五手”的十三勢拳而發展到今天眾多的門類,包括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武當太極拳、武當八極掌、武當劍、玄武棍、三合刀、龍門十三槍等。按《明史·張三豐傳》及(三豐會集)載,張三豐生於遼東,後人陝西終南山學道於火龍真人,道成後便攜徒人武當山,結庵修道傳藝、治病救人,倍受時人崇敬。又據(武當山誌)載,張三豐隱居於此,為技擊家內功之祖。《太嶽太和山誌》謂其“研磨太極陰陽之奧蘊,靜觀龜鶴之動態,探究其長壽之源,頓有所得。”裴、桃李認為,從曆史上這些記載中可見,是張三豐把道家理學內功和民間武術熔為一爐而創始了武當武功。

《武當拳術秘訣》非但稱張三豐為“武當之正宗”,又雲:“武當脫胎於少林”,意即武當派之源還在少林派之中。因為少林派以五拳為精髓,以十八式為脈落,張三豐開始學拳於少林派,既得其要訣,又進行了創新,變十八式為十八字,變五拳形式為十段錦之長拳,統納五拳十八式,及十八字的精義於十段錦之中。

事實究竟如何?這還得從張三豐其人其事說起。

關於張三豐,各種文獻的說法各異。(神仙鑒)載南朝劉宋時有一名為張山峰的道士。黃宗著作《王征南墓誌銘》稱武當內家拳始自張三豐,“三豐為武當丹士,(宋)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顯而易見,這裏的張三豐應是北宋人。《道統源流誌》載。“張三豐真人,名君寶,……遼東建州人(今遼寧省黑山境內)。”這個張三豐卻是元末明初人。羅佐雲先生在《武林》1985年第9期撰文認為張山峰與張三豐並非同一人,黃宗羲卻以訛傳訛,將《神仙鑒》中南朝劉宋時的張山峰,誤作為趙宋皇朝的張三豐。而這個張三豐原來不懂武術,竟能在一夜之間,旦在夢中練就一身硬功,這是神話般的傳說。而(道統源流誌)中所載元末明初的張三豐也不可能是武當派的開山鼻祖,因為,倘若如此,而武當山又是明成祖朱棣出動30萬人馬去建成的中國道教主要聖地,那麼,《明史·張三豐傳》及(方伎傳》不可能並無隻字提及其武技。故此,他認為說武當武術出自張三豐,無異於說少林武術出自佛教樣宗達摩祖師那樣荒唐,令人忍俊不禁。

與《武當拳術秘訣》一樣,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王征南的掌門弟子)在康熙年間編著的《內家拳法》一書中,亦稱“……張三豐既精幹少林,複從而翻之。是名內家”。羅佐雲先生據此指出黃百家已經對武當源出少林之事直言不諱了,因而稱武當源於少林似理所當然。可是,因有關資料太少:故羅先生沒有作出詳細的論證。

由於長期以來“重文輕武”思想的影響,人們尚未真正耐心地去研究有關武術的曆史與傳說。民國時期,出版了上千種武術書籍,然大多有失實之處。其原因多半是寫書之人都想把自己的師承和門派寫得好些,為此他們不惜把不利於他們的史實抹去,再自吹自擂,或者假托英雄、偉人為其門派的開山鼻祖,而捏造傳說,這類事屢見不鮮。由此而產生的結論使得至今仍有些人固執己見。故而,要解開武當派武術淵源之謎,就必須去偽存真,認真地加以探討。

難倒韓愈的石鼓文

在今天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和孔廟,人們可能會看到一些鼓形花崗石。別小看它們,它們就是舉世矚目的“石鼓”,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同時,它又是中國曆史文化研究上的一個大謎。千百年來,無數人一直在對它們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工作已經形成了一門涉及考古學、文字學、曆史學等多學科的專門科學——石鼓學。唐代的著名學者韓愈,現代的集文、史知識之大成的郭沫若,都曾對石鼓的研究投入很深。

韓愈像直到今天,還沒有人能確切地回答:這些石鼓到底是什麼東西?它們的最初作用是什麼?它們到底產生於什麼時代?石鼓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之謎。

這些石鼓是唐朝初期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的風翔地區發現的。因為它們造型獨特,而且上麵還都刻有古老的刻石文字,所以從它們被發現之日起就吸引了當時的文人墨客。才高位顯的韓愈還專門為此做了傳世佳作《石鼓歌》一詩。

這些石鼓共有10麵,每一麵上都有刻石文字。雖然這些文字很難辨認得清楚,但是很明顯,每麵鼓上的文字內容各不相同。清代以前,隻有文人、學者看重它們,所以,它們雖然幾經戰亂,多次遷移,但是每次都仍放在所在地孔廟內。五代時,曾經有一麵石鼓丟失了,直到宋宗皇枯四年(公元1052年),才從民間找回來。隻是很可惜,它已經被人為地毀壞了,上部被削掉,做了米碓的臼。上麵的文字也被毀掉了一些。不過,這些鼓狀花崗石到底還是經受住了磨難,保留到了今天。這其中確實是仰仗了清代乾隆皇帝的關照。正是進入清代後,皇家才破天荒地出麵保護這些石鼓。乾隆皇帝還專門命人另選堅硬的石頭,又仿製了10麵石鼓。還在上麵摹刻鼓文,以便於人們拓印,客觀上保護了原來的10麵石鼓。乾隆皇帝還禦筆親書了《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製鼓重刻序》的文章,而此文被刻製成碑和同時刻製的清代書法家張照草書的韓愈《石鼓歌》的石碑一並立在石鼓旁。這些石鼓就是現存於北京孔廟內的那些石鼓。而唐代發現的那些原鼓一直都由清皇家收藏,今天仍存放在故宮博物院內。

石鼓最初被發現時,文字就已經有缺損了。宋代的歐陽修隻見到了485個字,在他稍後的趙堯卿則隻能看到417個字。而元代的記錄中,隻有356個字,到了乾隆年間,就隻能看到310個字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字剝落得十分厲害。所以,早期的拓本對石鼓文字研究的意義重大,十分珍貴。因為石鼓上麵的文字本身就包含著有關石鼓來龍去脈的重要信息,這些文字的曆史年代就對應著石鼓產生的年代。而這些文字所記載的內容,可能會揭開石鼓的全部秘密。可惜石鼓上的字是中國非常古老的文字,既難識別,更難看懂。從唐代以來,曆朝曆代熱衷於石鼓研究的人們,如金石學家、古文字專家都為破譯它們絞盡腦汁。當然也不是沒有成果。今天,人們對這些文字的屬性已經有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大家都認為這些文字是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的一種大篆,考古學上稱之為“史籀文”。它們是我國現存的年代最早的刻石文字之一,其書法水平和篆刻藝術都稱得上是一絕。對這些石鼓文的內容,現在比較占主流的觀點都傾向於認為它們是詩。相當多的學者認為:每麵石鼓上的文字實際上是一首四言詩。而這10麵石鼓上的10首詩是一組詩,它們彼此相關。可這些詩到底描寫的是什麼呢?這和詩的寫作時間密切相關。而這些詩的寫作時間又和石鼓製作的時間相關。如果了解了石鼓詩的內容,確定石鼓產生的年代也就不是難事了。隻可惜,這些懸念互相牽製形成了一個連環套。所以,破解起來就困難了。研究石鼓文的專家們倒也不是無所建樹。但是,大家各自考證的結論,往往因為沒有史料記載和其他實在可信的證據為依托,所以,顯得十分薄弱,難以使人信服。

現在學者們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這些石鼓是前秦時製作的。但是,它們究竟屬於哪代君王執政時的作品,又確定不下來了。

而能破譯石鼓文的人也不是沒有。有人甚至已經破譯了全文,但也畢竟是一家之說。

破解石鼓之謎,看來還需要一些新的參照物。

命運多舛的華夏第一國寶

“問鼎中原”、“勢成問鼎”諸如此類的成語中都有“問鼎”二字。我們今天對這兩個字都不會覺得難懂。“問鼎”是指可能達到或者想要達到權力或者是榮譽以及其他的一切項目的最高峰。可是,這實際上是這兩個字的引申意義,它的原義是什麼呢?正如幾乎所有的成語都對應著曆史典故或寓言一樣,“問鼎”二字成為成語中的一個也是有曆史掌故的。

公元前606年,中國曆史上正處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奴隸製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戰國中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經過了一番勵精圖治之後,使楚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他卉始圖取霸業,興兵攻擊陸渾之戎,直通雒邑的郊外。當時名為眾諸侯國之天子的周定王被迫派人來為他舉行慰勞歡迎的禮儀。楚莊王向來臣“問鼎大小輕重”,表明他欲滅周而代之的野心。從此,“問鼎”才成了具有特指含義的專用名詞。

為什麼楚莊王的一句問鼎就能反射出他的野心呢?原來這個“鼎”可不是指尋常之物,而是專指象征王權和天命所歸的夏代“九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