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是我國曆史記載中的第一個奴隸製王朝。“九鼎”就是夏朝的開國之君啟統治時期製造的。這個啟就是傳說中治水英雄的大禹的兒子。他建立夏朝以後,把華夏大地劃為九個州,每個州設立一個最高行政官員叫做“州牧”。州牧又由夏王統轄。據有關史料記載:夏令九個州的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了九隻鏤刻精美、古樸典雅、氣勢莊重的青銅大鼎。鑄鼎之前,已經先派人把各州的著名山川、大河和風景俊奇的地方,以及出產或具有的各種奇特的東西都畫成圖、編成冊。然後由那些被精選出來的、技藝高超的工匠們把這些圖畫仿刻在“九鼎”的身上。每一隻鼎對應著一個州,製成後的“九鼎”就象征著九個州,又象征著天下。這樣既體現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集中,也顯示著夏王已經成為天下之主,也正是從這時開始,“九州”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九鼎”從問世以後就一直被曆代統治者所重視,它們一直被作為鎮國之寶和王權的象征。
對今人來說,“九鼎”的珍貴不僅是因為它們在曆史上的顯貴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們所包含的豐富的考古信息,它們身上浸透著我國當時的手工藝水平、冶金文明和人文地理。
可是如此珍貴的“九鼎”早就在華夏大地上失去了蹤跡。它們的下落,眾說紛紜,至今沒有定論。
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古代著名曆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傳世之作《史記》中就已經無法確定“九鼎”的下落了。同一部《史記》的不同篇中,對“九鼎”下落所作的記載也不同。在有關周、秦的兩個“本紀”中這樣記載: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後,秦國從雒邑搶走了“九鼎”,它們被掠到了秦國。而在《封禪書》中又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這段話的大意是:在同朝的天子之德日衰之時,鼎就不見了。這和秦搶鼎的記載是矛盾的。
而在此以後的曆史學家們又考證出各種各樣的說法來解釋“九鼎”的失蹤。
有一種說法認為:在周顯王四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27年,周王室為了避免傳國之寶落於他人手中,於是把“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旁邊的泗水之中。他們還考證出:秦始皇南巡時,還曾派出幾千人在泗水中進行打撈,可惜最後一無所獲,徒勞無功。
還有一種說法是:周王室在衰落時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毀了“九鼎”鑄銅錢。而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避免各諸侯國借此興兵問鼎。
曆代史籍中關於“九鼎”的說法還有很多。但是大多自相矛盾,或者自說難圓,誰也沒有十分能令人信服的依據。直到今天,“九鼎”的下落仍然是待解之謎。
太極宗師之爭
太極拳是我國一種獨持而又行之有效的鍛煉身體的方法,流傳頗廣,習此者不計其數,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也不乏太極拳愛好者。然而,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有著種種說法,有些甚至帶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清人陳鑫所輯《陳氏太極拳圖說》“自序”曰: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始祖諱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轉周身者,散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有人據此認為太極拳是陳卜創始的。陳卜是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氏家族第一代人,其後代陳王庭造太極拳之說傳聞頗廣。
陳王庭是明末清初人,據《溫縣誌》載,他曾率領溫縣軍民英勇抗清。人清後,他隱居鄉裏,晚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見《陳王庭遺詞》)。近人唐豪先生曾於1932年專赴陳家溝調查,見到過陳氏家譜中陳王庭名下注有“陳氏太極拳手創始人”以及《長拳譜》、《太極拳譜》等舊抄本,他發現,陳家溝的太極拳動作,有很大一部分取自明朝著名的武將戚繼光所撰的(紀效新書·拳經)中的動作。據說在清朝初年,陳王庭參照了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拳經),研究了道家黃庭關於呼吸的方法,融會貫通,創長拳十三勢,編出了一套太極拳,拳勢螺旋纏繞,快慢相間,意、氣、形密切配合,把養生、健身和技擊合而為一。今人方古、武術史研究家顧留馨皆持此說。
據《清史稿·王來鹹傳》載:清朝中葉,河北出現了太極拳,其拳法出於山西人王宗嶽,“其法式論解,與百家之言相出人”。直至清末,傳習者愈來愈多。王宗嶽,是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當過塾師,精通拳法、劍法、槍法,研究數十年,頗具心得。所著《太極拳譜》中之《太極拳論》,被視為太極拳經典理論。因此,王宗嶽又被人認為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清末《宋氏宋傳太極功源流及支派考》一書寫道:唐朝安慶人李道子,“所傳太極功,名田先天拳,亦曰長拳”。其拳法至宋朝時傳授給了江南寧國府俞氏,“先天拳亦如三十七式,而為太極拳之別名,至明時宋遠橋、俞蓮舟、餘岱岩、張鬆溪等得其傳。”該書將太極的創始人追溯到南梁人韓拱月和唐朝人許宣平等,後又由宋遠橋等人加以繼承和發展。
近人陳微明的《太極拳問答》認為張三豐為太極拳的創始人。張三豐的生活年代及其生平事跡本身尚是個謎。(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及支派考)謂:張三豐“自洪武初至太和(武當)山修道。宋遠橋、餘蓮舟等七人往訪,共拜之,耳提麵命,月餘始歸,自此不絕往來。其所傳張鬆溪、張翠山之拳名十三式,蓋即今人所習之太極拳也。”據近人唐豪先生所撰之《少林武當考》一文考證,張三豐創太極拳之說純係訛傳。
今人曠文楠則認為,太極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即太極拳的一些招式、動作、要領、方法,早已分別在古代的拳術和導引中引用了。到了明代,武術家們出於增進健康的目的,才將這些拳法和導引術加以揉合而編製成太極拳,以陳王庭、王宗嶽貢獻最大,所以太極拳並非一時、一地、一人所獨創,而是經過武術家們長時期的繼承與發展、創新而成的。
明清狀元們考的什麼題?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規定的文體。每篇分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其中起股到束股四部分是議論的主體,每部分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叫“八股文”。亦稱“時文”、“製義”或製藝”等。八股文的考題主要摘自(四書),所論內容也要根據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不允許自由發揮,束縛人們思想,嚴重摧殘人才。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怒譴責:“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於鹹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餘人也。”(《日知錄》卷十六)1901年,清政府宣布“自明年為始,……凡四書五經義,均不準用八股文”,八股文才被廢除。作為一種考試文體,采用時間這樣長影響如此大,恐怕在中外曆史上都是僅見的。那麼八股文開始於什麼時候呢?
“太祖與劉基所定”或“明太祖朱元璋製定”說。《明史·選舉誌二》記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製義。”認為八股文是明太祖與劉基所製定。陳東原對此持不同意見。他在1936年撰寫的《中國教育史》中說:劉基卒於洪武八年(1375年),那時正是科舉停頓時候,直至洪武十七年才正式開科取士。因此,“他是趕不上參與文體之創製的”。又說,自洪武三年雖然一連開了三年的科考,“但那時諸事草創,恐也未頤及考試的文體”。可能是受陳東原的影響,張晉藩、邱遠猷在196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科舉製度史話》中,提出八股文是明太祖製定的。他們寫道:“明太祖朱元璋,在沿襲宋朝科舉考試文體的基礎上,製定了一種用八股文取士的方法。”1979年出版的毛禮銳、翟菊農、邵鶴亭編的《中國古代教育》,似認為八股文始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他們說:明太祖為吳王時已定文武科取士之法,中間曾一度停止,到十五年複設科舉,到十七年規定科舉定式,“從此八股文的格式一直支配著科舉考試,是一種高度注重形式的文字。”
“始於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說。最早持這一說的恐怕是明清之際的顧炎武。他在《日知錄》卷十二說:“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成化以後:”並具體指出:“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以及“弘治九年(1496年)會試‘責難於君渭之恭’文”,均是八股文。顧炎武學富五車,知識淵博,又是明末清初人。因而,他的見解頗為學者們所接受。魯九皋(製義準繩)論八股起源,首即引顧氏之言。陳青之在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教育史》中則直說:“據顧炎武所考,八股文的形式始於成化以後,在此以前,場屋文字不過類演傳注,或對或散,初無定形。自成化以後以至滿清末年,數百年間皆為八股所支配。”1981年出版的顧樹森《中國曆代教育製度》和肖永清主編《中國法製史簡編》也都采納了顧炎武的看法。然而,有些學者卻不讚同此說。陳東原於1936年,在分析了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第一名謝遷的一篇文章後指出:此文,在顧炎武所謂成化二十三年之前十二年,弘治九年之前二十一年,而已具八股的形式”。因此,他說:“若謂成化二十三年方有八股,亦非定論。”
商衍鎏在1958年也說:據顧炎武說,八股始於成化之時,但成化以前,於謙“不待三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題,文,王宗貫“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等題文,皆八股格。由此,他認為八股恰起於成化,恐亦未必(《清代科舉考試述錄》)
“源於宋經義,定於明初,完備於成化”說。陳東原先生認為,文體之變,大都由漸而來,斷不能恰指何時,也不能恰指何人。他指出,若追溯八股前身,當源於宋代經義。王安石在變法中,罷詩賦、帖經、墨義,改試經義。這是一種新文體,與論相似,不過限於以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以經書中的意思去解釋推演。王安石在創“經義”時,尚無整齊嚴謹的八比,但無論是直說、喻說、正說、反說,總是一個對一個,“而開後來八比之風”。後人踵事拘束,到明代遂成為格律拘謹字句皆有規定的八股。因此,他的看法是:“明代製藝,確較宋代格式嚴緊。成化以後,束縛得格外厲害罷了。”(《中國教育史》)商衍鎏在《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也說:“論八股文者,沿流溯源,不可不謂其托始於經義也:”八股之法,“定於明之洪武,而盛於成化以後者。”1982年出版的《中國近代史詞典》則作這樣的概括,八股文“其體源於宋之經義,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定科舉取士式,定製《四書》用朱熹注,然文章未有定式。成化(1465—1487年)以後始形成八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