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世紀政壇懸案全破譯 3
大流士靠“馬夫”稱王之謎
在伊朗的克爾曼沙阿城東麵,有一個名叫貝希斯頓的地方,一條從埃克巴坦那通往巴比倫的古代商道貫穿其間,商道一旁、離地一百五十米高的峭壁上,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一幅巨大的浮雕。浮雕圖案中心是位威風凜凜的勝利者,他頭戴王冠,左手持弓,右腳踏著伏在地上的失敗者;在他的身後,站立著兩位身佩箭袋,手持弓箭和長矛的貴族。九名被俘的國王伏倒在他的腳旁,雙手反綁,脖子上係著繩索,似乎正在狼狽不堪地向勝利者求饒;在勝利者的頭上方,有一個扇動雙翅的神在空中飛翔,表明勝利者的權力是神賜予的。浮雕的下麵還使用了三種楔形文字——巴比倫文、波斯文和亞述文,用長達一萬五千餘字記述了這位勝利者的功績。銘文一開首便充滿驕傲和自信:“我,大流士,偉大的王,萬邦之王,波斯之王,諸省之王……”。這個圖文並茂的浮雕讓人們認識了兩千多年前波斯帝國的一位英雄人物——大流士。
公元前6世紀,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在其首領居魯士的率領下,迅速崛起而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而這個帝國在居魯士的繼承者——岡比西斯手裏,已麵臨著分崩離析的局麵,連王位也要丟掉了。公元前522年3月14日,當岡比西斯在埃及的軍事行動受挫時,在波斯國內的庇裏什瓦德的阿爾卡德裏什山地方爆發了高墨達暴動。高墨達是打著岡比西斯的弟弟巴爾狄亞的旗號起兵的(因為據說岡比西斯殺死其弟巴爾狄亞一事還不為人知;也有學者認為高墨達就是巴爾狄亞)。他自立為王,並號召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擁戴他而拋棄岡比西斯。高墨達曾派人到各地去宣布免除三年兵役和賦稅。暴動很快得到了包括波斯人、米底人在內的各地人民的響應,波斯帝國麵臨著全麵崩潰的危險。正在埃及的岡比西斯得到高墨達暴動的消息後,即刻起身回波斯,卻莫名其妙地死在半途。
高墨達奪了王位後,入住宮廷中,接管了岡比西斯的權力,殺死了許多以前認識巴爾狄亞的人。同時,也接管了前國王的全部妻妾。但讓人奇怪的是,這位新國王總是深居簡出,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麵,偶然露臉,也都是用東西緊裹著。他的這種舉動引起了波斯貴族們的懷疑。岡比西斯的皇妃帕伊杜美的父親歐塔涅斯就想探個究竟。按照波斯王室的規矩,皇妃平時在宮外住宿,定期入內宮陪伴國王。輪到帕伊杜美入宮時,歐塔涅斯吩咐她注意新國王有沒有耳朵。因為高墨達在居魯士當政時由於犯罪而被割去雙耳。當夜帕伊杜美留心一看,果然新國王沒有雙耳,她迅速把這個情況告訴了父親。歐塔涅斯立即找到六名貴族同黨,策劃推翻這個假國王,其中就有岡比西斯的堂兄弟大流士。
七個人經過商定,決定由他們親自率家丁及手下兵卒突然襲擊王宮。沒過幾天,假國王的消息很快傳遍京城,高墨達害怕京城內波斯貴族盤根錯節,自己稍有不慎就會危及生命,於是決定離開京城,回到米底。大流士等人聽到消息後,也尾隨到了米底。在9月的一個宗教節慶日,大流士等人終於等到了機會,他們衝入宮內,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將高墨達和他的親信斬盡殺絕。
阿黑門尼德的天下雖然被奪回,但波斯帝國實際管轄的範圍隻局限於伊朗高原的部分地區,其他省分事實上已經獨立,新生的、自封的國王多如牛毛,勢力大的至少有七八個,波斯帝國正處於四分五裂、分崩離析的狀態中。這樣的局麵為英雄人物的誕生提供了機遇,為偉大人物的出現提供了舞台,大流士正是在這個時候擔任了強者的角色。在殺死高墨達等人以後,大流士等七人便商議選擇政治形式。在討論中,有人主張采用民主政治,有人主張實行貴族寡頭政治,而大流士極力要求建立專製統治,他認為民主製可能為壞人所利用,寡頭政治則會引起派係傾軋。他提出“沒有什麼能夠比一個最優秀的人物的統治更好了。”而這個最優秀的人是誰呢?七個人互不相讓。最後決定,次日清晨除歐塔涅斯不參加外,其餘六人乘馬在市郊集合,看誰的馬先嘶叫就由誰為王。
大流士統治的波斯帝國十分強大,周圍的許多國家和
地區都要向其納貢。這些都是向波斯納貢的人。
散會後,大流士苦苦思索,如何讓自己的乘騎能在明日清晨最先嘶叫呢?他絞盡腦汁,毫無辦法。忽然,他想起了自己的馬夫,那聰明的馬夫肯定有他的訣竅。大流士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馬夫,馬夫隻是笑笑,讓大流士盡管放心。深夜,馬夫選了一匹大流士乘騎最喜歡的母馬,拴在清晨將要比賽的地方。過了一段時間,再將馬牽回。天明日出時,那精明的馬夫隨大流士乘馬赴郊外。他左手插在褲子裏,右手拉著馬嚼子。待六人全到齊後,他迅速而自然地抽出左手,佯裝撫弄馬鼻子,那馬激動不已,仰天嘶鳴。那五人見狀,急忙翻身下馬,跪倒在地,連稱大流士為大王。原來,馬夫臨行前曾把左手伸入那母馬的陰部呆了一會,大流士的所乘的馬聞到了母馬的氣味,哪有不鳴之理?
大流士就這樣,依靠手腕成了國王。他憑借自己的軍事才能,從公元前522年9月到公元前521年12月,共打了十八次戰役,采取以少數兵力,實行各個擊破的戰略,斬殺和擒獲八個暴動首領,終於掃滅群雄,平定天下,奇跡般地扭轉了帝國搖搖欲墜、日趨瓦解的勢頭,重新統一了波斯帝國。公元前520年9月,帝國重新統一後十個月,大流立功成名就,躊躇滿誌,在從巴比他去埃克巴坦那的旅途中,於克爾曼沙阿城以東三十二公裏的貝希斯頓村旁的一塊懸崖峭壁上刻石紀功,這就是上述的貝希斯頓銘文。
波斯帝國在大流士的手下重新崛起,成為一個橫越中亞、西亞、小亞、北非的強大國家,在波斯的曆史上實屬空前。兩千多年以來,貝希斯頓銘文始終矗立山間,向人們展現著波斯帝國這位神秘的英雄人物——大流士。
腓力二世是被兒子刺死的嗎
公元前336年的夏天,在馬其頓國舊都伯拉的王宮內,正在舉行一場規模宏大的婚禮,新娘是國王腓力二世的女兒克羅巴特拉,新郎是伊比魯斯的國王,也是新娘的舅舅。婚禮奢華而熱鬧,一切就緒,隻等國王宣布婚禮的開始。隻見腓力二世身穿節日的白袍,沒有攜帶武器,喜氣洋洋地在一群喜慶的賓客的簇擁下走向禮堂。就在腓力經過禮堂入口處時,突然一個士兵打扮的人從人群中衝了出來,拔出短劍向腓力二世的胸前刺去,國王未來得及躲閃就倒在血泊之中。人們被這突發的事件驚呆了,王宮內一片混亂,而凶手則躍上早就準備好的馬匹逃跑,後因馬腿被野藤絆住,凶手從馬上摔了下來,很快被追趕上來的人當場殺死。由於沒有了口供,馬其頓的英雄人物腓力二世的死因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後來經查證,凶手叫鮑舍尼亞斯,是位年輕的貴族,傳說他曾受到貴族阿塔拉斯的侮辱,向國王腓力二世投訴,但由於阿塔拉斯是當時的國舅,因而腓力二世根本沒有理會鮑舍尼亞斯,於是憤怒的鮑舍尼亞斯決心刺殺腓力二世。當然這隻是事情的表麵現象,它有更深的背景,那就是腓力二世在位時,曾進行了大範圍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損害了馬其頓氏族貴族的權益,這些氏族貴族遂密謀刺殺了腓力二世。
另一種意見認為,刺殺腓力二世是其離異的妻子奧林匹婭斯的報複行為。奧林匹姬斯出生於公元前375年,原是古希臘伊比魯斯王國的公主,後慕名嫁給了腓力二世,由公主而變為王妃,並生下了王子亞曆山大。在長期的生活中,腓力二世對奧林匹婭斯的許多行為產生了反感。如奧林匹啞斯酷愛伊比魯斯的原始宗教,常常用蛇來進行她的敬神活動,許多蛇都因此可以自由進入她的書房或臥室,這使腓力二世感到既恐怖又嫌惡。而且腓力二世的部下和馬其頓的一些貴族從內心根本看不起這位王妃,認為這種“野蠻邊疆”的伊比魯斯的女人,沒有資格母儀天下。當腓力二世寵愛奧林匹婭斯時,這些部下和貴族不敢在腓力二世麵前說這位王妃的壞話,而當腓力二世疏遠奧林匹婭斯的時候,種種不滿意見就出來了,這些外在的輿論對腓力二世產生了一定影響。腓力二世在公元前338年,宣布與奧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是被兒子刺死的嗎?林匹婭斯離婚,準備另娶阿達拉斯將軍的侄女克麗歐佩特拉為妻。這就進一步激化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使之矛盾公開化。奧林匹婭斯對此懷恨在心,不得不帶著親生兒子亞曆山大回到伊比魯斯,希望得到她弟弟伊比魯斯國王的支持。而腓力二世雖然決定與奧林匹姬斯離婚,但是不想破壞馬其頓與伊比魯斯的關係,竟然提出把他與奧林匹婭斯所生的女兒嫁給伊比魯斯國王。而伊比魯斯國王欣然應允了這門婚事。對此,使奧林匹婭斯更加惱羞成怒,決心報複腓力二世。奧林匹姬斯刺殺腓力二世的另外一個原因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亞曆山大。腓力二世自公元前359年繼承王位,至公元前336年遇刺身亡,其在位的二十多年中,幾乎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故對其兒子亞曆山大的教育,除了請來當時世界一流的亞裏士多德作為教師外,他自己則很少過問。亞曆山大的成長受其母親的影響很深。失去了腓力二世愛情的奧林匹婭斯,把自己全部的熱情,都傾注在亞曆山大身上。而且奧林匹姬斯認為自己王妃位置的丟失,使兒子亞曆山大王位的繼承問題遇到了很大的障礙。所以從種種目的而言,奧林匹婭斯極有可能是這次謀殺活動的幕後策劃者。當亞曆山大繼承王位以後,奧林匹姬斯在凶手鮑舍尼亞斯的屍體上放置一頂黃金做的冠冕,並且予以厚葬。奧林匹婭斯對殺夫弑君的凶手不但不追究,反而如此給予禮遇,這種違背常理的做法更使一些學者堅持了上述看法。
還有人認為這一暗殺陰謀與亞曆山大有直接的關係。亞曆山大與他父親腓力二世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父子之間時常發生口角。在亞曆山大未成年時,他非常嫉妒父親的戰功,成年後對父親與克麗歐佩特拉的結婚表現得尤為不滿。當腓力二世與克麗歐佩特拉舉行隆重而又熱鬧的婚禮時,亞曆山大險些與腓力二世短兵相接。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婚禮上,阿達拉斯將軍主動向腓力二世和他的侄女克麗歐佩特拉王後表示祝賀,並故意用話激怒亞曆山大,以此來羞辱奧林匹姬斯。他說:“希望國王能早日得到一個嫡子。”這句話觸痛了腓力二世,因為他早就聽到流言說亞曆山大不是他的血脈。同樣這句話也激怒了亞曆山大,他把手中的酒杯擲向了阿達拉斯,大喊一聲:“難道我不是合法繼承人?”阿達拉斯當即拔劍衝向亞曆山大,隻是又醉又氣,未等靠近亞曆山大便一頭栽倒在地。亞曆山大高聲嘲笑道:“快來看!這個家夥還想從歐洲跨到亞細亞去哩,可是現在連一張椅子都跨不過去啦!”此事發生後,亞曆山大在王位繼承上,一直對父親懷有疑心。後來在一樁與卡利亞王國的聯姻問題上,使亞曆山大的這種懷疑更加深了。卡利亞王國位於當時的小亞細亞西南方,王儲有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腓力二世的兒子,腓力二世答應了這樁婚事。然而,他並沒有讓長子亞曆山大去應婚,而讓亞曆山大的弟弟去應婚,亞曆山大認為父親的這個做法是對自己的不信任,是一個把王位讓給別人的預兆。他私下裏對卡利亞王儲說自己的弟弟有生理缺陷,不配公主。腓力二世知道此事後,當麵訓斥了亞曆山大,還放逐了亞曆山大的幾個朋友。此後不久,腓力二世就在女兒的婚禮上遇刺了。所以處於對自己王位的考慮,亞曆山大極有可能親自策劃了這場謀殺活動。而且,在亞曆山大繼承王位以後,他馬上宣布這件謀殺完全是出自波斯的國際陰謀,是為了阻止馬其頓的東征而使出的手段。不過,這種冠冕堂皇的解釋卻不為人們所接受。
刺殺腓力二世的主謀是誰,盡管人們對此有各種揣測、懷疑,但始終缺乏確鑿的證據。近年來,考古學家在希臘北部發現了腓力二世的墓葬,但沒有找到與刺殺有關的任何資料。隻能隨著大量考古資料的進一步發現,才能揭開這一千古之謎。
愷撒獨裁之謎
公元前44年3月15日,一場震驚羅馬共和國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