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世紀政壇懸案全破譯 2
阿育王的傳說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約生活在公元前3世紀。在他統治時期,孔雀帝國達到極盛,其疆域在古印度曆史上也是空前的,整個南亞次大陸除了最南端以外已基本獲得統一。他能順應形勢的發展,摒棄窮兵黷武政策,注重休養生息,堪稱印度古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世界文化史上,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教,並使佛教越出印度國境,傳播到異國他鄉,最終發展成為一大世界性的宗教,對許多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產生過重大作用,從而名垂史冊。
佛教為古印度釋迦族人悉達多·喬答摩創立,後來,悉達多被人們尊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通常被稱作“佛陀”(意為覺悟真理的人),他所創立的佛教即由此而得名。在釋迦牟尼生活的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佛教隻不過是古印度沙門思潮中的一個流派;到了阿育王時代,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在摩崖和石柱上銘刻敕令和教諭,大力宣揚佛法要義,積極推行所謂“正法”統治。當時,佛教徒認為阿育王是一位理想的國君,將他尊為“護法名王”。
阿育王推行的“正法”統治,主要是對人民進行精神控製,他要求人們節製欲望,清淨內心,不殺生,不妄語,多施舍,尊敬父母和師長,並按照公認的社會道德規範善待親友和奴仆。這樣,人們的思想就被束縛在自我修養上,甘願受他的統治,不會反抗他的奴隸製君主專政。當時,阿育王帶頭皈依佛門,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的一切軍事、行政和司法等最高權力都集中在他的手裏。他的下麵設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層層管理國家,直至村莊,還擁有60萬步兵,30萬騎兵和9000頭戰象的強大軍隊,維護他的統治。他自己的生活,極其奢華,據說在行獵時,伴隨他的是全副武裝的女獵手,有的駕車,有的乘象,如出征一般。在舉行宗教大典時,在宮廷的遊行隊伍裏,有用黃金和白銀裝飾起來的大象;有四馬戰車;有拿著盛滿寶石的黃金容器的大批仆從;有許多被馴服的獅子、豹子等等。阿育王則通常被24頭大象保護著。這一切財富,都是他從全國搜刮來的。
為了實現“正法”,鞏固統一,阿育王修築道路,建立驛站,經常派遣一些正法大官到各地巡視,還興辦各種公共福利事業。特別是他多次向佛教僧團施舍大量的土地和財物,廣泛修建奉祀佛骨的專用建築(俗稱舍利塔或佛塔),據說,當時在印度各地曾有84000座佛塔,他還召集佛教高僧在華氏城舉行佛教史上的第三次集結(前兩次分另是釋迦牟尼死後不久和死後100年),編纂整理經、律、論三藏經典。此後,他開始向國內邊睡地區和周鄰諸國派遣許多佛門長老,把佛教傳到斯裏蘭卡、緬甸、敘利亞、埃及等地。
阿育王為何這樣不遺餘力地弘揚佛教呢?
相傳,他降生時,其父賓頭沙羅王口念“我今無憂”,隨即給他起名為阿輸柯(即阿育),意為無憂。他的一生,也正是步步走向了“無憂”。他18歲那年,被任命為阿般提省總督。其父病逝後,他經過四年內戰,擊敗了爭位的諸兄弟,正式繼承了王位,舉行了登基典禮。此後他發動了對外戰爭,統一了全印度。
據說,他皈依佛門,是在佛教高僧的感召下決定的。當時,他對南印度羯陵迦國的遠征取得全勝,但是,在這次戰爭中,有十萬羯陵迦人被殘酷殺戮,有15萬羯陵迦人被擄掠成為奴隸。他對此深表悔恨,從此,他的內外政策也出現轉折。他不再實行暴力統治,不再發動征服戰爭,並廢除了鬥獸之類的血腥娛樂,限製傳統的殺生祭祀和宮廷狩獵活動。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其實,認真分析一下阿育王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他之所以弘揚佛教,根本原因還是為了鞏固其孔雀帝國的奴錄製君主專政的統治,當國家已基本統一之後,不需要再行征戰和殺戮,人民需要休養生息,而佛教正是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他則可以在這人間的“極樂世界”裏坐享榮華富貴。
這—切都不過說明了,阿育王的“護法名王”隻是“名”;而他作為傑出的政治家,才是“實”。
岡比西斯死亡之謎
公元前6世紀,在今伊朗高原的西南部,崛起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波斯。波斯帝國的締造者是居魯士,他死於對中亞細亞的擴張戰爭中。居魯士死後,他的兒子岡比西斯子承父業,於公元前525年起兵征服埃及。戰場上的失利已經讓岡比西斯心情沮喪,沒想到的是國內又出現了動蕩,一個名叫高墨達的祭司起兵反抗波斯,奪取了政權。父親剛剛創立的天下不能毀在自己的手裏,拖著疲憊身軀的岡比西斯於公元前522年,決定從埃及返回波斯,處理國內的叛亂。沒料到這位內外交困的國王在返回途中,突然“自死”身亡。岡比西斯是否“自死”?怎樣“自死”?在曆史上留下了眾多的謎團。
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曆史》中這樣記載了岡比西斯的死:古代埃及人實行多神崇拜,在以農業為主的古埃及人心目中,阿庇斯是最偉大的女神。牛是農業生產中最主要的牲口,所以埃及人認為牡牛都是屬於阿庇斯神的,他們要舉行最隆重的祭祀活動,用潔淨的牡牛和牡牛犢來奉祀阿庇斯女神。當岡比西斯返回波斯,途中經過埃及時,埃及人正在舉行這種盛大的祭祀活動,埃及人非常重視這次活動,因為阿庇斯隔很長時間才能顯現,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所以這次的祭祀活動場麵尤其壯大。在心情沮喪的岡比西斯看來,埃及人的這種狂歡行動就是對他吃敗仗的最大嘲笑,他讓埃及祭司將“阿庇斯”帶來。埃及祭司滔滔不絕地向岡比西斯敘述了這個“阿庇斯”的神奇身世:“您不要小看了這個小牛犢,它的母親原是一個永遠也不會懷孕的母牛,有一天因為太陽的照耀而懷孕,生出它。您再看它的長相,與一般的牛犢完全不同,全身黑色,前額上有一塊四方形的白斑,背上長出的東西像鷹,尾巴上的毛是雙股的。”這個埃及祭司說著還撬開了小牛犢的嘴,讓岡比西斯看,並神秘地說道:“您再看它的舌頭下麵,還有一個甲蟲狀的東西(甲蟲在埃及人的心目中是聖物)。這些都說明它不是一般的牛犢,而是阿庇斯神降臨。”埃及祭司以為自己的一番話會使岡比西斯吃驚,也會像他一樣對這個“阿庇斯”產生虔誠的心理。沒想到的是,岡比西斯在聽完祭司的話後,突然拔出他隨身攜帶的短刀,向牛犢的腹部戳去,但戳中的卻是牛犢的腿部。接著,岡比西斯又下令痛答祭司,殺死那些正在狂歡的埃及人。這個被奉為“阿庇斯”的小牛犢臥在神殿裏,也因腿被戳傷而死去。古埃及人認為,岡比西斯因為褻讀了埃及神靈,從此就幹下了許多令人發指的事,比如殺死親兄弟,殘害親姐妹,活埋波斯知名貴族等。最後,岡比西斯終於把禍引到了自己身上,他從埃及前往蘇撒,想懲辦篡奪波斯王位的祭司高墨達,有一次在途中上馬時,岡比西斯的佩刀刀鞘的扣子鬆掉了,裏麵的刀刃就刺中了他的腿部,正好傷著了他過去刺傷埃及神牛“阿庇斯”的同一部位。這一刀傷導致了岡比西斯大腿潰爛,最後丟掉了性命。
近代以來許多曆史學家在敘述岡比西斯之死時,也往往采用了上述埃及人的說法,隻是一般都剔除了其中的有關因果報應這一成分。
在古代,關於岡比西斯之死,除了埃及人這一說法之外,波斯國王大流士鐫刻在貝希斯敦岩壁上的銘文也談到岡比西斯之死,但寫得極為簡略,隻是用了一句詞組一帶而過,而對這一詞組的不同翻譯和解釋,也直接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一種意見認為銘文中詞組的意思是“自殺”。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岡比西斯在埃塞俄比亞戰敗,本來心情就很沮喪,這時國內又傳來高墨達篡奪王位的消息,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岡比西斯在絕望中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另一種意見認為銘文中詞組的意思是“自然死亡”。而對自然死亡的具體情況缺乏詳細的敘述。
第三種意見認為銘文中詞組的意思是“自死而死”,很難將其解釋為“自殺”,並且在亞述楔形銘文中表示“自殺”的詞語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式;這組詞語也不表示“自然死亡”。他們認為,“自死”之說和希羅多德的記述相吻合,這種表達方式反映了大流士的一個觀點,即岡比西斯之死未能逃脫因其所犯罪行而遭受的懲罰。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岡比西斯是被“他殺”身亡的,一種可能是被米底的瑪高斯祭司所殺。米底位於伊朗高原的西北部,國內反叛首領高墨達就是米底人,是米底祭司貴族的代表人物。高墨達政變是波斯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傳說岡比西斯有一個親兄弟巴爾狄亞,岡比西斯在公元前525年遠征埃及之前,已派人秘密地把他殺死。可是到公元前522年,巴爾狄亞居然死而複“活”,奪取了王位。這個僭位者不僅與岡比西斯的兄弟同名,而且相貌也長得十分相似,以致人們分辨不出真偽,隻是這個僭位者由於少了兩隻耳朵才最後露出了馬腳。因為在波斯,隻有犯罪的人才會被割掉耳朵,說明這個僭位者曾經是個罪犯,他就是高墨達。已經坐上國王寶座的高墨達聽說岡比西斯在返回波斯的途中,所以可能派手下的人殺死了他。這裏有必要交代一下高墨達的結局,岡比西斯死在返回波斯的途中,但高墨達的國王夢也隻做了7個月,就被岡比西斯的堂兄弟大流士所殺,大流士把他鎮壓高墨達的功績,刻在了伊朗克爾曼沙阿城東的貝希斯敦的峭壁上,至今這座浮雕還在向人們默默訴說著波斯曆史上的這段插曲,浮雕上大流士威風凜凜,他頭戴王冠,左手持弓,右腳踏著伏在地上的高墨達。隻當了7個月波斯國王的高墨達,以這種姿勢讓後人評頭論足,不能不說是他的悲哀。
關於岡比西斯死亡的地點,同樣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岡比西斯死在敘利亞的阿格巴迪那;有人認為他死在了巴比倫;有人認為是死在了大馬士革等等。
斯巴達克斯為何邁向“死亡之路”
如果有人問世界古代史上最為壯闊的奴隸大起義發生於何時何地,即便稍微有點曆史常識的人,也一定能回答上來。世界古代史上最為壯闊的奴隸起義就是公元前73年在羅馬爆發的斯巴達克斯起義。
斯巴達克斯係色雷斯人,被羅馬俘虜淪為角鬥士。有關角鬥士的最早記載始於公元前264年。角鬥士大部分從奴隸和罪犯中挑選。他們平時進行角鬥訓練。正式角鬥時,把他們像野獸一樣驅趕進角鬥場,彼此格鬥,或與野獸角鬥,以自己的生命供奴隸主取樂。這種殘酷的娛樂活動直到公元403年才被廢止。據說當時一位名叫特來馬徹斯的亞洲僧人看到這種角鬥,越過角鬥場的柵欄,衝進角鬥士之中,大聲懇求人們製止這種殘酷的表演。他雖然被人用亂石砸死,卻終於引起廣大觀眾的同情,他的主張終於實現了。羅馬最早的角鬥場差不多都是在山坡處開挖後圍成的,以後則發展為在平地上用石料和混凝土一類的材料建成。它的基本形製是從劇場演變而來,就好像是由兩個劇場的觀眾席合為一個圓形的建築。由於角鬥場有時也用於演劇和其他娛樂活動,所以角鬥場也常被稱作“圓劇場”。羅馬共和國時期的角鬥場數量不多,而且至今也缺乏遺物。但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奴隸起義就發生在羅馬共和國的晚期。